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秋
湘鄂贛蘇區(qū)是在秋收起義的基礎上,經(jīng)過平江起義,在紅五軍幫助下逐步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湘鄂贛蘇區(qū)與羅霄山脈南段的湘贛蘇區(qū)相配合,南與贛南閩西蘇區(qū)、北與鄂豫皖蘇區(qū)、東與閩浙贛蘇區(qū)(又稱贛東北蘇區(qū))、西與湘鄂西蘇區(qū)相呼應,成為影響全國的六大蘇區(qū)之一。
中共在湘鄂贛蘇區(qū)執(zhí)政的實踐,豐富了地域特色的黨史、軍史和蘇區(qū)史。湘鄂贛蘇區(qū)以長達10年的艱苦斗爭經(jīng)歷,對黨的建設、政權建設、軍隊建設以及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片土地上遺存下來的革命遺址、紀念地,流傳下來的革命文獻、歌謠、曲藝等,是珍貴的歷史記憶。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
湘鄂贛蘇區(qū)對建立工農武裝的貢獻
鄂南起義。1927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羅亦農赴鄂南部署秋收起義,8月20日智取通城縣城。崇陽、通城兩縣農軍合并,羅榮桓擔任黨代表,率領這支隊伍開赴江西修水,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8月30日,通山數(shù)千名農民舉行起義,次日成立通山縣工農政府,隨后通城也成立了勞農政府,這兩縣成為全國建立最早的縣級紅色政權集群,為鄂南秋收起義總暴動作好了準備。8月,何長工率武漢國民政府警衛(wèi)團因未趕上參加南昌起義,途中改道加入秋收起義行列。9月9日,中共鄂南特委在蒲圻發(fā)動“中伙鋪劫車”,打響了鄂南秋收起義第一槍。起義堅持40余日,遍及鄂南全區(qū)和鄂東3縣,參加者達10萬之眾。
湘贛邊秋收起義。1927年8月18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與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會議,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制定了秋收起義的綱領與計劃。9月初在安源會議上,毛澤東擔任秋收起義前委書記,將在安源、銅鼓、修水等地5000余人的工農武裝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渡任師長。毛澤東又親臨銅鼓縣城,于9月9日發(fā)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失敗之后,部隊從瀏陽文家市鎮(zhèn)出發(fā)上井岡山,中國革命開始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并開創(chuàng)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
平江起義。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義爆發(fā),成立了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和紅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11月,紅五軍主力南下井岡山,留下王首道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與黃公略所率的紅五軍一部繼續(xù)在當?shù)貓猿钟螕魬?zhàn)爭。1929年4月,黃公略所部改稱紅軍湘鄂贛邊境支隊,黃公略任支隊長,張啟龍任政委。
大冶兵暴。1929年8月,何長工、李燦率領紅五軍第五縱隊進入鄂東南。國民黨派獨立第十五旅1個團進攻大冶、陽新縣的紅軍,該團下屬程子華所部于12月14日在大冶縣城“武備學堂”宣布起義,史稱“大冶兵暴”。此事被中央軍委和周恩來譽為模范式的“兵變”。起義部隊被編為紅五縱隊第二支隊,程子華任支隊長。后來,紅五縱隊共3個支隊6000余人擴編為紅八軍。
湘鄂贛蘇區(qū)對建立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的貢獻
恢復和重建中共湘鄂贛特委。1928年春,中共中央將咸寧、蒲圻、崇陽、嘉魚、通山、通城劃入湘鄂贛邊特區(qū),直屬中共湖北省委領導,后改歸中共湖南省委領導。1928年6月底,中共湖南省委派中共湘東特委書記滕代遠主持中共湘鄂贛邊特委工作。平江起義之后,特委與紅五軍黨委于10月29日在修水縣臺莊大灣屋舉行聯(lián)席會議(史稱“臺莊會議”)。特委以滕代遠、李宗白、邱訓民、彭德懷、王首道5人為常委,滕代遠為書記。紅五軍轄10個大隊,11月,彭德懷、滕代遠、李燦、賀國中率其中5個大隊南下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11月,中共湘鄂贛特委重組,王首道任書記。193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派黃火青抵達湘鄂贛,在瀏陽大圍山鎮(zhèn)楚東山召開邊區(qū)第一次黨代會,建立中共湘鄂贛省委,由李宗白任書記,賴汝樵、胡梓、楊幼麟、張啟龍、劉建中等為委員。
調整湘鄂贛蘇區(qū)空間布局。1929年8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從井岡山返回,與湘鄂贛邊境支隊在平江縣黃金洞會合。9月,紅五軍第五縱隊從平江出發(fā),挺進鄂東南。1930年3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4個縱隊占領大冶,5月成立中共鄂東特委,轄通山、大冶、鄂城、蘄水、蘄春、廣濟、黃梅等縣。6月10日,紅五軍第五縱隊在大冶殷祖鎮(zhèn)馬于村擴編為紅八軍,兵力超過原紅五軍。1930年6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紅五、八軍在大冶縣劉仁八組建紅三軍團。隨后,湘鄂贛獨立師擴編為紅十六軍,劃入紅三軍團建制。7月,紅三軍團相繼攻占岳陽、長沙,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8月,紅三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9月,紅一方面軍大部從湘東轉向贛西南,將紅十六軍留在湘鄂贛蘇區(qū)。
