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濕樂隊
宜賓方言樂隊
無數個體的記憶匯聚成一座城市的歷史。當我們想要真實感受一座城市的心跳時,民間視角更顯難能可貴。每一個人都可以代表一座城、而一座城市可以被任何途經、駐扎于此的人擁有和解讀。在高速現代化的過程中,或許一些東西會不可避免地消失,但有一群人為保留歲月的風貌而努力,為那些被淡忘的記憶找到附著之處。在這個過程里,城市的基因密碼被破解,在地的日常生活得以重塑。
拔地而起的高樓像棋盤上即將獲勝的棋子,擠進了每一座城市的街巷。在城市的變化之中,地緣性的差異逐漸模糊,但在歷史的車轍上,在日常生活的孔隙里,還存留很多發(fā)光的事物,提醒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經上演的故事。
慶幸的是,當“北漂”“滬漂”的風潮逐漸回落時,許多年輕人重新愛上了自己成長的故鄉(xiāng)。他們以一種自己的方式,去挖掘在地文化的美好,記錄每個城市發(fā)展的記憶。文字與圖片是古老而有效的記錄方式。做了十幾年城市文化研究的宋群決定用別樣的方式,致敬自己的故土——西安。
在翻閱有關西安的資料時,藝術家宋群發(fā)現,那些文獻翔實、客觀,但市井街道的煙火氣、老西安人的日常細節(jié)被宏大敘事與學術視角淡化,變成了歷史研究中的邊角料。他希望能呈現出民間視角的西安,挖掘出這里生猛鮮活的一面。
帶著這樣的愿望,宋群走訪了那些被主流文化忽視的角落,采訪了具有不同經歷的人。將各種不同的觀點展現出來,這也恰恰展現出西安最真實、復雜的一面。他說:“我只是覺得這些敘述很有趣,就記錄下來,然后期待和我一樣的人看到后,產生一點兒共鳴?!?/p>
除文字之外,鏡頭對城市的記錄更加真實而直率。在烏魯木齊長大的漢族姑娘馬海倫與高臺藝術中心共同發(fā)起了一項烏魯木齊公益拍攝項目。她邀請所有熱愛烏魯木齊的人來到這里拍照,不分年齡、性別和民族。她拍下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平凡又美麗的瞬間,在拍照的間隙,采擷面孔背后鮮活、有趣的故事。
馬海倫將敘述城市的方式交還給每一個普通人,呈現烏魯木齊多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生長姿態(tài)。她說:“這個項目是我一直都想送給我的城市的一份禮物,回贈它一直以來對我慷慨的給予,也想回贈給這里的人們?!?p>
順時針 西安Local本地店鋪。/藝術家宋群。/正在進行中的返田歸土展覽。
如果說文字與影像只能讓觀者間接地感知一座城市,那么博物館則給人們提供了一處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撫摸布滿歲月痕跡的老物件,慢慢退回到過去的時空。宋群在做出版物之余,創(chuàng)辦了城市記憶博物館,同時在國內許多城市做舊物展覽。他說,博物館要能讓更多的普通人走進來,并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與博物館是有關聯的。不是把普通人帶進博物館就結束了,而是把普通人的歷史和記憶裝進博物館,讓其他普通人看到。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古董才是具有價值的,如那些金絲楠木家具、王公貴族用過的精美餐具,那些被列為文物的建筑。但平常老百姓的普通物件也是很美的,它們是普通人的歷史,散發(fā)著時間的馨香。
在逐漸了解城市的過程中,他們也會逐漸發(fā)現城市的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老街區(qū)雖然充滿了熱鬧的煙火氣,但環(huán)境過于擁擠、嘈雜,當地人的生活有許多不便之處。該如何改造這些老街,才能既保留它原有的氣質,又能令其適應當代人的生活,成為宋群思考的課題。他以顧問的身份,介入許多舊建筑改造的項目。相比于粗暴地拆毀與替換,他希望找到新與舊的平衡點,讓老事物與當下的時間產生關聯。叁伍壹壹是宋群近期參與的老廠房改造項目,它不是單純的文化藝術街區(qū)改造,而是更多地貼近社區(qū)生活,打造年輕人喜愛的空間與商業(yè),讓年輕人大量回流到這里,為老地方注入新鮮的活力。
雖然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消失了,遺憾的情緒難免伴隨其中,但宋群仍然對家鄉(xiāng)的未來抱有樂觀的期待。他說,盡管走過一些彎路,但城市總會在調校坐標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順時針起 紀錄片《 淄河考》中的自然風景。/電影《 光之子》中的藏主群眾的生活場景。/《光之子》導演卡先加。/李佳昕導演作品《 淄河考》。/電影《 春江水暖》中的城市場景。/《淄河考》項目中記錄的淄博。
不知不覺間,年輕人開始成為在地文化的推廣者,用鏡頭觀察、記錄、審視,用自己的獨特審美和睿智思考喚醒在地文化,也喚醒自己對家鄉(xiāng)深沉的愛。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去往遠方,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到家鄉(xiāng),而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在杭州富春江畔,顧喜抱著一團衣服行走,身影在郁郁蔥蔥的樹木間時隱時現。在一汪澄碧的富春江中,江一正自在地游泳,二人正進行一場誰先走到終點的比賽。鏡頭徐徐移動,鋪展開一幅絕美畫卷。這是電影《春江水暖》中的一個片段,導演顧曉剛為了完成它,用了兩個夏天。電影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首映,而后讓全世界人都為杭州之美而陶醉。仔細想想,這并不意外,富陽是導演顧曉剛的家鄉(xiāng),他就像故事里的江一一樣,離鄉(xiāng)多年,再度回來之后才發(fā)現家鄉(xiāng)早已出現驚人變化。他開始重新審視這里的一切,城市飛速發(fā)展,山水卻依然有情,維系著一代代人生命的延續(xù),而他想要將這一切好好記錄下來?!洞航分徊贿^是顧曉剛長卷電影《千里江東圖》的第一卷,他想要用很長時間去好好觀察杭州,讓自己的鏡頭成為記錄杭州歷史變遷的“眼”,讓世人認識真正的杭州。
順時針起 攝影師馬海倫以新疆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 故鄉(xiāng)”系列作品。/攝影師呂格爾作品《 羌的山》。/攝影師陳容輝攝影作品。
像顧曉剛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曾遠離家鄉(xiāng),又開始重新認識家鄉(xiāng),希望讓世人都能看到它的美好,擺脫對其的刻板印象。攝影師馬海倫18歲離開故鄉(xiāng)新疆,去紐約學習,又在最困惑的時候選擇回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人們拍攝了一組時尚大片。在她眼里,新疆人有自己的時尚態(tài)度,艾德萊斯綢美過愛馬仕絲巾,阿姨牌民族服飾強過一切奢牌。她將這種時尚定義為“烏魯克林”,烏魯木齊可以和布魯克林一樣,又潮又酷,來者不拒。打破定義是馬海倫回饋給家鄉(xiāng)的禮物。
顧曉剛和馬海倫對家鄉(xiāng)的認識是清晰明了的。他們自小在這里長大,了解每一處河流的渦旋、每一朵花該怎樣盛開,但對于像李佳昕這樣自小隨父母離開家鄉(xiāng)的人而言,重新認識家鄉(xiāng)淄博,要經歷一個打碎而后重塑的過程。家鄉(xiāng)自他幼年起就成為一個模糊的輪廓,每一次回鄉(xiāng),就像是在拼湊一張拼圖,他用鏡頭“撿拾”每一片磚瓦、每一條老街、每一條水紋,然后將其拼湊起來,形成一個獨屬于自己的淄博,用這樣的方式來留住家鄉(xiāng)。
有些年輕人在記錄家鄉(xiāng)隱秘的角落。呂格爾為羌族人攝影成書,并收集家鄉(xiāng)汶川的沙石灑在底片上成像,以“搶救”的心態(tài)去記錄逐漸消失的地貌與風俗,那是他心中無可替代的“星?!?。李駿碩用鏡頭記錄家鄉(xiāng)的小人物在香港這片繁華的土地上用力生活??ㄏ燃佑眉o錄片《光之子》記錄了一個這樣的藏族聚居區(qū):陽光通透,和煦溫暖,當地人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放牧和牛羊,他們也會喜歡刷手機和看短視頻,老人則守著這片土地,年復一年,又新添了幾道皺紋。這就是卡先加在離鄉(xiāng)多年后重新認識的家鄉(xiāng),現代文明和科技讓生活變得便捷,但同時也帶來了疏離與孤獨。藏族聚居區(qū)沒有變,天依然很藍,陽光依然很暖,但它又變了??ㄏ燃酉胱屖廊酥?,總有人在這片純凈的土地上堅定不移地追著光。
還有些年輕人,如陳榮輝一般,為異鄉(xiāng)著迷,于是他們背起行囊踏上旅途,去探訪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他用鏡頭記錄東北,這個習慣了溫暖與潮濕的上海男人一頭扎進東北-30℃的冰天雪地里,東北在經濟社會轉型大變革之下的變化被一一記錄。陳榮輝用他的作品,讓東北年輕人成為記錄自己家鄉(xiāng)的最重要的線索。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縱行山水萬千,他們始終愛著腳下這片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情意綿綿。
城市記錄了來往所有人的喜怒哀樂,而這些陌生又熟悉的故事真實地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性格風貌。在地的文化創(chuàng)作者們就是城市律動的記錄者,他們深深地扎根于腳下這片土地,選擇用聲音、圖片和影像等形式,奏響城市的交響曲,讓這些旋律時刻悠揚盤旋于城市上空,擁抱每個路人。
馬海倫 時尚攝影師
Q_是什么促使你開始用攝影記錄城市的?
