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春暉中學 項浙宇
當一個問題擺在面前亟待解決時,我們通常會選擇印象中曾用來解決此類問題的“萬金油”措施,并認為“當然應該是這樣”。這時,選擇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之策就可能變成一個以成敗為賭注的極度危險的游戲。
“當然應該是這樣”這種想法實際上是一種盲目性極強的主觀臆斷。這是武斷的,常常也是難以避免的,人在下意識中便會想當然地確信自己心中的成見。佐佐木小次郎年少有為,以名為“燕返”的秘劍聞名于世,然而卻因為堅信武士道,殞命于宮本武藏的偷襲之下。過于相信自己的經(jīng)驗,便會放松對其他的微小可能性的警惕,陷入臆想的泥沼,最后極有可能落得一個悲慘的、令人惋惜的下場。
圖/視覺中國
這種主觀臆斷的來源正是對自己經(jīng)驗的過度自信?!俺跎俨慌禄ⅰ保蠖鄶?shù)經(jīng)歷越是豐富的長輩,越是不愿意去嘗試新事物、開拓新的思維路線。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可謂是他一生中屈指可數(shù)的失敗之一,他相信自己一貫選拔人才的標準,選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這種自信使他沒有注意到馬謖才能的本質(zhì),導致了一次嚴重的失策。說得夸張一點,過度的自信甚至能被稱作傲慢,而傲慢作為七原罪之一,正是一種引導我們走向危險的因素。經(jīng)歷越多,越可能相信自己的經(jīng)驗。憑經(jīng)驗行事,大多數(shù)時候應該會成功,但這種“傲慢”帶來的極小可能性的失敗,卻也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失敗。
那么,常常帶來勝利的經(jīng)驗為什么會招致失敗呢?原因在于天行有常而世行無常,微小的改變會使這種經(jīng)驗被“將死”,所以要跳出思維的定式,行隨世變。法家大師韓非子曾道:“事異則備變。”這種變革觀就恰好啟迪我們要慎重分析局勢,靈活敏銳地做出變通,才不會拘泥成法。不知變通,易犯“刻舟求劍”之過。
但是這一切并不代表要全盤否定以往的經(jīng)驗,過去的經(jīng)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會帶給我們處理事端的基本思路,我們要做的,是將創(chuàng)新與經(jīng)驗相結(jié)合,慎思敏行,從而更靈活地找出最優(yōu)方案,并以其為契機定乾坤。
這時再審視自己,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然沖出了思維定式的桎梏。至于前路,雖仍有荊棘叢生,但光明,已經(jīng)在前頭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