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張瀾到達北平,第二天毛澤東親自到北平飯店慰問他。張瀾向毛澤東祝賀人民革命戰(zhàn)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由衷地敬佩共產黨的本領。毛澤東笑著說:“其實我們共產黨人也沒有多大的本領,我們只不過做到了謙虛、謹慎、勤勞、儉樸、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全國人民擁護我們,這才辦成了一些事情?!毙轮袊闪⒑?,為了讓子女更好地適應建設新國家、新社會的要求,張瀾常常用“謙虛、謹慎、刻苦、勤勞,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來教育子女。
1949年10月,重慶解放。12月14日,張瀾給在重慶工作的長子張喬嗇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對兒子的關切,并要求他“事事為人民服務”:喬嗇:
重慶解放時,你同華芳、幼芳、振華他們都安好嗎?曉巖留在重慶的兒女念暉、強華等亦俱安好嗎?你今后打算做甚么工作?仍然留在重慶?抑或是來到北京?你學鐵道工程,辦過機械廠,來到北京是可以有工作的。但是,要曉得今天的政治,不是形式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實際上變了質。
第一,要把思想搞清楚。今天是由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再走上共產主義。決不再走英美帝國資本主義的民主的路。正確的思想,就是事事為人民服務來建設新社會、新國家。不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fā)點,更不是以個人主義為歸結點。
第二,要改變作風。要謙虛,不可矜驕,自以為是;要謹慎,不可粗心大意,隨便行動;要勤勞,不可偷閑倦怠;要節(jié)儉,不可奢侈浪費。謙虛、謹慎、勤勞、節(jié)儉,是共產黨普遍遵循的作風。
總之,人人要勞動,事事為利人,而不是只圖自利。你來北京或是不來北京,家里舊有的生活習慣必須改變。華芳也須自尋工作,或是學習手工業(yè)、或是找書教,今后要有獨立生活的技能,才能在新社會立腳。進人和他家屬都好否?此信可以交他一看。
父手書
十二月十四
據(jù)張瀾次女張繼延回憶:
1949年10月,父親在給河北正定華北大學學習的三妹的信中寫道:“你能耐勞刻苦,又頗開展大方,我是很贊許的,我再告你幾句話,你可記在心上,作為房屋的規(guī)箴,一、用心要精細,二、立志要堅強,三、見識要明確,四、行為要誠實而勤奮,五、說話不可過多而流于虛妄。”
1950年4月,我們全家除大姐和三妹外都到達北京,父親從民盟總部回到家里,離別五年,一家人從死里逃生獲得解放,重逢時真有千言萬語。
父親第一句話是:“你們來了,好?!背聊艘粫河謬烂C地說:“你們不要以為是來享福了,過去勞動,現(xiàn)在還是要勞動,我把政府分配來的保姆退回去了,家務事自己干,喬嗇(大哥)、繼延和你們(指小妹和侄兒們)要好好地學習,要謙虛、謹慎、刻苦、勤勞,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是我來北京時,毛主席第二天來看我對我說的。共產黨員要做到這些,你們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也要向共產黨員學習,記住照毛主席的話去做。”
三妹結婚時,父親特為他們寫了手書:“你們是人民大學的學生,結婚后要相愛,相敬,相諒,互助進步,以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行動為主要任務?!?/p>
父親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共產黨,他經常以毛主席的話來教育我們,要我們時時記住為人民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出力。1952年,學校分配我到鞍鋼工作,第一年我就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父親寫信勉勵我,并要三哥向我學習,要在工作中做出成績來。1953年春節(jié)我回家時,父親問我廠里民主生活是怎樣過的,我說每周開一次民主生活會,科里同志互相提意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父親說:“我們開會真是充分發(fā)揚民主,要討論一件事情,毛主席先說了要討論的事,大家發(fā)表意見,沒發(fā)言的毛主席一個個的征求意見,遇到重要的事情,反復地討論好幾次后,毛主席拿出個綜合各方面的意見,提出黨的意見初稿,大家再進行討論做出決定。如有不同意見又修改,每次討論都要征求每個到會者的意見后才散會,這樣真正做到謙虛、謹慎,發(fā)布的政策、法令就符合人民的心愿?!薄澳愎ぷ饕惨t虛、謹慎,遇事多和同志商量,不要冒冒失失辦事。”
父親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民主作風很是佩服,客人來訪時總是熱情地談他們開會的情況,與會者無論黨內或者黨外的同志個個都能暢談自己的意見,心情很舒暢。1955年父親病危時,周新民同志到北京醫(yī)院看他,他還要周新民同志轉告民盟的同志牢記他初來北京時,毛主席向他說的八個字一句話。這八個字一句話是父親在人間最后說的話了。
張瀾的孫女張梅穎說:“祖父去世時沒有給子孫后代留下任何財產,但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始終鼓勵和鞭策著我們,許多民盟先輩為我們樹立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尺子和鏡子?!?/p>
(責編/陳小婷、黃夢怡、李希萌 責校/張超 來源/《宋慶齡圖文全傳》,尚明軒著,新星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李筱桐:父親李濟深秘密登上天安門》,周海濱/文,《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第30期;《向北方》,李紅梅、劉仰東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李濟深家族:一門孝悌傳家業(yè) 萬里江山入夢魂》,顧君盞/文,《華人世界》2008年第6期;《父親、母親生平部分事跡的回憶》,張繼延/文,《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張瀾的一封家書》,張志軍/文,《群言》2019年第7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