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4月28日,“風雨故人來——陳佩秋文獻作品展”在上海交通大學文博大樓開幕,展覽共計展出文獻書畫作品80余件。筆者有幸參與到展覽的展示設計工作中。此次展示手段除以往的書畫作品懸掛方式外,特別加入多媒體技術,其目的是為了使觀眾能更加直觀地欣賞作品。本文主要在分析此次展覽設計的基礎上,結合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情況,探索博物館展覽怎么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新設計。
關鍵詞:陳佩秋;作品展;設計
一、展覽的定位
大學博物館作為一所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聚著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凝結著一所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面向校內外展示宣傳的重要窗口。大學博物館展覽的內容可分為藝術類和歷史類,此次展覽很顯然屬于前者。這樣一場藝術類展覽在一所綜合類大學展出,怎么才能使觀眾感興趣,并能夠讀懂作品呢?在一開始的展覽設計上,便需要筆者去思考這些問題,并且在當前的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情況下,只能面向校內展出,也必須改變以往的展示方式。因此,此次展覽的對象應以校內師生為主、校外參觀交流觀眾為輔。在這樣一種定位下,現(xiàn)有的80余件文獻、書畫作品怎樣展示出來?一是采用傳統(tǒng)的書畫懸掛方式,考慮到觀眾的觀賞視線。最高位置限定在180厘米的位置;二是以多媒體技術為主,通過書畫作品中的場景再現(xiàn)方式,讓作品“活”起來;三是采用聲光電技術,營造觀賞的氛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展示主體是陳佩秋的文獻和藝術作品。陳佩秋作為我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藝術家,其藝術影響力巨大。她既是國畫大家,又是鑒賞家,乃我國現(xiàn)當代美術領域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性名家。她的作品師法古人,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藝術技法,雖與其先生謝稚柳在生活和藝術上相互影響,卻能夠打破局限,在中國現(xiàn)當代畫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展覽的布局
現(xiàn)代博物館的展覽布局,往往是以年份、人物身份、繪畫年代等作為主要板塊進行劃分,并以此來進行展廳空間的分布,包括設計合理的流線、版面高度、版面材料、前言與結語的呼應等。而此次陳佩秋文獻作品展便是根據(jù)42件作品的分類進行現(xiàn)場展陳的。
在分析了前面三種展示方式后,那么,又該如何規(guī)劃設計展覽的空間布局?此次展覽的地點是一所新建成的博物館類臨展廳,內部空間較大,光線以外光源為主,內部有恒溫恒濕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想要滿足書畫作品的充分展示,難度往往較大,雖然作品可以懸掛于展柜中,但是也增加了觀眾的觀賞難度。特別是鏡面的反光效果,更是增加了觀眾的拍照難度。在對展覽的參觀流線上,筆者還是以順時針的走向為設計考慮。從展廳進門處到尾部出口,考慮到觀眾的互動性,展廳進門處設計了書法條案,可供觀眾留言、繪畫。前言部分以陳佩秋的照片為視覺中心,輔以文字簡介。書法作品根據(jù)構圖方式和尺寸大小,相互穿插,形成錯落感,文獻作品為輔。展廳燈光聚集每幅作品畫面。在展廳的中央設計了一處裝置,還原國畫作品中的場景,并單獨隔出一個空間作為觀影廳,以多媒體技術手段把其中一幅作品做成動畫效果。觀影廳位于展覽的中后段位置,設計有條椅,可供觀眾觀賞休閑。
三、沉浸式體驗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下,各種多媒體技術層出不窮,新技術的出現(xiàn)也為展覽的展示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觀眾在觀展過程中想要參與其中的訴求也大大增加,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觀眾和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藝術類展覽在文字內容較少的情況下,更需要觀眾具備一定的藝術知識,對展覽的主線或者是展覽的主體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在展品即為內容文本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藝術作品與展示形式的相結合,從而為觀眾提供一個更好的觀展效果。
在此次展覽的空間色彩上,筆者考慮到展廳現(xiàn)有的空間結構和展出作品顏色的豐富性,沒有采用較為絢麗的色調,而是以典雅的灰色調為主,盡量營造出藝術創(chuàng)造所需要的典雅、意境美。而此次展覽在現(xiàn)場作品展出的基礎上,筆者也做了大膽的嘗試,考慮到藝術衍生品可能性,設計制作了系列文創(chuàng)作品。在文創(chuàng)作品的設計上,主要以作品中的藝術元素為主線進行產(chǎn)品的設計,設計制作出來的文創(chuàng)作品包括扇子、袋子、畫冊等。
藝術作品衍生品的設計,不同于傳統(tǒng)文博類展覽衍生品,它可以由顏色豐富、形式構圖較好的藝術作品為依托,符合當代大眾審美需求。但是當前階段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種類較為繁多,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設計缺乏新意,而觀眾在觀展結束以后更希望能把衍生品帶走,這種矛盾已經(jīng)日益凸顯??紤]到本次展覽面向師生人群,筆者更傾向于設計出符合當下師生審美需要的衍生品,所以以實用為目的,融入了展品的元素,以滿足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的需要。沉浸式體驗能夠使觀眾更好地參與到展覽當中,增強觀眾與展品的互動性。從觀眾到展品,科技手段必然是沉浸式觀展的一種媒介,再上升到展覽本身,才是流線、空間、色彩的運用。所以沉浸式觀展,也是展覽心理學上的延伸,需要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展覽本身。
