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平
摘要: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工作。而國家在小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在號召的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健全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將來的學習打下更好的基礎。而小學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從研創(chuàng)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本文研究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顯露出的一些不足之處并探索了一些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探索小學數學研創(chuàng)學習的方法,希望幫助更多教師打開教學思路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數學;研創(chuàng)學習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5-291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入研創(chuàng)學習的理念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個人學習思維和能力,成為具有優(yōu)秀探究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優(yōu)秀人才。只有在小學階段就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念才能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如何更好地在這一學科上融合研創(chuàng)學習的教學理念來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正是當前教師不斷研究發(fā)展的方向。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當前,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比較傳統(tǒng),沒有脫離出以往單方面講述的教學模式,這就形成了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被動聽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無疑會降低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這一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師長期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不重視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了數學教學的效率.另外,年齡和認知特點等因素使小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困難,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快速轉動自己的思維,無法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這就使數學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高效.以下是本文分析的一些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上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一)輕過程而重結果
小學數學是一門實用性的學科,它最終的目的是解決某一類問題。但教師絕不應該將解決問題當作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目的。學生在自己思考理解的過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技巧等才是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的方面。但當前很多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教學理念依舊是教會學生按照解題步驟按部就班得到題目的答案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成績至上的觀念已經不再符合新時代的教學背景,當前社會要求的是全面發(fā)展、思維開放的全新人才,以舊思想培養(yǎng)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這種忽略學生思考過程只判斷結果的教學方式,不僅僅會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緩慢,還會影響學生自我人格的形成。
(二)忽略學生想法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而小學正是打基礎的階段,要求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因此數學的題目往往并不會很難。很多教師用成年人的思維考慮小學數學應用題,當然會覺得易如反掌,在給學生講課時,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師為了讓學生得到問題的答案,往往注重解題步驟的教授,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解題步驟一步步套數字和用公式,最后得出問題答案。這個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學生是否理解每一個步驟背后的含義,也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新性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探索小學數學研創(chuàng)學習的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重視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2]。一直以來,構建并打造高效課堂是很多小學數學教師追求的目標。而要做到高效教學,教師就要積極去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好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去創(chuàng)新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在這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展開新章節(jié)的教學活動時更多地去注意從本章的教學知識點出發(fā)聯系以往與之相關的舊知識點來展開教學。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開始每次的課堂教學前先詢問學生一些和以往舊知識有關的問題,了解每個學生對于舊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另外小學數學的教材本身就有難度遞增的特點,且教材編寫之初編寫人員就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所以教材的章節(jié)設計是按照知識點學習的難易程度來進行排序的,教材的每個章節(jié)都是要依賴上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學習的,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時很容易就可以回溯到上一章節(jié)的教學知識點。
比如在教授乘法這一章節(jié)時,可以在講解乘法前先給學生設計幾道加法題,學生在回顧了之前加法知識點之后,教師可以講解乘法的基礎知識,然后進行乘法和加法知識點的對比,幫助學生思考乘法知識是加法知識經過怎樣的轉變而得到的。教師可以首先拿一些小的玩具或者粉筆,按照每排3個擺出來,一共擺4排,然后讓學生計算總的數量是多少,學生在沒有學過乘法之前就會使用加法來計算。計算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展示如何用乘法來計算這個問題,從而從加法的計算方式成功轉到乘法的計算方式上。這時學生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乘法公式相比加法公式的簡便性,教師就可以順勢給學生講解乘法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順利銜接起舊知識和新知識,增加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探究能力,完成思維的順利轉變。
(二)通過習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教師除了進行課堂的教學活動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就是習題的設計以及批改,在習題的設計中,教師也應該注重研創(chuàng)學習理念的融入,讓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從而強化小學數學的學習效果,而且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也能進一步鍛煉自己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蛙通過多次習題練習,學生也能夠充分地運用更多角度去思考多種題型的解題方式,這也是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重要鍛煉方式。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字的各種運算操作的習題時要考慮到幾種運算方式的難易度和先后性,乘法和除法運算比加法和減法運算要困難,所以習題的設計上可以先設計一些加減法的習題,然后再加入乘法和除法的運算習題。最后融合加減乘除設計一些融合性的習題,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一個良好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真正理解數學思維,感受數學的魅力。在這種研創(chuàng)學習的學習體系中,不僅教師能夠逐步鍛煉自身教學能力,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效率,學生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顧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江西教育,2021(27):58.
[2]魏鳳麗.導學、探究、合作——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分析[J].第二課堂(D),2021(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