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田園
(1南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質(zhì)控科,河南 南陽473083;2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南 鄭州450006)
失眠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老年人因身體機能不斷退化,失眠發(fā)生率較高[1]。目前,臨床對老年失眠患者多采用助眠藥物治療,除給予及時治療外,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也至關重要。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睡眠行為干預能夠對患者進行睡眠指導,為其提供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2];心理護理主要從精神層面對患者進行干預,可有效消除其負性情緒[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懰咝袨楦深A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失眠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失眠患者11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55)與對照組(n=55)。觀察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76.39±2.75)歲。對照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76.41±2.6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60周歲;②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分≥7分;③能夠進行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嚴重器官衰竭者;③臨床資料缺失者。
1.3 干預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睡眠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內(nèi)容如下:①睡眠行為干預。采用放松療法幫助患者放松,指導患者進行肌肉訓練,促進患者更好地進入睡眠狀態(tài)。告知患者在睡眠準備過程中可播放輕音樂,播放過程中對音量進行調(diào)節(jié),關閉燈光,必要時可使用床頭燈,減少外界光源刺激;告知患者設定起床時間,鬧鈴響起時起床,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規(guī)律;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睡眠限制,在保障睡眠時間不低于5 h基礎上告知患者縮短臥床時間,從而提高睡眠質(zhì)量。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耐心傾聽患者訴求,鼓勵患者對負性情緒進行合理宣泄。此外,護理人員需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進行疏導,使患者認識到負性情緒對失眠癥狀的不利影響,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治療心態(tài)。兩組均連續(xù)干預8周。
1.4 觀察指標①負性情緒。分別于干預前、干預8周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價,量表均采用百分制評分,得分與患者心理水平呈反比。②睡眠質(zhì)量。分別于干預前、干預8周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4]對兩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進行評價,量表從藥物、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zhì)量7個維度進行評分,分數(shù)范圍0~21分,得分與患者睡眠質(zhì)量呈反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負性情緒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n SA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55 55.43±4.51 35.61±3.27a 53.71±4.38 32.43±3.13a對照組55 55.39±4.86 43.58±3.73a 53.64±4.35 40.37±3.41a t 0.045 11.916 0.084 12.722 SDS評分0.964 0.000 0.933 0.000 P
2.2 睡眠質(zhì)量干預前,兩組的藥物、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zhì)量評分以及PSQI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PSQI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的PSQI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維度 觀察組(n=55)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藥物 1.13±0.27 0.74±0.13ab 1.15±0.11 0.95±0.21a睡眠障礙 2.24±0.28 1.95±0.18ab 2.22±0.27 2.09±0.20a日間功能 1.78±0.31 1.31±0.21ab 1.77±0.29 1.45±0.24a入睡時間 2.03±0.33 1.36±0.22ab 2.05±0.31 1.84±0.25a睡眠時間 2.37±0.43 1.82±0.35ab 2.35±0.42 2.13±0.41a睡眠效率 2.28±0.39 1.75±0.28ab 2.27±0.37 1.91±0.36a睡眠質(zhì)量 2.08±0.33 1.45±0.26ab 2.06±00.31 1.78±0.28a對照組(n=55)總分 15.13±2.15 10.36±1.87ab 15.17±2.13 13.24±1.91a
失眠癥是老年人的常見癥狀,通過藥物治療雖能達到一定的安眠效果,但長期用藥容易產(chǎn)生依賴性,一旦停藥病情易反復,效果往往不甚理想[5-6]。造成失眠的因素較多,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均與疾病的發(fā)生存在密切聯(lián)系[7-8],在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有著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SAS、SDS、PSQ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睡眠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在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睡眠質(zhì)量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睡眠行為干預通過放松、睡眠環(huán)境指導、睡眠限制等方式為患者營造了適合睡眠的外部環(huán)境,使患者養(yǎng)成了良好的睡眠規(guī)律,可幫助患者更好地入睡,從而有效延長了睡眠時間,提高了睡眠質(zhì)量[9]。心理護理干預誘導患者對內(nèi)心負性情緒進行適當?shù)男?,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10-11],從而有效促進了睡眠質(zhì)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睡眠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睡眠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