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靈
心理學專業(yè)出身的張曉文自2009年進入武漢理工大學任教,給本科生講授全校必修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學生們一致要求把“愛情”這一章節(jié)(一般是排在第11周)提前到第一周來講,她看到了“愛情類”內(nèi)容受歡迎的程度之高。所以,自2010年起她就向學校申請開設了一門新課——《愛情心理學》。作為全校性選修課,這門課的班容量為130人,自開設以來,空前火爆,“秒課”時一般不超過2分鐘就會滿額,很多學生從大一搶到畢業(yè)都搶不到。
應學生需求,2016年張曉文又為武漢理工大學的研究生開設了一門跨學科選修課——《婚戀 職場 人格》,第一次選課人數(shù)為122人,2020年的選課人數(shù)竟超過了1600人。2017年,張曉文主講的《婚戀 職場 人格》在中國大學慕課App上線,她幽默、接地氣的語言風格深受學生喜愛,至今已擁有幾十萬慕課學員,她的慕課在“最美慕課——首屆中國大學慕課精彩100評選展播”活動中,從200多所高校的1850門慕課中脫穎而出,榮獲二等獎。
關于高校里的“愛情課”教什么、怎么教,張曉文強調(diào):“‘愛情課不僅是教會學生談戀愛,更是教學生如何表達自己、如何結交朋友、如何經(jīng)營親密關系。我所開的‘愛情課沒有雞湯,只有心理學大量的科學實驗和數(shù)據(jù),希望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引領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伴侶,獲得更好的生活?!?/p>
高校學生的婚戀觀呈現(xiàn)出哪些特點,存在哪些問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張曉文:從對愛情的需求來看,很多本科生還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在他們心里,愛情很新奇,雖然期待但似乎沒有也可以,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相對輕松。但研究生對愛情的需求就顯得尤為緊迫,有的是感覺到了一定年齡就該做這件事,有的可能的確感到孤獨,還有的是感受到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壓力。
從涉及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在本科生中主要是相愛的難題,比如要不要戀愛、如何搭訕、怎樣表白。而研究生中更多是相處的難題,比如我們總吵架還要不要在一起、遇到了問題我們還能不能堅持,更加貼近于現(xiàn)實生活、人間煙火。
學生經(jīng)常向我們講他們的愛情煩惱,綜合來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不談戀愛。他們的態(tài)度是:我不要談戀愛,打游戲不香嗎;我不要談戀愛,我只要“嗑CP”;我不要談戀愛,我要專心搞學習……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心理防御,因為害怕、焦慮、能力不足而選擇不去做。在一些年輕人眼里,愛情很虛幻,雖然它很美好,但投入大量精力也未必能收獲好的結果,所以“因噎廢食”?,F(xiàn)在的本科生、研究生當中,不談戀愛的反而占多數(shù)。2010年剛開這門課的時候,我的態(tài)度是大家努力學習挺好,如果遇到了愛情再努力抓住它。但現(xiàn)在,我會鼓勵他們認識異性,結交異性朋友,主動追尋愛情。
二是缺乏科學引導。網(wǎng)絡上各種愛情思潮讓人無所適從,社會輿論更多偏向負面,怎么吸引眼球怎么來,存在著大量幸存者偏差的內(nèi)容,比如過分強調(diào)不幸?;蛘哂卸镜年P系,因為幸福的人只會低調(diào)過日子,不值得上新聞,這給人造成一種錯覺,“渣男滿天飛,戀愛很可怕,男人都是大豬蹄子,女人都難伺候”,造成大量男女之間的誤解和對立。而且有很多“人均情感專家”,自己的戀愛一塌糊涂,卻總是想指點“別人的江山”,僅靠個人有限的經(jīng)驗和個例做出判斷,常常有失偏頗。
三是“愛情速食主義”。往往開始一段戀愛很容易,但一遇到困難就立馬分手,比如:成績下降了,分手;異地了,分手;要考研,分手……我曾聽有個學生講:“談戀愛好累,每天幫女朋友占座位好累,每天幫她打飯好累……我還是分手吧,一個人多爽啊,想干嗎就干嗎”。很多年輕人對愛情的要求變高了,對愛情的忍耐和付出卻更低了。這造成大量曇花一現(xiàn)的感情,并沒有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幫助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這些問題的背后,其實是時代的“空心病”,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雖然大家看似都變“聰明”了,但卻不幸福。小時候我們都叫“沒頭腦”,長大后我們都叫“不高興”,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自我意識很強,當然注重自我的追求不是一件壞事,但有時很多孩子無法區(qū)分“自我”和“自私”,只片面追求“利己”,完全拋棄“利他”,而利他精神的缺失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鼓勵學生走進一段愛情,也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愛情中學會“利他”,學會看見別人,學會得到和付出都會快樂。在“自我”和“忘我”中尋求一種平衡,才是一種比較健康的狀態(tài)。
面向高校學生的“愛情課”主要講些什么?如何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婚戀觀,以減輕自身的婚戀焦慮或避免不慎選擇給自身帶來的困擾?
