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韋,沙翔垠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眼科 廣東 廣州 510280)
隨著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對術后效果的要求也愈發(fā)嚴格。臨床上時常會遇到一些手術順利,術后視力明顯改善,但仍對手術不滿意的患者。故術后只單純的檢查視力并不能全面反應患者的生活和心理變化。生存質量分析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能充分評價個體健康水平的指標。本項研究分析可能影響患者滿意度的因素,探討這類因素是否能同時體現(xiàn)在患者生存質量的評價結果中,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12 月我院186 例因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患者,其中男88 眼,女98 眼,年齡52 ~79 歲。納入標準:術后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及眼科檢查的患者,所有入選者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白內障手術結合其他眼科手術;語言、認知或精神障礙患者或其他嚴重系統(tǒng)疾病患者。
(1)調查工具:第1 部分視功能(visual function,ⅤF):包括主覺視覺、周邊視野、感覺適應和立體視覺4 項維度。第2 部分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 QOL):包括自理能力、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狀態(tài)4 項指標。將量表中各維度所得分數(shù)進行相加并取平均值進行比較。(2)調查方法:術后1 周隨訪時,收集研究者的個人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術后檢查結果(視力、裂隙燈檢查、眼底檢查等),詢問患者對手術效果是否滿意,將完全滿意者分為滿意組(A 組),否則便分入不滿意組,其中不滿意組的患者根據(jù)其存在的主要病因,分為疾病組(B 組)、眼科疾?。–組)和屈光不正組(D 組)。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用相關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不滿意的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收集了186 例完整數(shù)據(jù)。其中男88 眼,女98 眼,年齡52 ~79 歲?;颊邔κ中g完全滿意者(A組)共132 眼(70.97%)。不滿意組中,眼表疾病(B組)有28 眼(51.85%),眼底疾?。– 組)有17 眼(31.48%),屈光不正(D 組)有9 眼(16.67%)。經(jīng)統(tǒng)計結果顯示:滿意組與不滿意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710,P<0.001),滿意的患者較多。不滿意的三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11,P=0.006),眼表疾病例數(shù)最多。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影響患者滿意度的因素有4 種,分別為術后視力、是否合并眼表疾病、眼底疾病及屈光不正,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與滿度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滿意的單因素分析(例)
假設不滿意組為陽性時,術后遠視力差是患者不滿意的危險因素(P<0.05)。眼表疾病、眼底疾病、屈光不正是患者不滿意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不滿意的多因素分析
在生存質量評價表中,B 組患者在主覺視覺、自理能力和活動能力這3 個生存質量評價維度扣分較多,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術后有無眼表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s,分)
表3 術后有無眼表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s,分)
類別 有眼表疾病 無眼表疾病 t P主覺視覺 72.543±22.074 86.543±8.911 6.122 <0.001周邊視野 90.514±19.069 94.944±11.874 1.772 0.078視覺適應 86.914±11.937 89.556±7.293 1.676 0.095立體視覺 90.543±17.210 94.975±13.461 4.164 <0.001自理能力 85.486±12.169 91.685±6.783 4.164 0.001活動能力 88.429±17.147 96.772±6.316 4.878 <0.001社交能力 90.200±18.463 90.914±11.257 0.299 0.765心理狀態(tài) 88.943±21.489 94.870±14.845 3.037 0.003
C 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在三組中分數(shù)最低。VF 評價表中主覺視覺及立體視覺在4 組當中排名最后,又因視力的問題,患者較少外出活動,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也相對其他組低分,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術后有無眼底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s,分)
表4 術后有無眼底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s,分)
類別 有眼底疾病 無眼底疾病 t P主覺視覺 57.033±16.779 85.620±19.118 14.139 <0.001周邊視野 90.267±16.754 94.688±9.114 1.057 0.292視覺適應 80.500±13.224 87.033±10.293 5.378 <0.001立體視覺 75.633±27.620 95.688±14.399 5.932 <0.001自理能力 76.433±7.815 83.712±10.143 11.040 <0.001活動能力 84.933±13.516 93.683±14.821 7.583 <0.001社交能力 71.167±21.328 88.740±17.385 7.472 <0.001心理狀態(tài) 77.333±21.154 94.485±14.569 5.525 <0.001
D 組患者在生存質量的評分中除了心理狀態(tài)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弱勢外,其余各維度中生存質量均不如正常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術后有無屈光不正的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s,分)
表5 術后有無屈光不正的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 s,分)
項目 屈光不正 無屈光不正 t P主覺視覺 74.258±9.640 82.395±23.472 6.940 <0.001周邊視野 89.323±21.671 94.284±10.284 2.066 0.040視覺適應 81.903±8.983 85.201±12.343 5.147 <0.001立體視覺 84.484±26.714 94.123±13.462 3.289 0.001自理能力 82.645±9.824 89.832±13.384 6.279 <0.001活動能力 87.000±10.169 93.275±12.375 7.059 <0.001社交能力 84.355±13.353 90.914±14.274 2.881 0.004心理狀態(tài) 90.935±15.891 90.274±12.845 1.337 0.183
以往,醫(yī)生往往只用術后遠視力作為評價白內障手術臨床療效的唯一標準[1]。然而,白內障手術早已不是單純的復明手術,術后患者的眼部舒適度、視覺質量和整體生存質量也成為了影響患者對手術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最讓人深思的結果是發(fā)現(xiàn)眼表疾病對手術的影響之大,患者往往會將這些眼部不適癥狀歸咎于手術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或是手術的失敗,引起患者的不滿。個別人甚至抑郁、沮喪和對生活缺乏興趣,并認為白內障手術副作用大,給他們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眼表疾病雖然不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視力,但它顯然影響到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對手術的滿意與否。國外文獻也證實眼表疾病產(chǎn)生的不適癥狀會延遲患者的康復,并會引起患者對手術效果的抱怨,阻礙其生存質量的提高[2]。徐志蓉[3]等觀點是:與正常人相比,干眼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各方面都有所降低,特別是在情感、身體變化、自我評估和社會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
患有眼底疾病和術后殘留屈光不正患者的生存質量在各維度均下降明顯,這與文獻報道中的結果相類似。Zhou 等[4]調查中發(fā)現(xiàn)重度失明患者在周邊視野、空間距離和活動能力的生活質量評價中,比正常組下降了約50多分。
現(xiàn)如今,國際上的專家對患者的個體因素對白內障手術滿意度的影響各有其辭。Michalska-Ma?ecka 等[5]認為性別與白內障手術滿意度無關,但是患者的年齡與滿意度有相應的聯(lián)系。他認為年齡越大,不滿意的人越多,而Ka 等[6]認為年齡稍大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相對較高。Garcia-Gutierrez 等[7]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白內障手術的滿意度較高,生存質量較好,但Lau 等[8]認為文化程度對于術后生存質量無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的觀點是:多種因素可導致手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沒有重大改善,導致對手術結果的不滿。因此,在術前篩查患者及確定手術適應證時,應綜合檢查患者的眼睛及全身狀況,了解患者對白內障手術的期望值。有一些患者的工作生活必須依靠較高的視力水平才能得以滿足,手術前應當著重于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患者以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手術,正確看待手術的結果,以利于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提高患者術后的整體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