A_攝影對我來說是一種特別直接的方式,讓我出去和這個世界交流,去和別人交流。像我做這種城市系列,包括我回新疆公路旅行,拍照會給我一種浪漫的感覺,因為我也不知道我會拍哪些人,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他們會走進我的鏡頭里。
Q_什么契機使你想要創(chuàng)作“烏魯克林”這個項目?
A_對 于 這次“烏魯克林”的項目,通過拍普通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個相對來說真實的、客觀的新疆人的面貌。我不想讓大家太關注這是誰拍的,因為我這次真的轉換了一個角度,把聚光燈和話語權交給了被拍攝的人,請他們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這特別有意義。
Q_在紐約讀書時,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文化差異現象?
A_因為我從小就在一個多民族的地方長大,新疆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是很強的。所以其實我沒有感受到太多的文化差異。當時在美國生活,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哎呀,這個地方在我們新疆也有 ?!痹诩~約街頭,我經常能感覺到自己有一瞬間仿佛在新疆。也是在美國的生活經驗讓我意識到新疆的文化潛力。
Q_你習慣使用什么器材拍照?如何看待手機攝影?
A_現在我會用很多不同的機子,有的時候我就拿一個卡片機,有時候我就用中畫幅。我最近買了一個中畫幅的傻瓜相機FUJI GA645,這個相機本身很好玩,因為它的豎構圖和橫構圖是反的,很可愛。我覺得每個相機都能給我不同的感受。
1.DJI Air 2S航拍無人機
想要帶觀眾了解一座城市的全貌,俯瞰角度的影像片段必不可少,全知視角可以囊括都市繁華。Air 2S的O3傳圖可實現最遠12公里全程1080p的清晰度,10 bit Dlog-M模式可記錄多達10億種色彩,同時保留更多亮部及暗部細節(jié),還原遠方美景的多彩瞬間。( ?6,499)
2.Microsoft SurfaceLaptop 4 i5 筆記本電腦
在地藝術家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就地取材時一旦挖到寶藏便開始即興創(chuàng)作。Laptop 4搭載11代Intel 酷睿i5處理器,運行速度提升70%,方便快速切換程序任務和處理大體積視頻文件,建立自己的音頻視頻素材庫。想要多端同步內容,可以使用 Microsoft 365的跨設備協(xié)作功能,多角度審視創(chuàng)作成果。( ?9,399)
3.Sennheiser CXTrue Wireless真無線藍牙耳機
堅持為一片土地忙碌奔走的藝術家的內心總有一份追求極致呈現的不妥協(xié),不論是追求旋律的震撼抑或是追求超卓的聲效。耳機采用德國制造的7毫米動圈驅動單元,提供低沉的低音、自然的中音、細節(jié)豐富的高音。人體工學的設計為工作創(chuàng)作營造貼合耳部的佩戴體驗。( ?1,499)
4.Focal ClearMg Professional開放式耳機
Focal工程師為Clear Mg音響驅動設計了一款“M”形鎂質圓頂,優(yōu)化揚聲器驅動器的三個關鍵參數,即輕質、剛性和阻尼,從而加強聲音的真實感,使聲音更加細膩、準確、富有沖擊力,服務于聲音質量和傳輸速度方面有高要求的音樂人。( ?7,999)
5.HUAWEI P50 pro智能拍照手機
P50 Pro的后置雙影像主攝單元,結合多光譜傳感器、以及超級濾光技術以提高成像清晰度,120°超廣角鏡頭實現2.5cm超微距拍攝。除此之外,全焦段4K視頻拍攝能力,和全新AISPro超級防抖、4K延時攝影、AI微動瞬間功能,也可輔助藝術家用手機進行細節(jié)化的視頻創(chuàng)作。( ?7,688)
6.Panasonic LUMIXGH5 微型單電照相機
冰冷的相機之所以有溫度,是因為它承載了太多的時代故事,每一幀影像都是攝影師捕捉到的、無法復制的都會圖景。GH5 新一代5+2軸雙效防抖,可駕馭多種復雜的拍攝環(huán)境,去除機身以及從廣角到遠焦鏡頭的抖動。高精度、流暢4K 60p/50p視頻錄制功能意味著足夠的運動補償,即使在視頻剪輯時間軸內放慢視頻片段,也不會失去細節(jié)。( ?6,599)
7.XGIMI 極米Play便攜投影儀
投影主題的展覽是利用相對便攜的光影投屏,進行畫面的呈現。極米Play便攜投影儀采用HDR10解碼技術,相比不支持HDR10的影像,它可以提供更大的動態(tài)范圍和更多的圖像細節(jié),還原作品畫面全貌。側投功能可實現梯形較正,放在展廳的各個角落,都能調整出所需的方正畫面。內置10400mAh大容量電池,除了邊充邊用,還能任性到拔掉電源線使用。( ?1,999)
新疆美術館
它是新疆的首個專業(yè)美術館,在建筑上保留了原新疆展覽館的建筑特色,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美術館設計風格。其中收錄了納吉米丁、熱西丹、張永旭等藝術家的作品,作為館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qū)友好北路
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
它是哈密地區(qū)一處綜合功能較強、集中反映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的文化中心,也是哈密的標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伊州區(qū)哈密回王府景區(qū)對面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
它是新疆本土的國際藝術中心和當代畫廊,主理人馬星試圖透過多元的展覽方式、鮮活的藝術作品,向人們展現新疆鮮為人知的城市藝術形象,以藝術實現跨區(qū)域的交流和議題合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CCMALL時代廣場B1層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工作、購物乃至社交的模式,大小城市生活的差異在逐漸縮小。如今很多城市的年輕人重拾本地文化內容,選擇從腳下這片熟悉的土地開始,發(fā)現在地文化之美,挖掘日常中的詩意與潛能。他們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是如何在這里繁衍生息,探尋故鄉(xiāng)究竟有哪些寶貴的事物,暢想這片土地未來會變成什么模樣。年輕力量逐漸回流,鄉(xiāng)村與城市的關系不再被隔膜,在方寸的“本地”,無限的可能性正在孕育、生發(fā)。
許靈怡和她的《HOMELAND家園》從最初模糊的定位,到專注挖掘福建在地文化,跌跌撞撞地走過了十幾個年頭。在地雜志對記錄和傳承本土文化有著重要的傳播和文獻價值。在做內容輸出的同時,為了留下那些被人忽視的本地事物,挖掘表象背后的故事,許靈怡和她的團隊像跑馬拉松一樣,用腳步去丈量了福建的各個 角落。
剛創(chuàng)刊那兩年,文化藝術領域流行“上山熱”,不少藝術家和修行人隱居山林,尋找一種寧靜致遠的生活?!禜OMELAND家園》順勢做了一期報道。十多年過去了,團隊依然關注這群人,洞見不同時期上山人群的生活狀態(tài)。鼓浪嶼即將收取上島門票時,團隊直接駐扎到鼓浪嶼,深入當地人的日常,留下了轉型之前的鼓浪嶼最后的模樣。
