滿紅春,曹正玲,劉萍
(成都市新都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混合痔是肛腸科最常見和多發(fā)的痔瘡疾病類型,其所占比例最大,主要發(fā)病部位在肛門齒線及其周圍,其最主要的特征表現(xiàn)是患者直腸末端黏膜下方、肛管皮膚周圍的直腸靜脈叢形成的結締組織團。而老年混合痔患者肛門括約肌松弛、肛門代償功能減退,傳統(tǒng)手術切除大部分肛墊結構,會進一步影響肛管精細控便功能,且術后易引起劇烈疼痛,恐懼排便,久致大便干結,很難排出,而患者術后胃腸蠕動減弱,更加重了排便困難的程度[1];同時手術容易破壞正常的肛門結構,肛周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障礙,易致肛門水腫,而影響排便[2-3];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臟器衰竭,手術風險相對較大,術后切口愈合與年輕患者比相對較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高,與同期年輕患者相比,術后腸鳴音、排氣、排便功能恢復亦較慢,所以減少老年患者痔術后并發(fā)癥十分關鍵。因此老年人混合痔術后患者便秘的預防及治療是肛腸科應該高度重視的臨床課題。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并由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探討運用穴位按摩預防老年混合痔術后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以及術后疼痛情況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01月至2021年03月期間收治的60例混合痔行外剝內扎術治療患者,依據SAS軟件隨機程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1~78歲,平均(68.31±6.18)歲;病程平均(307±5.16)天。治 療 組 男 性21例,女 性9例,年 齡63~79歲,平均(70.31±5.88)歲;病程平均(301±5.26)天。兩組患者病程比較(P=0.466)、性別比較(P=0.428)、年齡比較(P=0.605)、術前VAS疼痛評分比較(P=0.35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制定的《混合痔臨床診治指南版》[4]:定義:同一方位的內痔和相應部位的外痔血管叢的相互溝通吻合。臨床癥狀:內痔:常見癥狀為便血、脫出、肚周潮濕和瘙癢、便秘,嚴重者可出現(xiàn)疼痛難忍。外痔:常見的癥狀為異物感、疼痛、自覺肛門墜脹。混合痔:常兼有內痔和外痔的雙重癥狀。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 60~80歲;③混合痔內痔分期Ⅱ度-Ⅳ度;能耐受手術;④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嚴重心、腦、肝、腎疾病者;②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控制不佳者;③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失常等疾病者;④合并其它肛門疾病或腸道器質性疾病者;⑤既往有長期服用任何緩瀉藥物史者。
1.5.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guī)肛腸科術后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穴位貼敷結合穴位按摩療法:穴位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患者早、晚餐進餐后2h后進行,在患者排空膀胱后,在平臥位進行操作,腹部放松,協(xié)助松開衣著并注意患者保暖。按順勢針方向用右手拇指依次按摩天樞穴、中脘穴、氣海穴、上巨虛各30 次,后按摩雙側上巨虛穴各30 次,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3天。
1.5.2 療效評定
參照《痔臨床診治指南(草案)》[4]療效標準: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記錄兩組患者術后3天VAS評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處理,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腸鳴音、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腸鳴音、排氣、排便恢復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腸鳴音恢復時間(h) 排氣恢復時間(h) 排便恢復時間(h)對照組 30 36.5±13.2 44.2±13.7 79.8±23.9治療組 30 27.3±12.3* 32.5±12.7* 66.2±20.2*T值 0.167 3.629 3.345 P值 0.015 0.032 0.026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3天VAS評分比較(±s,分)
中醫(yī)學認為,根據中醫(yī)理論和方法,混合痔與濕熱侵襲密切相關,濕熱入侵人體臟腑,老年人體臟腑較為虛弱,一旦風燥濕熱下注于體,則導致淤血滯留于體內,導致經脈不通,對臟腑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最后形成痔[5]。而穴位按摩是運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的一種技術操作,通過局部刺激,可疏通經絡,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同時天樞穴、中脘穴、氣海穴、穴位于臍周,而且臍為經絡之總,沖、任、督三脈皆交匯于臍,借經脈之循行,聯(lián)絡并布輸于五臟六腑,調暢氣機,通導經絡,有助于濕熱、瘀阻之氣下行,以利大腸傳導之功[6-7]。而西醫(yī)學認為,肛墊實際上是齒線上寬1.5~2.0cm的環(huán)狀組織帶,富含血管、平滑肌和彈力結締組織,起協(xié)助括約肌維持肛管正常閉合及控便等作用。它是肛管正常的解剖結構。固定肛墊的平滑肌稱Treitz肌。它會不同程度地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生退行性變化,變得扭曲松弛,甚至斷裂,使肛墊下移,從而導致痔的發(fā)生[8]。而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手術風險亦相對增大,術后切口愈合一相對較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引也相對較高,如直腸陰道瘺、直腸尿道瘺、肛門失禁等的發(fā)生。老年患者肛門肛墊本身存在不同程度下移,過多的手術創(chuàng)傷對其功能影響比年輕患者更甚[9-10]。本研究表明,老年混合痔術后患者運用穴位按摩其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患者,表明穴位按摩運用在老年混合痔術后能有效縮短混合痔術后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排便恢復時間;同時術后3天治療組患者VAS評分與對照組患者VAS評分比較(P<0.05,見表2),表明穴位按摩在緩解老年混合痔術后疼痛程度有明顯作用,不畏懼排便,以預防混合痔術后便秘,且療效確切。
綜上所述,便秘是老年混合痔術后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一旦發(fā)生便秘可引起出血、肛周組織感染、壞死等并發(fā)癥,也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傷口愈合,甚至導致手術的失敗,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故對其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預防和治療術后便秘的發(fā)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采用西醫(yī)的常規(guī)肛腸科術后護理,并積極發(fā)揮中醫(yī)治療在術后康復方面的優(yōu)勢,通過運用穴位按摩對老年混合痔術后患者進行早期預防便秘干預,對于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排氣恢復、排便恢復以及術后緩解均有顯著的作用,使術后便秘發(fā)生率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