調整湘鄂贛蘇區(qū)領導體制。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視員滕代遠在修水縣上杉召集湘東、鄂東、鄂南、贛北等特委40余人開會(史稱“上杉會議”),成立中共湘鄂贛特區(qū)委員會,以李宗白為書記,代行省委職權。7月,湘鄂贛省紅軍總指揮部成立,孔荷寵任總指揮,黃志竟任政委。9月23日至10月4日,湘鄂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平江縣長壽街召開。其間遭敵機轟炸,會議遷至修水縣上杉繼續(xù)舉行,于10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賴汝樵任主席)。
1932年4月1日,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在上杉召開第二次執(zhí)委擴大會議,重建省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以王顯德為主席,劉建中、彭德懷為副主席。4月12日,中共湘鄂贛臨時省委、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機關移駐萬載縣小源。1934年1月,陳壽昌任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徐彥剛任湘鄂贛省軍區(qū)司令員。1934年秋以后,湘鄂贛保存下來的少數(shù)部隊堅持了3年游擊戰(zhàn)爭。
湘鄂贛蘇區(qū)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地
湖南有:瀏陽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收起義文家市紀念館及里仁學校、永和鎮(zhèn)紅一方面軍誕生地李家大屋、全國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府舊址錦綬堂,以及胡耀邦、王首道、王震、宋任窮、楊勇、李志民等人的故居;平江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江起義紀念館及天岳書院、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平江縣博物館)、加義“平江慘案”烈士陵園。
江西有:銅鼓縣秋收起義紀念地;萬載縣湘鄂贛革命紀念館(萬載縣博物館)、湘鄂贛省級機關小源舊址(在今仙源鄉(xiāng));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堂等;萍鄉(xiāng)市秋收起義紀念碑和安源工人運動紀念館。
湖北有:陽新縣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龍港紅軍烈士林、烈士紀念堂、王平將軍紀念園,以及通山縣湘鄂贛省黨政軍機關舊址。
以上厚重、多彩、鮮活的紅色文化遺產(chǎn),豐富了黨史育人資源。
湘鄂贛蘇區(qū)留存的革命文獻、歌謠、曲藝等文化資源
革命文獻有:修水縣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獻文物7件,二級文獻文物12件,三級文獻文物58件;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省蘇維埃政府發(fā)布的《婚姻法布告》和《征收累進稅布告》、省蘇維埃政府宣委會的《關于選舉工作畫報》和省蘇維埃政府第七、八、九期公報;鄧乾元向中央報告的原件《獨立十五旅兵變經(jīng)過及陽冶五縣工作概況》等。
革命歌謠有:《紅三軍團建起來》《捉土豪》《他說長工為長工》《紅五月暴動》《紅軍越打越堅強》《建立蘇維埃》《專打土豪劣紳》《黃茅“三一八”暴動歌》《反白色恐怖歌》等。
革命歌曲有:《彭德懷的五八軍》《放腳歌》《慰勞紅軍》《攻打沿埠頭勝利歌》《鄂東南革命委員會歌》《迎接紅軍歌》《土地革命歌》《誓把革命來完成》《轉戰(zhàn)鄂南功勞大》《婦女十嘆歌》《婦女去放哨》《我們紅軍到》《鄂東南游擊隊歌》《拿起刀槍投紅軍》《十送情郎當紅軍》《我夫革命要堅定》《四季歌》《紅軍誓師歌》《紅軍游戲歌》《紅軍競賽歌》《紅軍紀律歌》《紅五縱隊十進歌》《十愿士兵歌》《紅二師打回來了》《革命就要當紅軍》《十恨民團》《暴動歌》《“二二七”烈士紀念歌》《紀念紅色五月運動周歌》《革命互濟會開幕紀念歌》《粉碎敵人四次“圍剿”戰(zhàn)歌》等。
湘鄂贛蘇區(qū)產(chǎn)生了大批革命人物
從湘鄂贛蘇區(qū)這片紅色土地上,走出了張愛萍、蘇振華、鐘期光、傅秋濤、張震、宋任窮、楊勇、李志民、唐亮、甘泗淇、余立金、王平、杜平、王宗槐、賴毅、鐘赤兵、歐陽文、張令彬、邱創(chuàng)成、吳信泉、劉志堅、甘渭漢、方強、方正平、郭鵬、孔石泉、湯平、張藩、張翼翔、劉玉堂、李貞等100多位共和國將軍。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湘鄂贛蘇區(qū)有37萬余革命烈士,還有76萬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中遇難。著名英烈有:羅亦農、郭亮、彭公達、盧德銘、黃公略、彭雪楓、蔡升熙、袁國平、鄧萍、李燦、劉士奇、劉奇、陳毅安、鄧乾元、彭遨、潘心元、李宗白、楊幼麟、賴汝樵等。據(jù)《修水縣志》記載,全縣10萬余人犧牲,注冊烈士10342名;平江縣13.4萬人犧牲,注冊烈士19989人,占湖南全省烈士總數(shù)的1/5。通山有2.7萬多人獻出了生命;銅鼓有2.8萬多人為革命英勇犧牲。
總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開創(chuàng)者毛澤東在湘鄂贛地區(qū)發(fā)動過秋收起義,紅軍第二次攻打長沙期間在瀏陽永和鎮(zhèn)李家大屋創(chuàng)建了紅一方面軍。湘鄂贛蘇區(qū)的黨組織和民眾積極投身土地革命、創(chuàng)建蘇維埃的斗爭,先后誕生了紅軍的多支勁旅。正如彭德懷1957年的題詞所寫:“先烈之血澆成了革命之花!”在湘鄂贛蘇區(qū)這片熱土上,紅星閃耀,孕育出獨特的紅色文化和蘇區(qū)精神,這些紅色基因和精神遺產(chǎn),形成了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
(作者系中南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