起初,許靈怡覺得福州這個城市很親切,在城市的褶皺里總是能找到與童年記憶相連的交點。她帶著她的雜志,愿意做一個見證者,沒有宏大敘事,沒有尖銳的觀點,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尋找其背后隱藏的故事。但觀察、記錄久了,見過太多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消失的事物,她漸漸萌生一種使命感,覺得自己可以為家鄉(xiāng)做些什么。
從2010年開始,福州開啟了當地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舊區(qū)改造,許多老社區(qū)都啟動了拆遷的進程。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新村。上海新村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從上海遷徙而來的一個社區(qū),他們隨著工廠舉家搬遷。這些給城市帶來工業(yè)化的老師傅,最后卻被城市所遺忘。許靈怡和同事訪問這些老師傅時,社區(qū)已經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拆遷。她心想,或許可以邀請這些老師傅回到曾經居住過的房子,為他們拍一張照,留下以他們?yōu)閿⑹鲋黧w的最后的影像。這個想法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在悶熱的夏季,老人們穿戴整齊,拄著拐杖回到舊居所,完成了一場鄭重的告別。
2015年,當地政府邀請許靈怡團隊參與到福州永泰嵩口古鎮(zhèn)的改造項目中。這個項目為許靈怡團隊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實踐機會,去尋找新與舊、現代與傳統(tǒng)銜接共生的可能。于是,整個編輯部都把辦公地點搬到了古鎮(zhèn)里,每天走街串巷,訪問鎮(zhèn)上的每一戶人家,了解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的故事。
他們在嵩口一待就是半年,把嵩口那些被時間遺埋的傳統(tǒng)挖掘出來,讓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并引導本地人自覺地維護和挖掘在地文化。過去,古鎮(zhèn)上的人對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是忽視甚至漠然的,經過細致的改造和引導,本地人對本地文化生出了好奇與自信,年輕人對故鄉(xiāng)的深情被重新點燃。完成了“嵩口慢慢走”的專題之后,編輯部離開了古鎮(zhèn)。但之后的五六年時間,他們整個團隊仍持續(xù)跟進這個項目,陪伴著嵩口每一階段的變化,共同成長。
為了讓這些老手藝重現回到日常之中,團隊走訪了一些老師傅,希望對他們進行采訪,挖掘出老手藝背后的傳奇。但是許靈怡發(fā)現,他們大多不善言辭,不懂得如何在采訪中自我表達。幾輪采訪下來,團隊并沒有收集到太多有價值的東西。許靈怡不禁思考,或許正是這種溝通上的障礙,阻礙了傳統(tǒng)手藝在大眾媒體中的傳播。老手藝的價值并沒有真的消失,消失的是老手藝人在當下語境中的話語權。
于是,團隊廣泛召集對傳統(tǒng)手藝感興趣的年輕藝術家,邀請他們跟著老師傅學習手藝。在長達三個月的學習過程中,許靈怡驚喜地發(fā)現,受訪時不善言語的老師傅,在進入熟悉的作業(yè)流程中突然變得健談,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手藝背后的故事。
“學期”結束后,手藝新生設計展在福州亮相,隨后又巡展到北京。老手藝與新作品一起展出,整個過程不但讓年輕設計師更透徹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手藝的智慧,也讓老師傅找回了自信。
創(chuàng)刊十余載,許靈怡和她的團隊一點點記錄、滲透這座城市。福州的變遷歷程中,遺憾有之,但更多的還是希望和驚喜。她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故鄉(xiāng),他們的專業(yè)與閱歷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許多不一樣的東西。而故鄉(xiāng)豐富的文化也在為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人與城市之間的理想狀態(tài)大抵就是這樣,相互觀照、相互成全。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碑斶@句歌詞風靡網絡的時候,有一些年輕人選擇從腳下這片土地上尋找詩意。對于漂泊異鄉(xiāng)的人來說,方言是最直接的身份認同,其中蘊藏著只有當地人才懂的文化密碼。
衣濕樂隊的主唱游淼出生在四川宜賓。從樂隊創(chuàng)立開始,他就一直使用宜賓方言創(chuàng)作和演唱。他用宜賓話翻唱那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當熟悉的旋律遇到幽默詼諧的四川話時,它們交織成一種新奇詭譎的體驗。說起方言演唱的初衷,游淼說只是為了好玩。年少時,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劉德華的《 笨小孩 》。當用方言哼出這首歌時,他突然發(fā)現方言本身的音調和抑揚頓挫,稍加修飾就可以成為順口的旋律。于是,用方言做音樂漸漸成為了游淼和衣濕樂隊的探索方向。他用方言唱歌更投入、更自在,于是就這樣一直唱了下去。許多方言是不需要刻意保護的,它們本身就蘊藏著鮮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深深鐫刻在這方水土養(yǎng)育的人們的基因里。
如果說衣濕樂隊對方言的傳播是無心插柳,那么還有一些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是苦心經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傳統(tǒng)文化和技藝很容易被歷史的洪流沖散、吞沒。但也正因如此,一些人的堅持才顯得格外珍貴,充滿了浪漫的英雄主義色彩。這個年代或許并沒有那么浮躁,也不缺乏耐心做事的年輕人。他們堅定信念與熱愛,放棄安穩(wěn)的生活方式,回到故鄉(xiāng),盡己所能,將祖輩的東西留存下來。“90后”小伙子夏天學習和傳承南京白局已經十年;曾芷儀從19歲開始就前往西藏學習唐卡;陶瓷藝術家柳溪通過材料與工藝的實踐介入生活的“日常性”;程艾逆流而上堅守著西南本土雜志《1314》……拋開那些刻板印象和標簽,仔細想想,年輕人從來沒有辜負這個時代,他們的赤子之心正在被看到。
程艾 成都《 1314》主編
Q_在經濟一體化、文化不斷融合的現在,推動和發(fā)掘本土年輕藝術家的意義是什么?
A_在不同地域和時空下生長的藝術家的特質是不一樣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個體經驗以及生活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城市的藝術生態(tài)也會反向映射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上,成都本地的行為藝術和影像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關注本地的青年藝術家,除了給年輕人創(chuàng)造機遇以外,根本是關注整個生態(tài)的生長過程。
Q_如何讓年輕人愛上成都在地文化,并參與其中?
