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摘要】在信息社會,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顯得越發(fā)重要。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設置“搜集和處理資料”這一語文要素,就是幫助學生習得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落實教材的要求,提升學生運用信息的實際能力呢?學用結合是一條有效路徑。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本文從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引用資料三個維度展開了教學探索。
【關鍵詞】搜集和處理資料 學用結合 教學實踐
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需要處理的信息也越來越多,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就顯得越發(fā)重要。因此,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設置了“搜集和處理資料”這一語文要素,并通過“綜合性學習”“課后鏈接”“資料袋”“課后習題”等方式,將此語文要素分階段地安排在三年級及以上學段,成為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與價值點。如何將此語文要素切實轉(zhuǎn)化為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呢?學用結合,或許是一條有效路徑,因為在這種路徑下,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而且能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向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去。本文基于“搜集和處理資料”的三大步驟(即資料的獲取、資料的分析、資料的運用),開展學用結合的教學實踐,旨在通過這些教學實踐為“搜集和處理資料”這一語文要素的落實提供一些教學范式。
搜集資料是分析和運用資料的前提,為此,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安排了大量的搜集資料方法的練習?!笆占眰?cè)重于收攏“現(xiàn)成”的資料,這種“收集”適合于中低年段的學生;而“搜集”側(cè)重于尋找“散落”的資料,這種“搜集”針對有一定基礎的中高年段的學生。但無論哪一種,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資料的歸集方法。那么如何提升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根據(jù)特定的主題去搜集,提高搜集的指向度
任何一項搜集資料的活動都是具有明確目的性的,需要圍繞“特定的主題”,對多種信息進行篩選、校驗、分類與匯總等。這個目的是搜集資料的核心線索。為此,在指導學生進行搜集資料方法的教學時,事先要引導學生明確搜集的主題,分析這一主題的內(nèi)涵,然后圍繞主題及內(nèi)涵開展搜集活動。
例如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傳統(tǒng)節(jié)日》所做的搜集資料的活動指導。在進行搜集活動之前,先要讓學生明白此次搜集資料的主題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次還要讓學生明白“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主題不僅僅是指“節(jié)日名稱”,還包括跟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的“由來”“故事”“習俗”等內(nèi)容。當學生明白了此項搜集活動的主題與具體內(nèi)容后,再放手讓學生去搜集資料,這樣學生就會因有明確的目標而變得有的放矢。
(二)選擇合適的渠道去搜集,提高搜集的便捷度
搜集資料是一項具有渠道性的活動,只有尋找合適的渠道,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搜集。統(tǒng)編版教材引導學生嘗試三種渠道:一是網(wǎng)絡搜索,二是圖書搜索,三是請教別人。這三種渠道雖相互補充,但也各有不同的用武之地,為此,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渠道去搜集。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文中有“搜集中國的神話故事”的任務。關于神話故事,無論是網(wǎng)絡、圖書或者年長的人,都有很多的記載,此時,當學生進行搜集時,就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有利的渠道去搜集。如果身邊的長輩知曉很多神話故事,我們就可以隨時請教他們;如果身邊的圖書有關于這方面的內(nèi)容,就可以通過翻閱圖書進行搜集;如果身邊的網(wǎng)絡設備比較便捷,就可以利用這些設備進行搜集??傊?,學生以最便捷的渠道去搜集資料,就會獲得搜集的成功感,養(yǎng)成從現(xiàn)實中搜集資料的習慣。
(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去搜集,提高搜集的持久度
搜集資料是一項繁瑣的活動。有時候,想要的資料無法通過網(wǎng)絡或書籍獲取,此時,我們要有永不言棄的心態(tài),最終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家鄉(xiāng)的風俗》要求“查閱資料或問問長輩,了解這種風俗”。雖然風俗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由于種種原因,關于“小地方”的家鄉(xiāng)風俗,常常因其渺小,而被人忽視,進而導致無人關注,無人整理。此時讓學生去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常常是困難重重。當面臨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就可以教育學生要保持永不言棄的執(zhí)著心態(tài),慢慢地、不斷地從身邊的老人問起,從現(xiàn)實生活中觀察,逐步搜集點滴的信息,終會完成相關的搜集任務。
