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華,李海棠,張廣輝
(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其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并具有較多的并發(fā)癥[1]。去骨瓣減壓術是sTBI患者降低或控制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有效治療方法,但由于繼發(fā)性顱腦損傷等原因,部分患者在去骨瓣減壓術后仍存在顱內高壓,且較難治療[2]。低溫是否也可以有效降低顱內高壓,一直存在爭議[3-5],本研究旨在是評估亞低溫在治療sTBI患者去骨瓣減壓術后仍存在高顱內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選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yī)院的360例sTBI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納入標準:(1)原發(fā)性閉合性sTBI;(2)單側去骨瓣減壓術后24h內非一過性ICP > 20 mmHg;(3)年齡≥18歲;(4)有明確的顱腦外傷史;(5)入院時GCS3-8分;(6)均行頭顱CT檢查證實存在顱腦損傷。排除標準:(1)年齡18歲以下及80歲以上;(2)嚴重多發(fā)傷,如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或嚴重腦干傷患者;(3)雙側開顱患者;(4)嚴重的心、肺及其他基礎疾病病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受傷時間、受傷機制及入院時瞳孔情況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與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360例患者隨機分為標準治療組(體溫36℃~37℃)和亞低溫治療組(體溫33°C~35°C),所有患者均在傷后24h內行單側去骨瓣減壓術,并放置顱內壓探頭,術后每h記錄一次ICP,所有患者在神經外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進行常規(guī)治療。180例標準治療組患者體溫維持在正常范圍內(36℃~37℃),亞低溫治療組在標準治療基礎上使用水循環(huán)冷卻毯聯合冬眠合劑使體溫維持在33°C~35°C,使用72h后,若ICP<20mmHg,以0.25℃/h的速率逐漸恢復至正常體溫[6,7]。
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評估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5分: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4分:輕度殘疾,可獨立生活,可在保護下進行工作;3分:重度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神志清醒;2分:植物生存狀態(tài);1分:死亡。治療效果分為良好(GOS評分4~5分),差(GOS評分2~3分),死亡(GOS評分1分)。
所有數據應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值<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6-12月,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定兩組手術入路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正常治療組:良好42例(GOS 4~5分),差101例(GOS 2~3 分),死亡37例(GOS 1分)。亞低溫治療組:良好66例(GOS 4~5分),差96例(GOS 2~3 分),死亡18例(GOS 1分)。亞低溫治療組預后良好患者明顯多于正常治療組(P值<0.05),且死亡例數較標準治療組顯著減少(P值<0.05),見表1。兩組患者術后12h的IC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但從術后第1天起,1周內的顱內壓變化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1),見表2。在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中,肺部感染:標準治療組92例,亞低溫治療組116例;電解質紊亂:標準治療組71例,亞低溫治療組97例;兩組并發(fā)癥中在肺部感染及電解質紊亂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值<0.05),但在顱內感染、心率失常、低血壓及凝血功能障礙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見表3。
表1 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例)
表2 兩組患者術后ICP變化(mmHg)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例)
sTBI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神經危重疾病,也是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8]。ICP急劇升高是sTBI患者的嚴重并發(fā)癥,可導致灌注壓降低、腦損傷和腦疝等危及生命。去骨瓣減壓術是治療顱內壓增高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顱內壓升高[9]。然而,多數sTBI患者在去骨瓣減壓術后仍出現顱內壓增高,這主要因為顱內出血增多、腦水腫及腦腫脹等繼發(fā)性顱腦損傷引起[10]。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去骨瓣加壓術后的高顱壓是神經外科治療的重點。
低溫治療常分為四個等級[11]:輕度低溫(32℃-35℃)、中度低溫(28℃-31℃)、深低溫(17℃-27℃)及超深低溫(2℃-16℃),其中深低溫治療早期在顱腦創(chuàng)傷中應用廣泛,具有良好的腦保護作用,但研究證實深低溫可導致sTBI患者心律失常、低血壓、凝血功能障礙、寒戰(zhàn)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增加,死亡率明顯上升[12]。近年國內外先后提出使用亞低溫治療sTBI患者,認為亞低溫對腦血流有調節(jié)作用、降低腦氧耗、改善細胞能量代謝、減輕腦水腫及降低顱內壓等作用[13],并通過臨床研究發(fā)現亞低溫可明顯改善sTBI患者預后并降低死亡率,同時可顯著減少深低溫所致的各種并發(fā)癥[14]。本次研究的360例sTBI患者中,亞低溫治療組去骨瓣加壓術后12h的ICP值與標準治療組無明顯差異,但術后第1天、2天、3天、5天及7天的顱內壓明顯低于常溫治療組,說明在開顱減壓術后,亞低溫可進一步降低ICP值,所以當去骨瓣減壓術后不能將ICP降低到最佳水平時,亞低溫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本次研究中,亞低溫治療組預后良好的例數(66例)明顯多于常溫治療組(42例),死亡例數(18例)明顯低于常溫治療組(37例),說明亞低溫可明顯改善sTBI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而筆者認為,這主要歸因于亞低溫可以有效地降低了sTBI患者去骨瓣后的顱內高壓,降低了整體腦代謝率,減少腦血流量以及大腦對氧的代謝需求等,起到了良好的腦保護作用。
亞低溫治療sTBI需注意的問題:①亞低溫的治療時間不易過短,需使用72h以上,在ICP降低至20mmHg以下并維持24h才可恢復體溫[15];②將亞低溫恢復至正常體溫時,需要緩慢恢復,速度不可太快;③亞低溫治療組易出現肺部感染(116例)及電解質紊亂(97例)等并發(fā)癥,需注意肺部感染的早期發(fā)現與治療,監(jiān)測并及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總之,亞低溫可以有效降低去骨瓣減壓術后的高顱內壓,降低sTBI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預后。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去骨瓣減壓術后仍伴有高顱內壓者,亞低溫可作為降低顱內壓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