A_大家都很喜歡成都的在地文化,尤其是“慢”與“包容”,在成都吃喝玩樂都與在地文化相關。只是有時候還是停留在表面,怎么讓年輕人除了參與,還能愿意深入其中才是關鍵??赡堋敖槿搿逼渲胁⒊掷m(xù)發(fā)聲能夠感染一部分年輕人,但是不能說教,我覺得在玉林的院子文化創(chuàng)意園就不錯。
衣濕樂隊 宜賓方言樂隊
Q_當初是什么樣的契機,讓你們決定用宜賓方言演唱歌曲?
A_2010年組建衣濕樂隊以后,我們把以前的歌詞翻出來重新譜曲,發(fā)現還挺有意思,于是就開始用宜賓方言來創(chuàng)作和演唱。我們用方言歌唱只是因為我們喜歡,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和表現形式最讓我們感到滿足。
Q_在實踐探索中,你如何尋找傳統(tǒng)與現代、舊與新之間的平衡?
A_傳承傳統(tǒng)很重要,我們也嘗試了,改編了很多山歌、童謠、船工號子等,但后來我們發(fā)現還是要“重新發(fā)明輪子”,于是我們開始改變思路,創(chuàng)作新的東西,并使之成為“傳統(tǒng)”。因為,你只要去創(chuàng)作(甚至不一定需要用方言),由于你的成長經歷、價值觀是在四川宜賓形成的,所以不管你的作品是什么樣的形式、主題內容觀點,內核都是宜賓的、傳統(tǒng)的,這是根深蒂固的。
柳溪 陶瓷藝術家
Q_你認為,推動和發(fā)掘在地文化的意義是什么?
A_之前我去巴厘島、墨西哥、西班牙等地做過陶瓷的駐地創(chuàng)作,這些地方都沒有景德鎮(zhèn)創(chuàng)作方便和有生機。對于我來說,景德鎮(zhèn)是陶瓷創(chuàng)作的天堂,我像在水中游泳的魚,可以找到很多可能性。雖然在景德鎮(zhèn)創(chuàng)作十多年,我還是有很多東西要學習。我想景德鎮(zhèn)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但景德鎮(zhèn)的包容性可以讓每個來的人都有位置。
Q_如何尋找傳統(tǒng)與現代、舊與新之間的平衡?
A_知己知彼才能平衡,現代和新不是憑空出來的,需要對歷史和過去的嚴謹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了一步;當然,也要了解自己的個性和優(yōu)缺點,才會更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自信,有自己的判斷和堅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曾芷儀 唐卡藝術家
Q_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最讓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遺憾的又是什么?
A_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作為唯一一個漢族女孩子,我能得到真正唐卡傳承者和大師的認可,能得到寺廟的認可。之后我在社交平臺上制作了一些自己繪畫和生活的故事,逐漸也有很多人因為我的故事和視頻知道了什么是 唐卡,從而開始了解唐卡。所有這些,對于我來說,是大家對我努力的認可,也是一名唐卡畫師的榮耀。
Q_在你看來,推動和發(fā)掘在地文化的意義是什么?
A_推動和發(fā)掘在地文化的意義,我覺得在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傳遞。對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我們從來不缺文化遺產,缺少的是對文化本身的價值傳遞。在不破壞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正是這種融合和推動讓我們的文化真正“活”起來了。
Q_如何尋找傳統(tǒng)與現代、舊與新之間的平衡?
A_在學唐卡之前,我的畫風一直是沒有“規(guī)矩”的。我喜歡畫線條,現在看來,那些線條并沒有太多“技術”,只是比較“特立獨行”。學習唐卡前三年,我一直在練習其中各個元素的畫面比例,雖然唐卡是平面繪畫,但也要把線條畫出骨骼感和立體感來。我一直堅信傳統(tǒng)出新,一定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先把傳統(tǒng)的東西學好,再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繪畫語言,于是我結合唐卡元素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新的內容。
一直以來,無數藝術家都在思考城市發(fā)展與文化進程的關系。所謂在地文化,到底如何參與到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之中?如何融合?又如何創(chuàng)新?“在地文化”創(chuàng)辦人沈淑婉覺得文化就像內容,而城市就像容器,“一個城市需要有精神空間,可以讓你稍稍駐留,或者能夠自我對話和呼吸”。而文化藝術最重要的是能夠日?;?,它需要浸潤、需要在場。“在文化場域,除了辦一些文化演出活動,或者有一個劇院這樣的文化地標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文化靜水深流到民間的日常當中。”因此,不管廣州東山口、蘇州姑蘇二十四集,還是南京小西湖……以及那些今天的大廚對于地方傳統(tǒng)美食的創(chuàng)新,都和這些城市的文化藝術有著緊密的聯結,息息相關,都是在傳承在地文化,并對其進行內在激活。在這些創(chuàng)意的背后,是文化和藝術參與到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文化需要被經歷和經驗。因為如果文化只是在一個城市的博物館里,那它不是激活的狀態(tài)?!鄙蚴缤裾f,在一個城市中,文化應該是日常的,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你從祖母那一代用到現在的一把刀、一件風衣……”
沈淑婉2015年創(chuàng)辦“在地文化”,希冀在全球化語境下推動在地語境和本土化時尚的發(fā)展,以及老城更新的思考。“當某種模式持續(xù)到一定程度后,總有人會去打破它,只是打破的多還是少,以及用什么方式而已?!?/p>
“在地文化”的介紹中引用了法國哲學家加斯東· 巴什拉的一句話:“我們想要研究的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形象,那就是幸福空間的形象。在這個方向上,我們的探索可稱作場所之愛?!?/p>
所以,沈淑婉表示,“在地文化”的“在地”并非指本土,“而是‘在場,就是文化和藝術需要浸潤、需要在場。如果不在場了,它就會是一個僵化的過程。只有文化在場,它才是鮮活的。”
比如槙文彥打造的東京代官山,通過差不多40年的規(guī)劃,最終以不同的建筑群體、適度的街區(qū)尺度、虛虛實實的空間結構……構成了一個特別宜居的街區(qū)?!叭绻粋€城市的中心只有CBD的話,其實是遠遠不夠的?!?/p>
沈淑婉是潮汕人,后來去廣州,再到北京創(chuàng)業(yè)。重回廣州的時候,她又變成了一個異鄉(xiāng)人。
“你身處在一片異鄉(xiāng)的土地上,個體都需要歸屬,而這種街道和社區(qū)是能重建一種歸屬的,有點兒像現代城市村落?!痹浀拇迓淇赡芤匝夑P系、地域關系而聚集在一起,現在,讓我們聚集到一起的則是“某種共同的價值認同、文化認同”。
“在地文化”的第一個項目是廣州東山口“城市社區(qū)聚場”。東山曾是廣州達官貴人的聚居之地,所謂“東山少爺,西關小姐”。這里有1,000多棟百年歷史的紅磚樓。當沈淑婉面對這些各具特色的紅磚樓時,“我在給它落地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空間特色時,全都尊重它的在地特質。它所有的這種在地性的語言和你在場的直覺決定了你覺得它合適做什么”。最終以一個又一個小而美的空間形成了東山口集群式的群落。