張曉文:我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愛情心理課》,是一門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探討愛情的課程,所講的內(nèi)容都是引自心理學最新的關于親密關系的研究文獻和實驗數(shù)據(jù),以保證課程的科學性。整個課程內(nèi)容共分為八章。第一章是“人際吸引”,主要講我們喜歡什么樣的人,譬如長相好的人的確更具備吸引力,但可能只在人際交往的初期起作用,從而引導學生更加理性看待顏值;第二章是“愛情是什么”,闡述親密關系的內(nèi)涵,比如愛情中的友誼讓我們的愛充滿快樂和理解,愛情中的激情讓我們的愛獨一無二、刻骨銘心,愛情中的承諾讓我們的關系更長久,更具備保護性;第三章叫作“愛的表達”,主要是引導學生實踐,包括如何表白、如何交友、如何互動、如何溝通,以實踐去理解男性和女性表達的差異等。第四章叫作“孤獨”,講述孤獨是一種負性情感,會損傷身心健康,鼓勵大家積極社交,走入人海;第五章是“擇偶”,闡釋男女之間擇偶的性別差異,比如為什么男性在擇偶時更偏向于女性的相貌、為什么女性在擇偶時更加看重男性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進而有效消除男女兩性之間的誤解和對立;第六章叫作“愛的背面”,指出愛情雖然會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獎賞,但有時也會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嫉妒、欺騙、背叛等,以及怎么去應對這些愛情傷害;第七章叫作“婚姻的秘密”,本章探討愛情與婚姻的差別,以及如何平衡親密關系中的感性和理性。第八章是“性”,本章更多側重于性別教育,比如闡述什么是男性特質、什么是女性特質,并鼓勵一個人同時追求并擁有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女性也可以豪爽、勇敢、大氣,男性也可以溫柔、善解人意,兩種特質兼?zhèn)涞娜烁赡塬@得成功和幸福。
我們的課程常常融入社會熱點,用理性的、科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比如自戀型、控制型或偏執(zhí)狂具備什么樣的特點,該如何去慧眼識人,如何避開一段有毒的關系。
這門課程已經(jīng)磨合了11年,經(jīng)過了反復思考、實踐和不斷改進。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希望把這門課開得有趣、有料又有用。在我看來,愛情和心理學相結合具有一種天然的優(yōu)勢,愛情是感性的、心理學是理性的,感性與理性兼?zhèn)?,我們的愛情才可能熱烈又持久?/p>
在給學生上“愛情課”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
張曉文:其實有很多。一次討論課上,有個男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男人愛你,但是他什么都沒有,你要不要?全班女生都選擇了“不要”。這個男生站起來,很靦腆,他說:“我就是什么都沒有,沒有錢,也沒有家庭背景,但是我就沒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嗎?”當時,我肯定地告訴他:“不是,你根本不是什么都沒有,首先你能考到武漢理工大學,就說明你比很多人更勤奮、刻苦,有上進心、自制力,而且你還有青春年少,你還有愛別人的心。你不僅不是什么都沒有,反而你此時是富有的?!痹镜摹皭矍檎n”,在那個時刻變成了對這個學生自卑、不安、焦慮的撫慰。這正是《愛情心理學》的課程標準,它不僅是一門愛情課,也是一門心理健康課,充滿著積極正向心理能量的傳遞和給予,激發(fā)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師是最好的教材,你想學生是什么樣子,老師自己就要先成為這個樣子。這跟愛情一個樣,你是誰,你就遇見誰。你正直、堅韌、充滿陽光,對方才可能真誠、善良、充滿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