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輝
對于每一位從事中國書畫收藏的人,尤其是研究清代藝術(shù)史的,或多或少都會讀過一本書《寒松閣談藝瑣錄》。這是生活在清末民初時期的浙江嘉興人張鳴珂,晚年所撰寫的一部關(guān)于書畫藝術(shù)史的著作。書中輯錄了他所聞見的清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畫家,主要敘述書畫家的名氏、籍里、生平事跡、著述文集、評贊畫藝,兼及書法、詩文諸專長,凡與書畫家相交至深者并附簡歷。但其實,張鳴珂還是清末著名的一位詩詞大家,其作品數(shù)量豐富。今天,就給諸位介紹一通張鳴珂的詞柬。
詞柬原為一份謝禮
這件張鳴珂詞柬作品合一通一頁,水墨紙本鏡片,書寫在一張清代時期天津享有盛名的南紙局“文美齋”所刊印的設(shè)色花卉箋紙上。鈐?。簭埞ò孜姆接。?、寒松閣(朱文方?。?。
這件詞柬作品,乃張鳴珂在十二月五日重新抄錄于光緒乙巳(1905)花朝所作的一首詞,詞名《龐芝閣得隋董美人墓志,索題為賦玲瓏四犯》。詞柬之釋文可知,這是龐芝閣在得到清代嘉道年間所出土的“隋董美人墓志”拓片后,承以贈送給張鳴珂一本石印本,并索題賦寫詩詞。張鳴珂則用《玲瓏四犯》的詞牌,賦詞一首以答謝之。因而,此件作品之上款人可定為龐芝閣。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于2010年所出版的文獻叢刊《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10冊中之《寒松閣詞》,也將此首詞收錄入內(nèi)。然收錄入內(nèi)之此首詞,名稱與詞柬中所書略有不同,為《玲瓏四犯? 隋董美人墓志龐芝閣(澤鑾)屬賦》,或因此通詞柬作品乃初稿之緣故,在編印出版時略作微調(diào)。
詩詞內(nèi)有乾坤
說起這《董美人墓志》,亦稱《美人董氏墓志銘》。隋開皇十七年(597)七月,隋高祖楊堅之子蜀王楊秀之妾董美人故去,年僅十九歲。為悼念亡妻,楊秀本人親自撰寫了墓志銘,刻于石上。石上無具書寫者姓名,不知是否為楊秀本人所書(待考)。
該墓志銘楷書工整秀麗,布局整齊縝密,在筆意上已脫盡隸意。石方二尺,小楷21行,每行23字,多六朝別字。和隋初的《龍藏寺碑》相比,楷法更為成熟,堪為隋志小楷中第一,屬歷代墓志之上品。原石出土的準確時間無考,約為清嘉慶、道光(1795—1850)年間。出土后為陜西興平縣令上海人陸君慶(劍庵)所得,陸氏旋以淡墨精拓,薄如蟬翼,筆畫豐潤,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原碑之面貌,后世稱之為“關(guān)中淡墨本”,流傳極少,最為珍貴,世人皆以得此本為榮。后上海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徐渭仁得知此事,斥巨資從陸氏手中購得此墓志原石。1853-1855年,上海爆發(fā)小刀會起義,徐與此事有牽連,遭清政府通緝抓捕,家中所藏古書畫碑帖亦隨之不知所蹤。
董美人墓志拓本,在清末民國時期,已一本難求,極為珍罕。民國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袁世凱次子),曾求之十年而不得。清末之際,上海神州國光社曾根據(jù)龐芝閣(齋號:味道腴齋)所藏拓本,審定精印《原石初拓隋董美人墓志》。該冊前有吳昌碩、磊庵(張祖翼)、張謇、羅振玉題簽,后有光緒三十一年(1905)張鳴珂、龐芝閣,光緒三十二年(1906)羅振玉跋文。
龐芝閣更在跋文中記錄了得此拓本的情況:“余渴想有年,今歲二月忽得諸無意,不勝忻幸,適友人藏有嘉興張叔未跋本,并幾互校,此冊略肥,尤屬初拓,銘心絕品也,原冊零落,重付裝池,因考其略,以志墨緣。”由是可知,此首《玲瓏四犯》乃張鳴珂于光緒乙巳(1905)花朝(一般為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應龐芝閣之索而作,而此件詞柬作品或為是年十二月五日重新抄錄。
張鳴珂早歲求學于薛時雨,與當時詞人譚獻、葉衍蘭、張預、許景澄、李慈銘等相交游,是其詞學思想以及詞風形成的重要基礎(chǔ)。總體而言,張鳴珂的小令宗法晚唐五代,更為清新可喜;長調(diào)則多宗法南宋,風格多樣。既有綺麗繁密之作,清空婉約之作,又有偏于豪壯之作。早期的詞作“清而腴,婉而麗,纏綿悱惻中,妙有庸峭之致”;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后期的作品呈現(xiàn)凄涼悲冷的色調(diào)。此首作于1905年的《玲瓏四犯》,當屬其晚年之作品,由此觀之,誠可信也。
在藝術(shù)市場中,張鳴珂存世的書畫作品數(shù)量不少,中堂、對聯(lián)、冊頁、團扇皆有。此首詞《玲瓏四犯》歷經(jīng)數(shù)次刊行,今得見寒松老人自己親筆所書之詞柬原跡,好詞配佳紙,實屬難得,有緣也!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