比如香水博物館白鳥之歌,“在開業(yè)的前半年,是沒有產品在里面的”。因為在沈淑婉看來,小眾沙龍香其實很抽象,接近詩歌和藝術。于是,在那半年,她會邀請一些女詩人來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邀請藝術家來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這里成為一個獨立音樂、獨立詩歌、獨立電影、獨立繪畫……的文化場域。
這顯然是一次文化創(chuàng)新。后來,她在阿那亞舉辦首屆時裝藝術節(jié)是一次更大的文化創(chuàng)新。
作為一個全新的地標,阿那亞有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它的那片海就是一個沉浸式劇場”。其次,它聚集了中國當下一批建筑設計師的作品。沈淑婉希望能夠“借助阿那亞某種在地性的語言和場域上的特質,表達時裝背后文化的在場性”。
不同于普通的時裝周,她的時裝藝術節(jié)甚至是“無時裝的時裝現場”?!霸谥袊@確實是非常先鋒的,甚至我認為沒有人在做這件事情?!痹谌藗兊膫鹘y(tǒng)概念中,時裝是一種物質,然而沈淑婉更在意的是時裝利益背后的文化表達,“我不要去做城市的搬運工,而是來探索時裝藝術的新景觀”。
當初,她就以創(chuàng)辦高級女裝品牌 Nisiss為大家所熟知,而如今在城市以在地文化展現小而美的空間,“就像給身體的末梢部位做手套、帽子、鞋子,它們對于你的一套造型來講同樣重要”,使得這些末梢讓整個城市、整個街區(qū)更為精彩。
只是,建設“城市村落”時,我們更需要側重于精神文化、側重于內容的打造?!爸挥心惆盐幕牟糠肿龊昧耍退闶抢铣?,它也不會比新城差?!鄙蚴缤裾f,老城只會更加宜居、更加安靜、更有街區(qū)和廣場的尺度感。
著名學者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對新中產生活方式的總結為“策展式生活”。他指出,現代美學運動號召大家把生活變得更藝術,而在現代生活方式中,追求藝術生活的人們都成了自己生活的“策展人”。于是,城市空間聚落的打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業(yè)模式,它更強調社群前置。傳統(tǒng)商業(yè)街區(qū)是土地前置,根據土地規(guī)劃購物中心、商鋪、住宅、劇場……而社群前置是需要先知道社群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據此去創(chuàng)造和滿足這些需求。
曾經將傳統(tǒng)菜場打造成雙塔市集的建筑師沈雷再次打造了姑蘇二十四集,創(chuàng)意地將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間與建筑、光影、氛圍、展陳結合,構建出一個大型的傳統(tǒng)與時尚碰撞的文化街區(qū)。于是我們在這里能夠感受到不同時令的不同美食:到鳳翔春茶館品嘗蘇式茶點;去張記海棠糕,回味童年的蘇州味道;來乾蘇鐵棍餛飩,體會真正的“杵敲天下味,香醉座中仙”……這里還匯聚了曾經蘇州城內市井街巷各種風格的手藝雜耍、不同文化的手作藝術、《浮生六記》浸入式戲曲表演……這些都是傳統(tǒng)姑蘇文化的傳承,最終還原我們最真實、最原味的蘇州生活。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天鵝蕩路1-1號iD Park歌林公園4-5樓
推薦空間:SKY BOOK天書書店
SKY BOOK潮流藝術主題書店,分為藝術、設計、漫畫、潮玩四大專區(qū)。整個書店由新銳設計師李文強的團隊 PIG DESIGN( 皮愛吉設計)操刀設計。20,000冊圖書雜志中的20% 來自國外原版精品。主題策展式的商品嚴選讓書與生活方式進行深度聯合,使得它既是一間書店,也是一個文化與藝術碰撞的地方,更是一個休閑的理想空間。
喜聞樂見是由任萃、厐喜、孫云、賴旭東等設計師聯合打造的全新設計生活創(chuàng)意空間,圍繞藝術語言、城市后院、藝術生活方式展開漫談,賦予城市、生活、現象藝術以新的觀點。小樓一共三層,約有2,000平方米的空間,包含藝術空間、展陳空間以及餐飲等。喜聞樂見所在的東信和創(chuàng)園,其前身是已經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杭州郵電器材522廠。設計師打造喜聞樂見時不再為了設計而設計,試圖還原事物真實的模樣,將空間從業(yè)態(tài)回歸到人,融合了對于生活的所有理解。設計師之一孫云表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在這座舊建筑當中本身就是有韻律和節(jié)奏的。我們只是小心地嵌入一些構筑體,使原建筑更有趣味性,并且更具功能性。你會看見所有的空間一張一合的尺度給人帶來心理空間的節(jié)奏和韻律?!?/p>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和林路東信和創(chuàng)園64幢
推薦空間:FUNS樂市
“樂市”所處的空間原本是一個被拆解的花房,如今被改造成開放的藝術空間,融合了表演、藝術裝置、美術館公共教育等內容。這里不僅是世界各地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實驗場,還可以轉變?yōu)榍嗄晁囆g家的畫廊空間。一切都會在這里自然形成和發(fā)生,不斷滋生出新事物、迭代出新喜好。
由方所與REGULAR團隊聯手打造的“極致精品存量改造社區(qū)商業(yè)”——REGULAR源野,打破了市政公園“老齡化”和“運動場”的刻板印象,在大源中央公園地下,建構出一個年輕人的全新生活方式空間。REGULAR與其商戶的關系是一種全新的、針對這個項目展開的、共創(chuàng)共生的關系,而這種“定制化”的創(chuàng)作造就的正是項目的“差異化”。REGULAR還非??粗仄鹪从诔啥嫉钠放坪椭骼砣巳后w,20余家商戶中有著多家“土生土長”的成都品牌,比如UID、MONDOLI、爛李子、荒石公園、十域、RAWHEART等。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天府二街大源中央公園LG1層
推薦空間:自然標本藝術品商店
這個自然標本藝術品商店是為大源中央公園量身定制的一座隨時更新的自然博物館。這座標本博物館并不是只能單向輸出,人們可以有很強的參與感,需要像開盲盒一樣,一個個拉開柜子查看內容。顧客也可以帶來自己旅途中獲得的落葉、樹枝、花瓣、果實等等,主理人會把它們變成別具意義和價值的藝術品。
“小西湖”得名于明朝著名戲曲家、書法家徐霖建造在此地的私家園林“快園”,其中有景觀“小西湖”。歷經時代變遷,湖被填平,而“小西湖”改造的最大特色就是尊重當地的民居生態(tài),讓滄桑的歷史建筑煥發(fā)新的生機活力:“掬豆”團隊打造了“小福祿”糖水;以民宿立足的“花跡”在這里開了“小食堂”,其中還有堆草巷33號那樣的“共享院”,在產權不變的情況下,對房屋后院進行重新設計布局,把原來的實體墻做成鏤空花墻,根據房屋特點改造成了公共空間。小西湖的打造是“一房一策”。于是,藝術展館與街巷煙火僅一墻之隔,文藝地標與居民老宅共生共存。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小西湖社區(qū)
推薦空間:蟲文館
南京書籍設計師朱贏椿設計了很多與蟲子相關的書,比如《蟻囈》《 蝸牛慢吞吞》《蟲子旁》?!跋x文館”的主題就是朱贏椿和他的蟲子們,兩層獨棟小樓集成了書店、小型博物館、交流空間等功能。一進門最顯眼的就是朱贏椿設計的書籍《蟲子詩》。內部空間也都與蟲子有關,奇趣可愛,不同區(qū)域被劃分為小蟲電影院、甲蟲值日崗、小蟲餐廳、屋頂蟲文臺……
左上順時針起 南京小西湖片區(qū)。/杭州喜聞樂見中的餐廳。/成都繁榮的城市生活。/杭州喜聞樂見項目中紋身店鋪。/家具集合店。/城市集合空間。/蘇州姑蘇二十四集。/杭州DA.CAPO咖啡店。/杭州喜聞樂見中的古著生活方式店鋪。
人世間有萬千滋味,有的餐廳一心一意將這種滋味化于唇齒味蕾間,情意綿綿;有的餐廳則大玩美食跨界,調動起人們的所有感官,體驗豐富。無論哪一種形式其都在竭盡所能傳承中華美食之道,延續(xù)本土文化,激活本地潛能,讓美味引領新奇,讓新奇改變生活。
