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yè)敏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異型淋巴細胞屬于變異性淋巴細胞之一,臨床又將其稱作反應性淋巴細胞,一般來講,人體異型淋巴細胞正常范圍為0%~2%,當遭受病毒感染或藥物刺激后,通過顯微鏡觀察可見細胞體積增大,細胞漿質顏色加深,產生空泡[1]。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當病原體感染后,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發(fā)生增高情況,可通過分析增高數(shù)值探討疾病種類。本文針對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病原體感染患者為例,對比健康體檢者分析實驗室指標差異。
1.1 一般資料。抽選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病原體感染患者60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6~75歲,平均(42.1±1.4)歲。選擇同期于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6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7~74歲,平均(42.2±1.5)歲。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利用OLYMPUS CX43顯微鏡分別對兩組患者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進行外周血涂片檢查,利用磁微?;瘜W發(fā)光法對風疹病毒IgM抗體、巨細胞病毒IgM抗體、弓形蟲IgM抗體等進行檢測,利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對肺炎支原體IgM抗體、抗肺炎衣原體IgM抗體進行檢測,同時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使用設備為全自動模塊式血液體液分析儀XN-10【B4】及配套試劑,檢測嚴格按照實驗室標準及設備使用說明書進行。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研究對象檢查結果差異,包括WBC(白細胞計數(shù))、L(淋巴細胞百分比)、M(單核細胞百分比)、CRP(C反應蛋白)、N(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分析觀察組患者中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高與病原體感染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25.0完成結果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取%形式表示,通過卡方值檢驗,計量資料采取(±s)形式表示,通過t值檢驗,P<0.05反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經檢測,觀察組病原體感染患者WBC、L百分比、M百分比、CR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N百分比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s)
?
2.2 觀察組患者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高與病原體感染的相關性。觀察組患者中,異型淋巴細胞增高>10%患者以混合感染型占比最高,其次為支原體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癥位列第三位,具體見表2。
表2 觀察組患者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高與病原體感染的相關性[n(%)]
異型淋巴細胞屬于淋巴細胞在變化過程當中受到外界多種因素的刺激下導致的異型變化狀態(tài),導致這一異常變化的因素包括病毒、原蟲、化學藥物、疾病、過敏原等多種,且不同刺激導致的異型變化情況也不盡相同,可能出現(xiàn)淋巴細胞異常肥大、細胞內胞質密度增加、嗜堿性功能增強、核母細胞化等。正常人體內也會包含少量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在2%以下,一旦該類異常細胞的比例快速提升,則提示患者處于病變狀態(tài)[2-3]。外周血液當中所包含的異型淋巴細胞占比最大的為異型T淋巴細胞,其比例可達到83%~96%,少部分則可出現(xiàn)B細胞異型變化,大約占比7%。根據(jù)臨床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異型淋巴細胞主要分為三種不同的形態(tài),Ⅰ型異型淋巴細胞也被稱為泡沫型淋巴細胞,Ⅱ型則稱為單核型,Ⅲ型則主要為未成熟型。國際醫(yī)學界將外周血漿中異型淋巴細胞比例超過5%,或含量超過1.0×109/L視為檢測陽性[4]。
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所有感染疾病患者,不論其異型淋巴細胞是否呈陽性,其外周血漿當中包含的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C反應蛋白等比例均高于健康群體,而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則低于健康群體。說明當人體出現(xiàn)異型淋巴細胞增高的情況時,其血液當中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高,但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呈降低狀態(tài),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則有所升高。C反應蛋白是機體面對炎癥持續(xù)病變或急性發(fā)作期階段所產生的重要蛋白類物質,其主要是在肝臟內合成,該物質本身包含“五元環(huán)”結構,分子量相對較高,臨床通常將C反應蛋白指標監(jiān)測作為衡量急性感染性病變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異型淋巴細胞外周血漿含量增高后,患者體內C反應蛋白含量也會隨之增加,說明此時人體處于炎性病變狀態(tài)[5-6]。
支氣管肺炎屬于較為常見的病原體感染性疾病,通常感染病灶可累及氣管內壁、肺泡等多個結構,也是呼吸系統(tǒng)最常見的病癥之一。該疾病多發(fā)于兒童,但發(fā)病群體可涉及所有年齡段,其中大多數(shù)患者為單純細菌或病毒感染,少部分則出現(xiàn)混合感染情況,而根據(jù)近幾年的臨床病原學研究顯示,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性支氣管炎發(fā)病人數(shù)正在快速增加。大多數(shù)患者感染的病原體均是由上呼吸道直接進入支氣管內,少部分則是經由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侵入呼吸系統(tǒng)。發(fā)病后患者通常以急性充血、水腫等為主要癥狀,并伴有炎性細胞浸潤其他組織的情況。目前診斷支氣管肺炎的方式為細菌培養(yǎng),可有效鑒定感染病菌的種類,并確認感染情況,如為病毒感染則可采取血清病毒學檢驗,其中IgM特異性抗體在患者發(fā)病2~4 d后便可檢出,如檢測結果陽性則說明屬于新近感染性病變。支原體、衣原體則是介于細菌和病毒間,且具有在無生命培養(yǎng)基環(huán)境下仍保持繁殖狀態(tài)的微生物群體,其也是肺炎、支氣管炎的主要感染病原體。根據(jù)臨床病理學研究顯示,患有支氣管肺炎的群體外周血液異型淋巴細胞比例也會異常增加,且比例明顯高于10%,符合國際陽性診斷標準[7]。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則是一種受EB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急性傳染性炎癥,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淋巴結腫大、高燒、咽炎等多種癥狀,并有較高概率出現(xiàn)肝脾腫大癥狀,對此類患者的外周血漿進行檢測,其中異型淋巴細胞的比例異常增加,且明顯高于10%[8]。由此可見,外周異型淋巴細胞陽性患者多處于疾病的急性發(fā)作期,且該指標增高并不是代表單純病原體感染,其中混合病原體感染群體發(fā)生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的概率更高,因此臨床應用外周血漿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檢查對疾病診斷具有臨床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病原體感染引發(fā)的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加的情況是能夠利用檢驗指標作為診斷的參考依據(jù),且其中異型淋巴細胞的增加比例超過10%時大多表現(xiàn)為混合型感染,可用于快速診斷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