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芬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有效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從中受感染,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在《匆匆》一課的語文教學中對朗讀指導做了初步探索,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解讀文本、體驗文本。
《匆匆》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這篇抒情散文,語言細膩流暢,含義深刻。我的具體做法有:
一、認真把握朗讀的整體性和層次性
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篇文章,用心去體會,看看你能知道什么,發(fā)現(xiàn)什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資料交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文章歷史背景的了解。精讀品悟中讓學生“再次用心去品味這篇文章,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句子寫得非常好,你特別喜歡或者覺得句子的含義很深刻,就多讀一讀,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弊寣W生充分地自讀、揣摩、細細品味后交流,就能深刻體會文中詞句所表達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悟性。
二、運用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入情入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本文辭藻豐富,語句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必須讓學生在感受語句優(yōu)美的同時,領(lǐng)悟這些句子的寫作特點,從中領(lǐng)會組織語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運用自己獨特的閱歷和經(jīng)驗,對句子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仿造,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技能的目的。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些句子:“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邊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仿造,我先讓他們熟讀原文,再引導他們結(jié)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進行語句的組織?!白髡叩臅r間步履匆匆,你們的時間又是怎樣從身邊一點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學著朱自清先生的寫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的小事,賦予時間以生命,說一說??凑l說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風格。”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打游戲機的時候,日子從手指邊跑過去;看電視時,日子便從我們的雙眼前飛過去……”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仿寫,進一步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當同學們再次朗讀這段話時,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無奈與惋惜就充分流露了出來,既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之后,我充分利用了自己搜集到的有關(guān)朱自清寫《匆匆》時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難道當時的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嗎?老師告訴你: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92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1922年,為生計所迫,他只身一人來到浙江臺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了《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每到夜晚,他常常會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緒中。有一回,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我想將這宗心緒寫成一詩,名曰《匆匆》?!庇谑牵黄缙趶V為流傳的散文詩就這樣誕生了。朱自清先生寫《匆匆》時才24歲?!坝梦覀兊难酃饪?,朱自清已經(jīng)算是學業(yè)有成的人才了,可是,他為什么還認為自己“白白走這一遭呢”?因為這篇課文是1922年的作品,距今已經(jīng)86年了,那個時候,中國貧窮落后,受人侵略,軍閥上演一幕幕賣國丑劇,新民主主義革命又沒有取得成功,人們看不到中國的前途。面對如此現(xiàn)實,作者困惑不已,他問自己:“哪里是我的路呢?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做些什么,然而空有一腔熱血,報國無路,他感覺前途一片渺茫,悲觀失望,甚至于絕望,然而他又不甘心于沉淪,所以他‘徘徊’,所以他“不能平”。 其實,朱自清的‘徘徊’,‘不能平’是當時很多像朱自清一樣的有志之士的心聲?!洞掖摇钒l(fā)表后,也引起了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反思與覺醒?!蓖ㄟ^介紹《匆匆》的寫作背景,不僅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對虛度時光的感慨,也讓學生理解了時光悄無聲息的挪移,使他們明白了:必須珍惜時間,做到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最后再把最能體現(xiàn)作者不甘心情的語句重讀,讀出作者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充分利用課外閱讀,深化文本內(nèi)涵。
拓展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任務(wù)。為了把課內(nèi)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布置了課外閱讀:以課件出示古今中外的名人對歲月匆匆留下的感嘆,順勢激發(fā)同學們的表達欲望:“學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你可能有千言萬語要傾訴,那么,把你最精彩的語句寫在‘心語卡’上,向大家傾訴你的心聲?!边@樣,既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又讓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們都有了自己個性化的感受:有的學生說,自己體會到了作者因揮霍時間而無所作為的黯然神傷;有的學生說,自己隨意揮霍時光,心中頓生無限感慨,并決心要發(fā)奮向上,把逝去的都補回來……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個人認為,其一:對文章中重點詞語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尤其是這篇文章中的“頭涔涔”“淚潸潸”“徘徊”等詞語,如果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充分理解之后再指導朗讀,同學們的感悟會更深刻;其二:感覺朗讀指導的形式很多,但對每一段的朗讀指導還不夠細致,還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注意;其三:教師組織教學的語言應(yīng)再簡練而準確些,語言應(yīng)更富有感染力。當然,一定還有不足之處,懇請聽課的各位同行提出批評指正,以督促我更快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