壹零貳小館
它是城市中一處不起眼的老舊居民區(qū),低矮小樓早已因潮濕而在墻面上氤氳出花紋,單看外觀,沒人想到這里竟是一家私房菜館。從2006年至今,主理人悉心鉆研粵菜,在古法上研制新味,很多菜品都能在古籍中有跡可循。每日一份毛筆字手寫的固定菜單,引人進入饕餮盛宴,四季變換中,餐餐有新鮮。夏日暑氣盛,荷塘奇燕羹讓你飲下一口清涼,百花釀荔枝讓你回味一口沁甜;秋季要吃鮮,蟹肉燴冬茸層層入味;冬季來一份桂圓燉山瑞,私藏多年的陳皮打底,一口湯入喉,又鮮又暖。壹零貳小館深諳粵菜的精髓,有山珍、有海味,給味蕾帶來舒暢的享受。主理人對古法菜譜的研究到了近乎癡迷的地步,但萬變不離其宗,要遵循食材本身的味道,通過巧思讓美味得到極致的升華,用心做菜才是對食材的尊重。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黃洞坊巷1號(近小區(qū))
廊橋The Bridge
川菜在中國四大菜系中是最不拘一格的,其味有百變,在舌尖上薈萃成一場熱鬧的迪斯科,大汗淋漓之后,留下的是痛快。當年馬可·波羅游歷中國,特別在游記中將成都安順廊橋記錄下來,嘆為觀止。時間兜兜轉轉,如今的安順廊橋上,半透明的建筑入夜,燈火通明,如一盞“漂浮的燈籠”般,在河面上投下倒影,這便是餐廳廊橋TheBridge。米其林主廚江振誠主理,推出“歲時料理”,打破傳統(tǒng)川菜的格局,摒棄過麻、過辣,要讓人們在真正認識川菜二十四味的同時,將其推向國際舞臺。宮保鵝肝黃金粥中西合璧;川茶糖油果子、廊橋牛肉焦餅被制作成法式茶點的模樣;招牌冷味采用蟲草、夫妻肺片、竹葉青等傳統(tǒng)中式食材,帶來層次豐富的口感……廊橋The Bridge用美味讓人們明白,傳承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不懈地創(chuàng)新與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濱江東路66號
蘇州:半月齋
從一早開門迎客,蘇州半月齋的熱鬧便沒有停歇過。一層臨街窗前,廚師們忙忙碌碌,和面、盤餡兒、刷油、烘烤,當香氣開始四溢時,一塊塊蘇式糕點騰騰出爐,被裝盒送入排隊的客人手中。此時在二三層,吳儂軟語聲聲飄來,食客們閑散坐著,吃塊點心、品口茶,看窗外車水馬龍熙來攘往,愜意享受著生活。在這里沒什么要緊事,伺候好味蕾才是緊要之事。半月齋由一對父子操持,父親是蘇幫菜非遺技藝第三代傳人,講究傳承,兒子則推陳出新,總有好點子。半月齋不僅有最地道的蘇式糕點與鹵味,還有新潮的盲盒下午茶,吃到什么全隨緣,但絕對讓你心滿意足。牛肉酥包、滇紅桃膠、白切雞、筍油拌面……蘇州人吃了一代又一代,卻總吃不膩煩,只因有半月齋父子這樣的手藝人存在,古法添新意,代代永傳承。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平橋直街4號
Maison Lameloise
Maison Lameloise在全球享譽盛名,這家在法國延續(xù)了百年傳奇的米其林餐廳如今終于漂洋過海,來到了東方,在上海制高點搭建了一座美食殿堂。MaisonLameloise誕生于全球最佳葡萄酒產區(qū)勃艮第,秉持“傳統(tǒng)即創(chuàng)新”的理念,讓每一道美味都擁有“自我”的品格,得以在經年日久中不斷延續(xù)。為保證原汁原味,新鮮食材皆由法國空運而來,海鰲蝦搭配芹菜與青蘋果,蝸牛破天荒與章魚“牽手”,配時蔬與雪梨醋,以及芒果與香菜的奇怪配對,出人意料,卻又讓人在品嘗后恍然大悟,如同欣賞了一場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電影,散場回味時,心潮澎湃。主廚Eric Pras感性地展現法式料理的質樸與優(yōu)雅,巧妙地將東方元素融入法式風情。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68層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去餐廳坐坐,也能邂逅理想之家。當美食生活復合空間成為流行趨勢時,一餐一飯間、一桌一椅里,營造出生活方式的無限可能,任君挑選。
美食茶藝聚會空間
雕蚶鏤蛤,得閑飲茶,邀三五好友相聚,談天說地,無拘無束,忘卻世事紛擾。美食成為情感的寄托,以茶代酒,敬友誼地久天長。
訪溪上
訪溪上的出現緣于四位好友的一拍即合。兩棟別墅相連,老建筑翻新改造,成為西溪一處供好友相聚的“秘密花園”。這里是酒店,亦是茶館,還是家藝術館。16間包廂自帶茶室,每間都由不同設計師設計,有的偏重古風,有的充滿侘寂美學,有的干脆把帳篷搬進來,有一番野趣,自成一格。四位主理人將自己收藏的古玩寶貝布置其中,濃郁的藝術氣息皆是他們心意的表露。餐品主打精致杭幫菜,季節(jié)限定的西溪柿餅最受歡迎,仿佛印證著一期一會之美。在這里,每年年末的“溪上飯局”是重頭戲,國內美食家與藝術家來此造訪,以美食之名會友,其樂融融。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濕地訪溪路6號
美食古董展示廳古董是一門藝術,美食亦是。欣賞器物之韻,是美的;品鑒食物之鮮,亦是美的。而當二者結合時,妙不可言。
閑云·鶴舍
它是黑珍珠一鉆榜單店鋪閑云野鶴的升級店,一對古董漢白玉石門迎客,奠定了餐廳的“古”味。說這里價值連城也不為過,畢竟就連小小的裝飾品都有可能是貨真價實的古董。大堂微縮園林造景,流觴曲水,頗有閑情。鶴舍處處古意盎然,這份古意,既藏在清朝的戲臺、明式家具、名家字畫中,亦藏在每扇窗外自然成畫的景致里。雖說店里處處是主理人珍藏的古董,但擺放隨意,似乎在慷慨地邀請客人們欣賞品鑒。餐廳菜品中西合璧,西式料理的食材,搭配中式經典的烹飪手藝,渾然天成。口口入味,皆是雅致,如這鶴舍一磚一瓦、一字一畫、一山一水般,至純至雅。
-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240號
對頁上起 上海 MaisonLameloise。/廊橋The Bridge創(chuàng)意菜品。
本頁上起 杭州訪溪上店內空間。/武漢閑云·鶴舍。
從國貨品牌的崛起,到本土生活方式的再發(fā)掘與再融合,都異常尖銳地將問題帶回最初的“我們究竟該如何生活?”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中,在持續(xù)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試圖擺脫千篇一律的生命模板,在人與建筑的溝通和連接中,尋求在地性與全球化的一種微妙平衡,回歸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或許是有關未來生活最詩意的答案。
2014年的夏天,王牧之在反復的焦慮中辭去了他在外資公司的工作。7年的建筑求學、7年的開發(fā)工作并沒有讓他越來越了解建筑。急速的城市擴張、高產高速的行業(yè)發(fā)展令繁榮的建筑業(yè)猶如一個飛速運轉的生產機器,快得有些讓人來不及思考。這不可避免地讓整個行業(yè)趨于一種速食文化,太多拘于建筑相對表面的討論反而讓王牧之陷入了對建筑和城市的迷茫??粗T多近乎雷同的城市景觀,王牧之想要停一停,緩一緩,去真正看一看這座自己長久生活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樣。就這樣,一筑一事應聲而起。
“One Building,One Story”不僅是他們團隊的名字,還是他們的 Slogan、態(tài)度和路徑。去觀察一個個建筑,去探訪一個個故事,在一筑一事看來這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鉆研方式。因為建筑從來不是一個空洞的外殼,金石土木筑造起來的是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有機生命體。談論一個建筑空間,你永遠無法避免提及它所在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也絕非單一的物理環(huán)境,還包含歷史與人文。于是,城市軀殼之上鱗次櫛比的建筑更像是城市的肌膚,它與城市血脈相連,與當地的人文精神息息相關。只有走進本土文化,你才能更好地理解當地建筑的語境。
