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麗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詩詞的國度,中國的詩詞是智慧的精髓、情感的體驗、美好的象征。我們應多品、多悟,知人論世,緣景明情,以意逆志,方得神韻。
關(guān)鍵詞:激發(fā);尋覓;文化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4-456
在實際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偏向于引導學生讀一讀,背一背,掃清字詞障礙,學會翻譯,以標準答案為權(quán)威,機械學習,忽視了對學生多元思維的培養(yǎng),忽略了情感因素和審美因素。這種程序化的教學偏離了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影響了與中學古詩詞教學的有效銜接。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學習,怎么會不感覺枯燥和乏味呢?到底該如何鑒賞古詩詞,豐富學生的體驗,亟待小學語文老師深入研究。
一、 喚醒詩詞和人格的魅力
很多老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總是逐一講解每句詩的意思,并且簡單地要求學生抄寫、背誦、默寫古詩,古詩詞的閱讀流于形式,買櫝還珠,浪費了大好的教育資源。如此長期的教學學生只會將背誦和默寫這種固定的模式愈演愈濃。
(1)品石格和人格。以教學《石灰吟》為例,《石灰吟》這首詩從詩歌的角度來看,句句寫的是竹;從做人的角度來看,卻是句句寫人。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工匠們鑿石頭的過程,“千錘萬鑿出深山”寫的是在深山鑿出石頭的過程,“烈火焚燒若等閑”寫的是燒煉石灰石的經(jīng)歷。再看看后兩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從“清白”兩字著手教學,先讓學生看看石頭的顏色——通透、純靜,那么再來看看我們身邊哪些人是清白的人?順勢再來看看“若等閑”“全不怕”“粉骨碎身”就是一種清清白白、大無畏的精神體現(xiàn),最后和學生一起再來看看詩人于謙,明朝大臣,民族英雄,戰(zhàn)功赫赫。如此教學,如此喚醒,學生對這首詩和詩人于謙就會更加明了,《石灰吟》其實就是寫自已,用自已的心靈來寫,詠嘆自已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2)析竹格和人格。以教學《竹石》為例,故名思義,作者在寫竹子,但細細讀來,這何嘗不是在畫竹寫人?在教學中我先抓住詩的開頭“咬定”二字,明白詩人把竹子擬人化,接著讓學生細細品讀,發(fā)現(xiàn)了竹子非“竹子”,是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并深深扎根在深山中的竹子。接著,我順勢而導:就是這樣的竹子,歷經(jīng)了哪些磨難?學生很快明白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那么這時候的竹子又具有什么品格?適時我補充了鄭燮的資料,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體會竹子的外在美,從詩人安身立命的角度出發(fā)去品讀《竹石》,就會發(fā)現(xiàn)鄭燮描寫的竹子不是單純的竹子,竹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竹格,人物合一,人詩合一。
二、整合詩詞和情感的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泵恳皇捉?jīng)典的詩詞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在都需要我們教師去引導、去體會、去挖掘、去有效進行整合。
(1)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第四單元《古詩三首》為例,《示兒》《題臨安邸》《已亥雜詩》這三首詩都是愛國詩,在教學時我沒有對每一首詩進行講解,而是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三首詩的共同點——都是愛國詩,再讓學生初讀三首詩。從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示兒》和《題臨安邸》都是宋代詩人的作品,都有相同點——憂國憂民,也都表達了對當時達官貴人的不滿和憤恨。接著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已亥雜詩》當時舉國上下死氣沉沉的局面,適時我補充了一則資料當時詩人的寫作背景,通過對這三首詩的整體把握和感知,學生已經(jīng)對詩人所要表達的愛國情懷有所體會,最后我再次拓展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王昌齡的《從軍行》,再次進行誦讀,體會到都是寫愛國詩,雖然內(nèi)容不同,但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
(2)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李白的詩歌比較豪邁奔放、想象豐富,語言奇妙,會大膽運用擬人、夸張、比喻手法來抒發(fā)自已的情感。如《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慢慢讀來自然學生就能讀懂詩人李白就用了夸張的手法來進行描寫;再看李白的另一首詩《獨坐敬亭山》中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細細讀來就會知道這句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詩人孤獨的內(nèi)心。說李白的詩長于七絕,那杜甫就尤善長律,他的詩歌比較難懂,以沉雄悲壯,慷慨激昂的風格,把七律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高潮。杜甫在描寫寫景一類詩歌時語言比較清新,如《春夜細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把春天的雨的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而杜甫在描寫一些愛國詩時語言風格卻比較雄渾壯闊。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把同一類詩人的作品進行整合品讀,誦讀,就能體會詩人的情感。
中國詩詞有無限的魅力,只有我們老師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去挖掘、品讀、吟誦,讓學生從古詩詞中去體會最美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讓經(jīng)典詩詞變得暗淡、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