分析資料是“搜集與處理資料”中間的過程,這一過程決定著對資料的利用程度,為了提升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統(tǒng)編版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結合資料來分析”的練習,旨在通過此項練習,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拓展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與廣度??v觀統(tǒng)編版教材所安排的“結合資料分析”的練習,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關注資料的梗概,二是關注資料的重點,三是關注資料的異同。因此,我們可以基于這樣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們在不同文本中獲取資料的能力。
(一)梳理資料中的梗概,作出正確的取舍
面對紛繁的資料,我們該如何快速地判斷信息的可用性呢?關注資料中的梗概無疑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因為它能快速識別資料中的大概內(nèi)容,進而幫助學生作出有效的取舍。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中有“結合資料”的練習——“歷史上有不少像田忌賽馬這樣以弱勝強的故事,找一找,和同學交流?!睂W生通過搜集資料,很快找出“圍魏救趙”“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火燒連營”等故事。那么,這些故事是不是都是“以弱勝強”的呢?有些學生一時難以判斷。于是,我要求學生快速梳理故事的梗概:“圍魏救趙”是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有了梗概的幫助,學生很快明白這是采用“避實就虛,擊中要害”的方法實現(xiàn)“以弱勝強”;再如“破釜沉舟”是指項羽用打破鍋、鑿沉船的方式帶領士兵奮勇殺敵,學生很快明白:在沒有退路的時候,將士們就會竭盡全力,這樣也實現(xiàn)了“以弱勝強”;而“四面楚歌”是指劉邦圍住了項羽的軍隊,夜里唱起楚地的民歌,讓項羽的軍隊失去斗志……當學生提取了這個故事的梗概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不是“以弱勝強”。學生有了這些梗概的幫助,就能很快地作出取舍的判斷。
(二)選擇資料中的重點,加強分析的深度
每一份資料都由若干文字組成,而眾多文字背后都會指向一個重點,把握重點,也就能掌握了這份資料的核心,進而為學生所用。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有“結合資料”的練習——“結合本單元課文與查找的資料,說說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边@一問題有助于學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魯迅。如果只關注一篇資料,可能會陷于“盲人摸象”的尷尬境地。為此,我們需用眾多資料來分析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然而面對眾多資料,我們該如何取舍?把握資料中的重點內(nèi)容,不失為一條捷徑。以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分析為例,《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四篇課文都有著不同的側(cè)重點:《少年閏土》中的魯迅是一個“少爺”,在空墻大院里生活,變得“孤陋寡聞”,向往著豐富多彩的農(nóng)村生活;《好的故事》中的魯迅是孤獨、悵惘和苦悶的,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并不斷追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魯迅是幽默風趣、關心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而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的魯迅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且被贊頌的人。當我們對這四篇“資料”的重點進行梳理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四篇“資料”不僅對應魯迅的人生的四個時期——少年、青年、中年及逝世后,還表現(xiàn)出魯迅在不同時期不一樣的人生狀況。有了這些資料的幫助,學生就會全面而深刻地感受到魯迅是一個不斷求索、努力為人民付出的人。
(三)關注資料中的異同,拓寬理解的廣度