《 一筑一事:成都》新書發(fā)布沙龍。/2017版成都書寫空間:方所。
在一筑一事剛成立時,團隊成員有些想當然地以為用半年多的時間差不多就能探訪完成的100個本土空間,但當他們真正走進這些空間時才發(fā)現,探訪、觀察并解讀建筑空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空間都有自己的小世界,而想要“叩”開世界的門,我們必須學會與空間達成一種心靈交流。正如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相知,內心的情感和個體本身的經歷是始終無法繞過的課題。盡管近些年,人們對建筑的本體性有太多探討,但“人”永遠都是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每一個空間都是從建筑師和使用者的內心生長出來的,然后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一筑一事正是希望通過“一座建筑、一個故事”的走心方式,去解讀一座城市及其背后的生活內涵。
整個團隊花費了差不多4年的時間,尋訪了成都100個建筑空間。 3萬張圖片、26萬字的講述,以及2600平方米的總空間面積,為人們呈現出一個更為立體、真實的成都。在王牧之看來,“在地性”是建筑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世界上也不會存在完全一樣的兩個建筑。無論地理、氣候、文化、功能,還是周邊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都讓每一座建筑變得獨一無二。
然而,在全球化進程的幾十年間,世界各地的本地文化實際上都處于一種被沖擊、被引導和被誤讀的狀態(tài)。一筑一事認為,正是這種復雜性使得“本地”的概念在今天變得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大量外來人口紛紛涌入各大城市時,“新本地人”的身份介入也會為所謂的本土建筑帶來新的文化特質及需求。如何在這種快速流變的過程中找到微妙的平衡關系,正成為眾多建筑師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一如今天的成都,既有以本土建筑師為代表的川渝鄉(xiāng)土性,又包含外來建筑師的一系列國際化審美,在不斷的碰撞與交流中,逐漸融合出一套更適應當代人生活的四川本土建筑體系。
作為建筑記錄者、塑造者,從建筑誕生之前和之后的全生命周期來說,他們參與的環(huán)節(jié)盡管短暫,但是深刻。他們必須如哲學家般,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感性 地構建。而每一座建筑都是人們對未來生活方式的一次嶄新探索。
左上起順時針 賓臨城農宅民宿。/紹興齊賢鎮(zhèn)圖書館。/北京儲子營36號CU Office。/賓臨城農宅民宿。
浙江湖州的茅塢村在大山腳下過了數十年的寧靜生活,然而我們今天與這座小村莊相遇時,意外打開了人們對現代桃源式生活的嶄新想象。這里原本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原始的民居古宅在歲月的風雨飄搖中坍塌了大半,逐漸變成被時代遺棄的鄉(xiāng)村建筑。不過近幾年,伴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這些古舊老宅被重新改造為民宿,舊場域之下新元素的介入并沒有破壞當地的原生文化習俗,反而創(chuàng)新性地打造了一種新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
不無建筑在接手這一改造項目后定下了一個大的設計基調:不野心勃勃,不完全服從;順應當下需求,塑造出一些“新”的個性,也保有一點兒對“舊”的敬畏;建筑像是在與場所的對話中自然生長,小心翼翼地尋找一種傳統(tǒng)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平衡。
設計團隊以原有老宅為基礎,并且盡可能地保留一些茅塢村才會有的獨特“鄉(xiāng)土氣”。新的建筑形態(tài)規(guī)規(guī)矩矩地融入原生建筑。它不需要多么高大、多么新穎,而是要精確地把握好本地人與空間的關系。這種克制的設計不僅讓老宅與新房之間形成簡潔的構圖關系,同時也幾近完美地融入茅塢村周邊的自然山水風景之中。充滿現代感卻十足鄉(xiāng)土性的白色村莊像樹一樣,自由生長在翠色欲流的景色中,以此來回應來來往往的生活。
建筑設計常常是一種“創(chuàng)造”與“妥協(xié)”的平衡藝術,當我們去審視20世紀或更久之前的老建筑時,更需要對這兩個詞做出精準的分寸把握。老胡同改造在北京從來都是一個熱門話題,是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還是回歸以“人”為主的空間本體性?超城建筑剛剛竣工的“儲子營胡同36號院更新改造”項目或許展示了另一種可能性。項目最初受到當地大雜院居民自發(fā)改造方案的啟發(fā),突破胡同固有的四合院形態(tài)限制,利用胡同居民在入口處增設的院門,將內部大雜院空間一一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嶄新的內胡同。原本封閉的雜院空間被由外部延伸進入的內胡同重新組織,大大增加了空間功能上的靈活性。隨著流線的延伸,居民生活的維度也相應變得更為開闊。同時,綿延流動且生動的內胡同與穩(wěn)定而寧靜的原院落也形成一動一靜的呼應,鋪展開一幅別開生面的動人生活景象。
內胡同與原院落共同使用的介面墻也配合一動一靜的空間場景而獲得不同的設計。其中老北京市井文化核心區(qū)建筑在拆除改造后,遺留了一面充滿歷史感的老墻。設計師將主要的空間肌理與部分無須增加保濕的老墻進行修繕加固,完美地融入內胡同。老墻自身的歲月痕跡和歷史質感呈現出動人心魄的美感,同時,也讓過往的歷史真正流淌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放置于博物館之中,而是成為每個人都能看得見的歷史。
近些年,許多地方鄉(xiāng)鎮(zhèn)都在有條不紊地推動“建設美麗鄉(xiāng)鎮(zhèn)”的計劃,比起追求一些“美”的建筑,空間的最終目的始終離不開為人服務。對浙江紹興的齊賢鎮(zhèn)來說,通過改造歷史水街,完善配套設施,為城鎮(zhèn)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或將帶領小鎮(zhèn)走出城鎮(zhèn)空心化的發(fā)展難題。作為水街改造計劃的收尾項目,城市書房參照當地水街建筑的風貌,在危房的原址上建造了這棟既充滿現代設計感,同時又能毫不違和地融入街道的公共建筑。
整棟建筑由圖書館、咖啡館和室外大臺階三部分組成,沿著室外大臺階形成了一個方便居民聚集休閑的公共廣場。在大臺階的上方設計了一個鏡面不銹鋼吊頂的大屋頂,在遮陽避雨的同時,還充分利用幾何鏡面效果。不銹鋼鏡面的吊頂宛若水面般,頗有些波光粼粼的美感,與不遠處的水街相互呼應,空間的邊界逐漸在這里消融,時間也仿佛被放慢。
盡管建筑中每個空間的場景功能劃分明確,但設計師一直力求突破固有空間結構,以更融合貫通的方式保證了空間之間的流動性,一如蜿蜿蜒蜒的水街,整棟建筑自身仿佛一池有生命力有延伸力的水。這樣的建筑總具有一種平易近人的溫暖感,它既現代又傳統(tǒng)。從“消弭”到“融合”,人的主體性在建筑空間中被無限放大。居民聚集在這個城市公共客廳中,乘涼、閑聊,看著城鎮(zhèn)定期播放的露天電影,置身于如此溫潤的時空中,生活本身便已是一首田園詩。
王牧之
“一筑一事”創(chuàng)始人&CEO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碩士2014年在成都創(chuàng)辦“ 一筑一事”專注建筑與生活方式領域的觀察與實踐
Q_近些年建筑設計與當地環(huán)境的“互塑共生”開始被人們頻繁提起,在你看來 ,“互塑共生”應當包含幾層意義?
