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黎明
龔家宏(1915—1996),1941年起,在延安邊區(qū)軍工局歷任工程師、技師、第四工廠(子彈廠)廠長。建國后曾任五機部二局(彈藥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顧問等職。
復裝子彈是龔家宏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研制的產物,延安兵工廠生產復裝子彈的成功極大地緩解八路軍彈藥緊缺的困難,為打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1年秋,龔家宏到了延安軍工局,分配到離延安百余里的茶坊兵工廠,任茶坊兵工廠工程師,設計生產子彈殼的沖床。1943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苦時期。陜甘寧邊區(qū)聯(lián)防司令部命令溫家溝工廠生產槍彈。溫家溝兵工廠原是農具工廠,被改為生產子彈的工廠,龔家宏調到了溫家溝兵工廠任技師。
當時,延安邊區(qū)生產、生活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為了制造出復裝子彈和全新子彈,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艱苦奮斗,龔家宏與同志們一起反復試驗,經過不斷摸索獲得成功,從設計到試驗,創(chuàng)建出延安邊區(qū)第一條復裝子彈生產線。
復裝子彈就是將在戰(zhàn)場上收集的使用過的彈殼進行修復,重新制作底火,裝入火藥,最后加上彈頭,制造為一枚新子彈。當時,軍工廠生產條件很差,新、舊設備有四臺,還有新制造的碾片機、裝彈機、緊口機和手板螺旋壓力機。工廠自力更生又生產和改進了一些設備,工裝、工具都是由龔家宏設計的。子彈生產技術資料,僅有閻錫山兵工廠出的一本子彈模沖示意圖,龔家宏拿來作為參考,設計摸索出一套具有邊區(qū)特點的生產復裝子彈生產工藝,完成了子彈彈殼、彈頭、底火復裝的工藝流程。
復裝子彈需要回收舊子彈殼,舊子彈殼需加工整理后重復使用,彈頭的原料為銅元(銅錢),銅元是從民間收購的大清銅元。使用銅元造子彈殼。銅元因年代不同含銅量也不一樣,這些不一樣材質的銅元需要統(tǒng)一退火后加工,需要一個能保持在600℃~ 650℃溫度之間的退火爐,龔家宏經過研究,設計時采用一種叫隔層退火的辦法,在煙道外處裝有閥門,用以調節(jié)控制溫度。通過實踐,采用這種隔層退火方法效果很好,溫度又均勻,又節(jié)約燃料。
復裝子彈生產出來了,部隊反應不佳。經靶場試驗,大多打不上靶,少數(shù)打上靶的也都是橫彈,問題是:有子彈頭破裂的,有只剩下鉛芯的,有掉底火的。經過分析,認為是彈頭強度不夠,材料有問題。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陳云知道復裝子彈試驗情況之后,十分關心,把軍工局李強局長、郝希英廠長、干戈總書記、孫云龍股長和龔家宏找去,聽取匯報。陳云聽完匯報后說:“復裝子彈搞出來了,是好的,是有成績的”,給予充分肯定。接著說:“子彈有兩個毛病,一是腦袋有神經病,搖頭翻跟斗,打不上靶,二是屁股有毛病,漏煙放屁,要噴火傷人。我看打不上靶的原因出在照抄別人的制造方法上,沒有根據(jù)我們不同的條件而有所改造,人家用的材料是鎳鋼皮,我們的材料是銅元銅,強度差,問題就出在這里。你們回廠快研究改進試驗,解決它,盡快生產,支援前方?!?/p>
按照陳云的指示精神,龔家宏以邊區(qū)的條件為基礎,既參照老的工藝方法,又有所創(chuàng)新,將彈頭殼厚度加厚到0.8 毫米;彈頭部由圓形改成尖圓形;彈頭尾部改為船形;整個彈頭呈流線型。底火漏煙問題,彈殼底部的兩個大、小直徑高低保持一致,修改了底火帽的尺寸,使之相匹配。通過一系列改進,又經打靶試驗,結果子彈飛行很穩(wěn)定,彈彈著靶。把改進后的復裝子彈送聯(lián)防軍司令部做射擊試驗,結果良好。
隨著復裝子彈大量生產,邊區(qū)的銅元已不能滿足供應,于是從民間收集大量的粗、雜銅補充進來。粗銅、雜銅雜質多,必須進行精煉才能使用。先是電解方法提煉,但當時邊區(qū)電力缺乏,后用汽車發(fā)動機帶動小型發(fā)電機進行電解提煉,產能又太小,無法滿足生產需要。經研究,只有建造反焰爐才是出路。
1944年夏,天氣炎熱,第一兵工廠準備建造反焰爐。當時,在邊區(qū)要建造反焰爐可是大工程,一是沒有冶煉知識和經驗,二是沒有技術資料,手頭只有一本冶煉工業(yè)小叢書。三是沒有建造反焰爐的設備。經過討論決定,照著小叢書里的樣子,提出建造一個每爐精煉 1000 公斤銅的反焰爐,反焰爐的煙囪高度不能低于25 ~ 30 米,只有這樣,靠煙囪的高度才能產生風壓,使爐內產生高溫燃燒氣化,除去雜銅的雜質。困難嚇不倒軍工人,不懂現(xiàn)學,沒有資料自己研究,以邊區(qū)條件為基礎,因地制宜建造,借助山與溝的地勢,依靠斜山坡,挖溝壘砌煙囪。龔家宏日夜奮戰(zhàn)加班加點將圖紙設計了出來。三四十個青年同志只用了一個半月,爬山煙囪就巍然挺立。
建造反焰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爐體的設計與建造。這也同樣困難,以耐火磚為例,它既要能承受1200℃以上的高溫,又要能承受銅液的壓力,不破不裂。爐底則用坩子土、焦炭粉混合打成爐底,就像打化鐵爐的內膛一樣。爐子建好了,經化驗分析,精銅的純度可達99.9% 。反焰爐的成功也是從總結經驗教訓,反復摸索不斷試驗而取得的。
邊區(qū)自從有了精銅,復裝子彈的原料再也不用發(fā)愁了。復裝子彈生產線達到年產162 萬發(fā)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了只能依靠戰(zhàn)場繳獲的被動局面,為獨立自主生產全新子彈創(chuàng)造了技術條件和物質條件。1944 年,延安兵工廠生產的復裝子彈和全新子彈已完全能滿足前線步槍、機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