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賀
(鄭州拜博口腔農業(yè)路醫(yī)院 口腔科,河南 鄭州 450002)
目前報道較多的為巨噬細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及機制,認為其可誘導表達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介素等炎性細胞因子,加強機體炎性反應[1]。過度的炎癥應答是牙周炎發(fā)病和發(fā)展的危險因素,疾病發(fā)展以牙周功能和結構進一步惡化為主要機制。隨著根管治療的發(fā)展,有研究[2]采用Vitapex根管內置藥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治療牙周炎合并牙髓病變,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目前關于該方案的實施及具體要點仍存在爭議,尚無臨床操作標準?;诖?,本研究探討Vitapex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治療牙周炎合并牙髓病變的效果,以期為牙周炎根管治療提供可能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炎合并牙髓病變患者,本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于我院首次確診牙周炎及牙髓病變疾病;②既往無牙手術史;③口腔常規(guī)檢查患牙牙周袋附著喪失>2 mm,深3~10 mm,牙松動Ⅰ~Ⅱ度;④對四環(huán)素類藥物耐受、不過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凝血功能異常;④入院時合并大出血、感染的急診手術患者。嚴格按照上述標準選擇102例患者,其中6例因中途失訪或臨床資料不完整被排除,最終納入研究為9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69.02±10.23)歲;前磨牙13例,前牙10例,磨牙25例。觀察組男24例,女24例;年齡66~79歲,平均年齡(68.98±10.06)歲;前磨牙12例,前牙9例,磨牙27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完善口腔常規(guī)檢查和X線片檢查,確定治療適應癥,進行牙周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予常規(guī)根管治療。對照組行碘甘油聯(lián)合常規(guī)根管治療:按碘仿∶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寶雞市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1∶4進行調和及充填。觀察組行Vitapex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治療:按Vitapex糊劑(上海吉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鹽酸米諾環(huán)素(廣州藝得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1∶3進行調和、充填,以患者有腫脹感、溢出為宜,均用丁香油氧化鋅糊劑暫封,1次/周,連續(xù)治療4周,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任何藥物。
1.3 觀察指標①牙周指標:X線片檢查牙齦指數(shù)(GI)、牙周袋探診深度(PD)、菌斑指數(shù)(PLI)、出血指數(shù)(BI)。②炎性因子:消毒濾紙插入齦溝或牙周袋內,停留30 s取出放入EP管,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3 cm),參照ELISA試劑盒(美國Abcam公司)說明書,采用標準配套試劑檢測治療前后的CRP、TNF-α水平,由檢驗醫(yī)師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③不良反應:記錄患者住院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脹、腹腔感染、腹腔積液等,統(tǒng)計近期(住院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評估遠期不良反應率。④總有效率:參考診療共識意見[3]確定療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牙周情況治療后,兩組的GI、PD、PLI、BI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GI、PD、PLI、BI水平低于 對 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牙周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的牙周情況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 組別 n GI PD(mm)PLI BI治療前 觀察組48 2.54±0.87 5.23±1.17 3.64±0.71 4.66±1.13對照組48 2.50±0.85 5.26±1.18 3.47±0.54 4.58±1.05 t 0.228 0.125 1.320 0.359 P 0.820 0.901 0.190 0.720治療后 觀察組48 1.02±0.44a 3.45±0.86a 1.13±0.54a 2.03±0.62a對照組48 1.64±0.57a 3.92±1.03a 1.85±0.75a 3.36±0.84a t 5.965 2.427 5.398 8.826 P 0.000 0.017 0.000 0.000
2.2 炎性因子治療后,兩組的CRP、TNF-α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CRP、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 n CRP(mg/L)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48 8.85±2.03 5.22±1.03 2.35±0.54a對照組48 8.89±2.10 5.18±0.99 3.16±0.77a t 0.095 0.194 5.967治療后4.02±1.22a 5.67±1.38a 6.206 P 0.000 0.925 0.847 0.000
2.3 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50%(42/48),高于對照組的68.75%(33/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37,P=0.026)。觀察組近期及遠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8.33%(4/48)、10.42%(5/48),均低于對照組的22.92%(11/48)、27.08%(13/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92、4.376,P=0.049、0.036)。
牙周炎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以牙槽骨吸收和骨組織微結構異常為主要病理變化的免疫炎癥性疾病,炎性反應和免疫應答機能決定其發(fā)生和發(fā)展。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牙周組織具有較強特殊性,且牙周炎合并牙髓病變的治療難度更大。既往多選擇拔牙治療或刮治治療,但均不能有效清除齦下殘余的菌斑微生物,復發(fā)率較高。有研究[4-5]指出治療牙周炎合并牙髓病變應以控制或消除炎癥、阻斷牙槽骨吸收和促進骨再生為主,根管充填已成為治療牙周炎的主要方式。根管治療中的糊劑可有效抑菌抗炎和粘附根管壁,提高根尖孔能力,穩(wěn)定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牙周指標改善更明顯,且炎性反應受到顯著抑制,與相關研究[4-5]結果相符。Vitapex由氫氧化鈣和碘仿組成,為強堿性,抗厭氧菌作用更強;同時氫氧化鈣對細胞產生的酸性炎性物質具有中和能力,進一步控制炎癥。鹽酸米諾環(huán)素為一類光譜抗菌藥物,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蛋白合成,發(fā)揮廣泛的抑菌作用。牙周局部用藥后,降低了牙周袋相關膠原酶活性,促使牙周鈣化組織輕微脫礦,開放牙本質小管,從而起到殺滅牙髓處細菌的目的。鹽酸米諾環(huán)素使用后牙周圍成纖維細胞增多,牙周組織愈合加快。Vitapex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作用時間較長,藥物在局部組織中保持高濃度,降低了后續(xù)用藥劑量,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Vitapex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治療牙周炎合并牙髓病變的療效較好,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牙周功能和炎性指標,降低近期和遠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