四、藝術作品與觀眾
藝術作品作為展覽的主線,其進行展示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使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藝術家以及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在當前藝術類展覽層出不窮的時代,觀眾作為接收的主體如何能通過觀展增加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依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好的藝術作品或者說是知名的藝術作品,往往會在展覽預告一推出時就被觀眾所期望,從而走進展廳去觀展,但是怎么能讓觀眾更好地讀懂作品背后的故事,讀懂藝術家,了解藝術發(fā)展的過程?在以往的展覽中最為直接的方式是增加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以此給觀眾留下較為深刻的觀展體驗,這種方式相對應的便是沉浸式觀展體驗,例如將一件藝術作品中的元素借助科技手段進行三維效果的再現(xiàn)。因此,展覽的設計一定是站在觀眾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展品的展示效果也一定是要向觀眾傳達一定的知識信息。博物館展覽的教育目的強調以服務為基礎,展陳的空間規(guī)劃、一定數(shù)量的觀眾,都會對展品想要傳達的信息產(chǎn)生影響。觀眾參與到藝術展品的互動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有效信息。所以此次展覽怎么能把內容與展示設計形式結合得更好,也最能考驗設計者的思路。
五、結語
當前,面對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情況,各所大學博物館都在以各種方式積極應對。展陳作為博物館面向觀眾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然而在現(xiàn)代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傳統(tǒng)的展示手段已經(jīng)很難滿足大眾審美的需要?,F(xiàn)在展覽特別是藝術類展覽對觀眾參與度、交互設計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觀眾參與到藝術作品中去,也更能引發(fā)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觀展效果。交互設計作為一種新型的設計手段,它可以計算機為媒介,進行展品的重新排列組合,讓展品中的元素動起來,而不是像以往的懸掛展示那樣靜止,這樣的視覺效果確實能夠帶給觀眾更好的視覺沖擊力。當觀眾參與到藝術作品當中去,他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僅僅是一位觀眾,而更像是一位創(chuàng)作者。類似的手段還有三維虛擬模擬技術等。這些新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展覽的展示效果更加多元化,擴寬了展覽的渠道,也增加了趣味性。如果說博物館展覽的目的是教育,那么新型多媒體技術與展覽的結合應用,便是更好地傳遞教育的目的。
此次陳佩秋文獻和作品展,其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在以往文博大樓的展覽中還未曾運用。但從觀眾的反饋來看,這種動態(tài)展示的效果不亞于優(yōu)秀作品的觀賞。單獨隔開設計的小展廳,也使觀眾可以在觀賞展覽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休息,從而更好地接收到藝術作品的知識。在今后的藝術類展覽中,筆者認為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shù)卦黾尤S立體展示的效果,或者增加互動性裝置作品,真正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展示效果,讓觀眾更好地觀展。
通過此次展覽的成功舉辦,筆者也在思考,在今后的博物館藝術類展覽中,通過怎樣的結合,能使內容與形式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展品背后的故事,感受不一樣的視覺和心理體驗。那就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利用好科技手段,將展品再現(xiàn),使展品“活”起來、“動”起來,讓更多的觀眾能參與到展覽當中來,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情況下,博物館展覽設計的一種可行性嘗試。
參考文獻:
1.烏日勒.包裝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元素滲透探析.[J].包裝工程,2021,42(12):289-291+297.
2.馬微.體驗視角下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J].今古文創(chuàng),2021(25):64-65.
3.苗賓.新文創(chuàng)視角下圖書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06):98-104.
4.姜小藝.新媒體藝術展陳空間下的公共教育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95-97.
5.畢小松.俄國巡回展覽畫派之藝術作品探析.[J].美與時代(中),2021,(05):89-90.
6.高萍.體驗式藝術展覽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1.
作者簡介:
鐘諸俍,工作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助理館員,本科,研究方向:展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