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麗
摘 要:語文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是集語言和文字為一身的,從古至今都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因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口語教學重新被提上了日程,教育部門越來越關注對小學生語言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與此同時,生活化教育理念在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逐漸被落實,且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本文從二者出發(fā),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借助生活化手段提高口語教學有效性展開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同仁們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66
關于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國家教育部門尤為重視,這不僅僅是站在傳承文化的角度上出發(fā)的,更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均衡地發(fā)展。但是,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在過往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師生賦予閱讀和寫作的關注經(jīng)常是遠遠高于口語的,這間接地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暴露出了一定的不平衡性,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從生活化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優(yōu)勢出發(fā),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探尋該教學方式在口語教育工作中的融合路徑,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
一、小學生口語交際素養(yǎng)提高受限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興趣因素
就興趣來說,使小學生無法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大幅度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他們自身的興趣缺乏。由于對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缺乏科學合理的認識,或是因自身性格過于內向而不愿參與到過多表達和交流當中,小學生在學習語文口語知識時,經(jīng)常會因興趣不足而出現(xiàn)不積極的消極表現(xiàn)。毫無疑問,學生自身缺少努力和提升的欲望,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方式引導教學,教育效果都會差強人意。
(二)方法因素
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夠的口語交際興趣,學生相關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以“敷衍了事”的方法和態(tài)度參與,表現(xiàn)在“說幾句簡單的話就結束”上。在這一模式下,生生之間的交流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是缺乏思考的,他們的口語表達水平自然無法實現(xiàn)質的飛躍。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并未準確區(qū)分學生在口語表達能力方面的差異,只是一味地對全員提出刻板要求,甚至是在教學目標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就要求他們閱讀文章、組詞對話,希望以此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素養(yǎng)。然而,這些方法并不適合每一名學生,因此極易加劇生生之間的口語交際能力差異,最終造成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1]。
(三)觀念因素
即便是新課改已經(jīng)提出了一段時間,但應試教育造成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一些教師依舊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不關心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等“抽象”素質的發(fā)展情況。同樣,也有一部分學生只注重對考試內容的學習、希望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并不愿意在口語知識學習與實踐中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
二、采取生活化手段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建議
(一)轉變觀念,理清思路做準備
觀念是人頭腦中真實想法的一種反映,具體表現(xiàn)在認可或不認可某一件事的實踐價值上,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行為,一旦觀念出現(xiàn)偏差,行為就會向消極的方向發(fā)展,結果自然也會更加消極。就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來說,若教師的觀念出現(xiàn)偏差,其“教”的行為就會出現(xiàn)不適合學生的問題,進而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形成限制。而若學生的思維陷入了誤區(qū),其“學”的行為必然也會陷入誤區(qū),“學”的結果就會越來越偏離預期,口語交際素養(yǎng)的深化自然就成了空談。而在當前小學語文口語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師生的觀念偏差問題。因此,從生活化背景出發(fā)構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新模式,教師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轉變思想觀念,重新認識語文知識的語言功能和發(fā)展口語表達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以理清思路為基礎,為深入學習和實踐做好準備。
(二)明確目標,做好準備再出發(fā)
對于基礎教育來說,目標不僅僅是“學”的方向,更是“教”的方向,除發(fā)揮著讓教師更科學地培養(yǎng)學生的作用之外,還能讓學生更游刃有余地學習。尤其是對于小學生這一思維尚不成熟、自我學習與控制能力比較弱的學生群體來說,若教師能夠幫助他們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并通過該目標使其對“學”和“做”的重要意義形成良好的把握,勢必會讓他們以更積極的狀態(tài)參與進來,對其相關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極高促進意義。因此,面對過往小學語文口語教學存在的目標不清晰的問題,處于新的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境當中,教師必須對目標進行重新設計,從口語教學在生活中的現(xiàn)實價值出發(fā),平衡好它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科學明確總的目標——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他們對于語文語言的應用素養(yǎng)。
(三)教材為主,用好文本組訓練
國家教育部門之所以要煞費苦心地修訂教材,是因為只有圍繞教材開展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發(fā)揮對人才培養(yǎng)效用,讓“學”和“做”在有依據(jù)的情況下進行,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更多機會實現(xiàn)個人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提高。換言之,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略帶實踐應用色彩的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教材為基礎,才能真正滿足新課標的要求,才是真正對學生個人成長乃至終身發(fā)展有益的教育。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口語教學課堂上,教材運用不到位的問題比比皆是,一些教師只是在講到某一項知識時隨機組織學生參與口語訓練,導致整體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能力提高。因此,從該問題出發(fā),教師應加強對教材的運用,結合文本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化口語交際訓練[2]。在這一過程中,可選擇的方法不止一種,包括圍繞寫景類文本、以“景色”為話題引導學生交流自身在生活中見到的美麗景色,或圍繞敘事類文本、以“親情”為話題設計相關口語交際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