每一種資料都有不同的價值取向,綜合各種資料的價值取向,可以拓寬學生對某一主題理解的廣度。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xiāng)明》中提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再搜集一些思鄉(xiāng)的詩文,和同學交流?!边@一練習中的“再搜集一些思鄉(xiāng)的詩文”的活動是值得推敲的,因為它關系到學生對“思鄉(xiāng)”理解的廣度,于是我要求學生既搜集一些跟月亮有關的思鄉(xiāng)詩文,又要搜集一些跟月亮無關的思鄉(xiāng)詩文。很快學生就搜集到了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張繼的《楓橋夜泊》等。接著我又要求學生分析這些詩詞分別通過什么事物來表達怎樣的思鄉(xiāng)之情——蘇軾通過月亮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王安石通過月亮表達了有家不能回的感慨,王維通過登高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張繼通過鐘聲表達了旅途的孤寂。有了這些資料中所呈現(xiàn)的不同表達方式,學生就能明白:思鄉(xiāng)之情可以借助月亮來表達,也可以借助其他事物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既可表現(xiàn)為對家鄉(xiāng)的某個人的思念,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對某件事的感懷。這樣學生的理解就變得廣博了。
引用資料是“搜集與處理資料”的目的之一,可以增強學生駕馭信息的能力。為此,統(tǒng)編版教材也安排了大量的引用資料練習,如引用資料談一談傳統(tǒng)節(jié)日,引用資料介紹一種事物,引用資料撰寫有關漢字的研究報告,引用資料聊聊書法,等等。眾多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習得運用資料的實踐能力。從“引用資料”的方式來分析,有大致這樣幾種類型:一是引用資料中的表達思路,二是引用資料中的事例,三是引用資料中的觀點。此時我們可以基于這樣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引用資料的能力,提升他們引用資料進行表達的能力。
(一)模仿資料中的思路,打磨表達的順暢度
每一種資料都有自己的呈現(xiàn)思路,借鑒資料中的思路可以幫助低、中年段學生形成順暢的表達思維。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國寶大熊貓》中有介紹大熊貓的練習。如何讓剛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學生形成順暢的表達思路?模仿資料中的思路,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此時我們可以呈現(xiàn)一些介紹大熊貓的資料,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資料中介紹了哪些內(nèi)容,如大熊貓的樣子、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大熊貓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在宏觀上對大熊貓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資料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介紹的,讓學生有一個寫作的思路;再接著引導學生琢磨介紹大熊貓的語言,讓學生知曉表達的方式……當我們引導學生學著去模仿資料中的思路時,學生表達的順暢度就會陡然提升。
(二)引用資料中的事例,提高表達的可信度
很多時候,我們的表達需要一些事例作為支撐,這樣才能提升表達的可信度與真實性,學生的表達也不例外,也常常需要資料中的事例作為素材,為此,幫助學生學會引用資料中的事例就顯得非常重要。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有“用幾個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的練習。如何讓這個觀點有說服力呢?選取的事例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選取事例的要求來看,必須具有真實性、代表性、知名性等特點,但在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中,像這樣的事例少之又少。此時,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引用資料中的一些事例,如王羲之練習書法、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霍金探索宇宙奧秘……當學生引用這些事例時,他們所表達觀點的可信度就會顯著提高。
(三)借鑒資料中的觀點,提升表達的高度
很多資料都有其獨特的觀點,帶領學生綜合運用這些資料的觀點,會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其言語表達的高度。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聊聊書法》中有“課前搜集資料,和同學交流”的練習。這個口語交際要求聊什么?是不是僅限于書中的“書法家以及他們的故事”“作品展覽”“學習書法體驗及其好處”?誠然,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這些內(nèi)容已經(jīng)難能可貴。但是作為訓練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口語交際內(nèi)容,況且書法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具價值,僅限于書中的提示顯然是不夠的。為此,我們可以借鑒一些資料中的觀點,幫助學生打開視野。如資料《書法字體的演變》中字體演變的規(guī)律及其原因、資料《蘭亭集序》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其無法再現(xiàn)的原因、資料《書畫同源》中的審美趨向等。學生借鑒這些資料中的觀點,不僅拓寬了對書法的認知,還提升了自己表達的能力。
總之,“搜集和處理資料”這一語文要素,旨在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在信息社會的生存能力。為此,我們要切實加強這一要素的落實,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長久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