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先才讓,萬瑪太,萬瑪,關確多杰,索南周杰,魯拉瑪東主
(青海省藏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藏醫(yī)屬于我國民族醫(yī)藥學的重要理論分支,藏醫(yī)理論認為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屬于白脈病,采用藏醫(yī)療法治療該疾病有助于改善治療效果[1]。為深入分析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治療的有效方案,本研究總結評估青海省藏醫(yī)院患者相關基礎性資料,評價分析白脈軟膏聯合道斗療法治療的相關問題[2]。
1.1 一般資料。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開展本研究,擇取樣本共64例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模式將其劃分為研究組、對照組,樣本量均為32例??偨Y分析兩組基礎性臨床資料,研究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52~71歲,平均(61.58±2.49)歲。對照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54~70歲,平均(61.73±2.35)歲,一般資料差異對本研究結論無影響(P>0.05)。納入標準:經CT檢查符合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腦卒中診斷標準;生命體征平穩(wěn),意識清醒;單側或雙側肢體痙攣,無康復治療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類疾病;意識模糊,認知功能障礙及氣體無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基礎性康復治療,醫(yī)師協助患者完成床上良肢位擺放,對痙攣肢體實施多個關節(jié)被動運動,配合行肢體抗痙攣抑制性練習,依據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逐步過渡至床旁站立、下床行走等主動運動,訓練患者核心穩(wěn)定性。同時,訓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引導其自行完成穿衣、洗漱、進食、如廁等日?;顒?,以提高肢體運動功能??祻椭委熋咳者M行1次,共治療6周。研究組患者參照對照組治療方案,加用白脈軟膏聯合道斗療法治療。①白脈軟膏:白脈軟膏藥物成分主要包括姜黃、陽起石、干姜、人工麝香、花椒、藏菖蒲、甘松、肉豆蔻、藏茴香、甘草、堿化等。上肢痙攣患者單次用藥劑量為5 g,每支藥膏約使用2 d。下肢痙攣患者單次用藥劑量為10 g,每支藥膏約使用1 d。治療期間醫(yī)師取少量白脈軟膏,均勻涂抹于患者痙攣肢體,取足量藥膏涂抹于痙攣關節(jié),并實施按摩。肌腱部位按摩采用捏法,肌腹部位按摩采用掌根按揉法,指區(qū)域采用捻及拔法按摩,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采用搖法按摩。痙攣肢體按摩需依據由近及遠的順序完成,并逐漸增加按摩力度,持續(xù)按摩時間為15 min,使藥物均勻分布,并被皮膚組織有效吸收,總治療周期為4周。②道斗療法:道斗療法治療以均衡局部痙攣組織培根角邪,改善新陳代謝為主要原則。醫(yī)師挑選尺寸適宜的石頭3塊,浸油并實施加熱,控制溫度,避免灼傷患者皮膚組織。于患者痙攣肢體皮膚表面涂抹適量芝麻油或黃頭,利用加熱后的石塊依據肌肉附著方向及脈絡反復多次推動治療,間隔5 min后更換石塊,治療期間需控制操作力度,避免擦傷或灼傷患者皮膚組織。
1.3 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后6周FMA評分、ADL評分、MAS評分,FMA評分為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得分與肢體運動功能為正比關系。ADL為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得分與日常生活能力為正比關系。MAS為痙攣評分,得分與痙攣程度為正比關系。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s),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為(%),檢驗方法為χ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ADL評分、MAS評分,治療前未見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ADL評分、MAS評分(±s)
表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ADL評分、MAS評分(±s)
?
中風也稱為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初期多伴有肢體軟癱及肌張力降低,隨病程延長可合并肢體痙攣等癥狀。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可對肢體功能康復產生不利影響,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使其生活質量顯著降低,為此需采取有效地干預方案,以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臨床治療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的常規(guī)方案為康復訓練、電刺激、藥物干預等措施,部分醫(yī)療機構采用針灸推拿等中醫(yī)治療方案,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單純通過康復訓練起效速度緩慢,無法有效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為此需依據該疾病的病理特征適當調整干預措施。
藏醫(yī)為我國民族醫(yī)學的重要內容,藏醫(yī)理論通過對醫(yī)師解剖實踐的分析,將神經系統(tǒng)稱為白脈,血管稱為黑脈,二者共同組成人體的主要命脈。中風在藏醫(yī)相關典籍中稱為脈癱,與肢體痙攣合稱為白脈病,也可將其納入薩志布病范疇,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偏癱、遺忘、頭疼等。依據藏醫(yī)典籍《四部醫(yī)典》相關記載,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赤巴、培根、隆,三者之間相互抑制且相互依存,培根具有調節(jié)及運化的作用,隆屬于人體多個部位運行的主要動力,與中醫(yī)理論中的氣類似,赤巴為熱能,在人體血液及肝臟中廣泛分布。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發(fā)病與隆相關,培根及赤巴紊亂也屬于誘發(fā)疾病的主要病因[3]。
藏醫(yī)理論治療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多采用外治、內服藥物及飲食起居調節(jié)等綜合性干預方式,同時強調辨證施治,依據患者個體特定采取差異化的治療方案。白脈軟膏藥物成分主要包括姜黃、陽起石、干姜、人工麝香、花椒、藏菖蒲、甘松、肉豆蔻、藏茴香、甘草、堿化等,其功效為舒經通絡及活血化瘀,對于偏癱、肢體痙攣、強直等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4]。白脈軟膏組方中干姜與花椒可止痛行氣,溫中化瘀。藏茴香及甘草能夠肢體理氣,藏菖蒲可止痛消炎,姜黃可行氣活血,止痛通絡,陽起石能夠補腎壯陽。白脈軟膏中加入人工麝香,其主要功效為通絡活血,醒腦開竅,甘草能夠調和不同藥物成分的藥性,有助于改善治療效果。同時,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的發(fā)病與氣血虧虛及肝脾腎等臟器虛弱相關,白脈軟膏具有補腎健脾及通絡止痛的臨床效果,可實現對相關癥狀的有效緩解。白脈軟膏為外用藥物,治療期間醫(yī)師于痙攣肢體皮膚表面涂抹適量藥物,并采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療,可有效緩解肌肉組織黏連,改善其緊張狀態(tài),并可調節(jié)神經血管組織,改善組織營養(yǎng)代謝,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炎性位置吸收,進而緩解肢體痙攣狀態(tài)[5]。
道斗療法為藏醫(yī)特色治療方案,其主要治療原則為均衡局部痙攣組織培根角邪,改善新陳代謝,利用加熱石塊對痙攣肢體進行按摩,可加速黃水吸收,并可促進赤巴、培根、隆實現動態(tài)化平衡,繼而實現對肢體痙攣的有效治療。道斗療法與白脈軟膏治療的主要優(yōu)勢為操作簡單,費用低廉,無不良反應,大部分患者可耐受,適合在基層醫(yī)療機構中推廣,通過二者聯合應用可實現協同效應,顯著提高起效速度,縮短患者治療周期,其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一康復治療模式。
匯總分析研究數據資料,治療后研究患者FMA評分、ADL評分、M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認為白脈軟膏聯合道斗療法應用于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治療中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緩解痙攣狀態(tài),其應用價值優(yōu)于單一康復治療模式。
綜上所述,中風后遺癥肢體痙攣患者采用白脈軟膏聯合道斗療法治療療效顯著,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