A_這個命題所包含的意義很豐富,一方面建筑落成之前,是對既有物理與人文環(huán)境的一次“孕育”的過程,只有秉承互塑共生認知的建筑,才可能成為一座好建筑;另一方面,建筑落成之后(甚至在剛剛動工時)就已經開始“塑造”環(huán)境,視覺的、聲音的、社區(qū)功能、價值觀輸出的……最終當人們進入這座建筑時,不同的使用者賦予建筑新的意義。
Q_你認為建筑設計想要做到與環(huán)境的“互塑共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_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開放對話的狀態(tài)。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更像是一個策展人,在復雜的物理與人文環(huán)境中,需要做大量的梳理、歸納、交流與提煉工作,然后加入自己適度的創(chuàng)造,最終呈現的建筑作品就像一段策展語,既是回望過去,又是對話當下,也是迎接未來。另一方面,建筑將與所有使用、評判和看見這個建筑的人共同創(chuàng)作關于這個建筑的新的“作品”。這些作品越多,代表這個建筑的“互塑共生”狀態(tài)越好?;ニ芄采褪沁@個再創(chuàng)作過程,一個建筑能否激發(fā)這種狀態(tài)很重要。
Q_當建筑與本土文化融合時,該如何融入本地人的情感特征和生活需求?
A_今天的建筑所面臨的“互塑共生”命題,或者說設計條件,不僅僅是地塊周邊的物理環(huán)境,也不僅僅是當地的歷史和傳統(tǒng),而很可能需要考慮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我們抵達地球另一邊的“本地”,抱著希望看見“本地人建筑”的心態(tài),但當我們闖入時,已經對那些建筑產生了影響,我們成為新的使用者,開始互塑共生那些建筑,因此才會有一些本地人不去、游客才去的“本地建筑”。
從上海時髦圣地“新樂路”一棟老洋房的時裝精品屋開始,到成為當下新中式代表品牌,Le Fame的聰明之處是將傳統(tǒng)上海女性的考究細致、摩登優(yōu)雅與當代女性獨立自我、灑脫自由的氣質解構重組,巧妙演繹為極其浪漫灑脫的意大利折中主義時裝風格。將上海的本地文化與氣韻用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糅合進設計中,成為品牌設計的 DNA。
提到 LANYU這個時裝高定品牌,浮現在腦海中的是無數女孩結婚的 Dream Dress,高級定制的品質和設計,真正做到在一件嫁衣里融入東西方元素。出生于蘇繡世家的設計師蘭玉從小學習蘇繡,所以在她的設計中不難看出,她不僅把傳統(tǒng)蘇繡精巧細致的技藝傳承和沿襲,更打動人的是融在細節(jié)處溫婉細膩,飄逸靈動的東方神韻。除此之外,很多中國本地元素也被運用在設計中,比如陜西的剪紙,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了中國的文化,認識了東方的底蘊之美。
不得不說,端木良錦均價萬元以上的價格定位的確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樣的產品值得這樣的價格?但只要見過端木良錦的包袋,你就會了然于心。大部分產品形態(tài)靈感來源于古代器物,像唐式木嵌這樣失傳已久的技藝也被運用其中,紋理圖案也取自古代文化元素,如敦煌等元素都被恰到好處地融合在設計中。建筑學出身的創(chuàng)始人祁天華也令設計中不乏建筑學的和諧平衡美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美學邏輯不是僅流于表面,而是多了一份傳承與沉淀。
端木良錦店鋪一角。
LANYU斗魚刺繡紋樣/Le Fame 2021大都會系列
氣味往往最能引發(fā)人們的記憶與相思,觀夏就是將這些熟悉的味道收集起來,用如此扣人心弦的方式來詮釋中國的地大物博。通過觀夏,低頭便能嗅得人間四季的草木枯榮,尋到北國桂花、故鄉(xiāng)橘園的記憶,領略昆侖雪松、江南竹海的意象,寫意出記憶中的山河原野、人間草木,光陰流轉。自信而大膽地詮釋東方面貌,定義面向世界的東方新摩登主義。其實不難發(fā)現,真正的國風設計往往都是從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覓得靈感,平衡傳承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適用于這個時代的東方文化。
Qeelin是由設計師 Dennis Chan于2004年創(chuàng)立的珠寶品牌,熊貓、葫蘆、同心鎖等一系列極具中國傳統(tǒng)的圖騰都是他的設計靈感,他創(chuàng)造出寓意豐富并適合日常佩戴的珠寶,可以適配在日常各個風格的穿搭里,令傳統(tǒng)的中國圖騰摩登現代又不失想象力,的確打破了很多人對這些傳統(tǒng)圖騰的固有印象。作為完全東方風格的珠寶,難能可貴的是許多高級珠寶作品中也飽含這些驚喜元素。
上下是由設計師蔣瓊耳和愛馬仕聯合創(chuàng)立的家居品牌,整體設計簡約大氣,將中國的傳統(tǒng)生活美學和精湛的手工藝通過創(chuàng)新重返當代生活。除了在款式上去繁存簡,在制作工藝上也應用了很多現代工藝和材料,讓產品更具有可塑性和實用性。
國風審美力勢頭正勁,當下如何在現代設計中融合國風元素成為各品牌的一道思考題。國風元素絕對不是指單純的古代元素,也不是各種圖案的堆砌,而是具有中國代表性的本土元素、國產元素,趣味元素通過現代手法的重新詮釋,帶來出其不意的體驗,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浮夸式審美,而是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1.上下:大天地碳纖維椅
上下以碳纖維材料重新演繹“大天地”系列家具,大膽地將傳統(tǒng)明式家具的細節(jié)特征層層簡化,最大限度地變薄、變輕、變細,創(chuàng)作了此款超出日常經驗的概念家具。運用碳纖維這種材料不僅輕且堅硬的特性,為家具的制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2.端木良錦:洛神賦主題手提包
一只看似簡單的包卻大有來頭。主題畫面受名篇《洛神賦》啟發(fā),描繪了洛神“宓妃”與曹植邂逅之際,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驚鴻游龍之美。通過這個設計,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小的一只包卻能在方寸之間讓你仿佛進入唯美世界。
3.觀夏:昆侖煮雪
昆侖煮雪是觀夏東方精粹系列香水的第二支,整個系列從氣味到設計概念靈感來自東方庭院。香調里自帶清涼感,仿佛在雪山中的小木屋聆聽寂靜,看陽光普照樹林,斑駁的光影在雪地上。這款香以中國神山昆侖為靈感,勾勒出遼闊肅殺與溫暖交織的氛圍。
4.Le Fame : 西裝裙
灰色格紋面料自帶硬朗挺闊,創(chuàng)新式斜門襟的設計與中性化的正裝面料發(fā)生奇妙碰撞,衍生出一種摩登復古感,細節(jié)處的褶皺與蝴蝶結裝飾又是別樣的浪漫嬌俏,時髦又可愛。這件西裝裙難得地將這些對立的特質融合在一起,讓一件裙子有屬于自己的氣質。
5.LANYU :蘇繡禮服裙
作為第一次去巴黎展出的蘇繡禮服,這一系列禮服都將傳統(tǒng)的蘇繡紋樣與西式的嫁紗相結合,浪漫中自帶仙氣。如果想要一件足夠特別的禮服,這一系列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6.Qeelin : BoBo系列珠寶
將國寶熊貓運用到珠寶設計中,作為一件日常佩戴的珠寶,它足夠吸睛。BoBo這一系列珠寶通過不同的主題,把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日常搭配都是點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