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魏魏,趙陽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骨二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股骨轉子間骨折屬于高齡群體常見的骨折疾病類型,病機多為骨質疏松及外界暴力作用,其中不穩(wěn)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最典型的表現(xiàn)主要是骨折局部疼痛、腫脹及肢體活動限制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其生命健康,需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1]。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治療不穩(wěn)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首選方式,可有效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恢復正常行動能力[2],較常用的材料包括骨水泥、生物型假體。本研究探討生物型加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高齡不穩(wěn)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有明確外傷史,并經X線與CT影像技術進一步確診[3];②損傷發(fā)生到手術治療的間隔時間在1周內,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且腫瘤向骨發(fā)生轉移;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及免疫系統(tǒng)疾?。虎奂韧嬖谙轮窠浖∪饧膊〖盁o法耐受手術。根據患者使用材料不同分為骨水泥組與生物組各30例。骨水泥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70~86歲,平均(77.12±1.28)歲。生物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71~86歲,平均(77.05±1.2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骨水泥組行骨水泥假體置換術:經X線與CT檢查確診骨折情況,予以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側臥位,以后外側入路方式將皮膚、皮下組織打開,使股骨粗隆充分暴露,清除其中的碎骨及多余組織,將骨水泥注入到股骨髓腔內;選擇骨水泥型人工股骨頭假體(德國Linh公司,SPⅡ型),依據股骨損傷狀況、股骨粗細程度取對應型號假體,復位骨折安裝假體,假體同股骨髁平臺呈15°前傾,安裝假體后測量股骨長度,評估關節(jié)局部穩(wěn)定性情況,確定假體安裝滿意,縫合關節(jié)囊及安置引流管后給予縫合、包扎處理。生物組行生物型加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使用美國Zimmer公司生產的Wagner假體,假體安置前后的操作及術后處理方式均同骨水泥組。術后在患者雙膝間置入一枕頭,以免患肢內收內旋;術后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試驗情況應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預防感染,抗生素用藥2~3 d,此外應用低分子肝素鈉以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次日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主動功能鍛煉,術后1周則可利用助行器輔助下床行走,囑咐患者避免坐矮凳及蹺二郎腿等,防止肢體功能受限。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引流量。②于術前與術后24 h使用血栓彈力圖儀(TEG)檢測相關參數(shù),包括R值、K值、α角與MA值。③對比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兩組的圍術期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術后引流量(mL)生物組 30 74.75±7.42 266.28±34.12 1.91±0.71 323.28±54.19骨水泥組30 75.12±7.56 272.25±34.45 1.86±0.69 325.56±54.45 t 0.191 0.674 0.277 0.163 P 0.849 0.503 0.783 0.871
2.2 TEG參數(shù)術后24 h,生物組的R值與K值低于骨水泥組,α角與MA值高于骨水泥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TEG參數(shù)比較(±s)
表2 兩組的TEG參數(shù)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R值(min)K值(min)α角(°)MA值(mm)術前 生物組30 0.72±0.12 1.22±0.25 76.18±3.11 65.09±2.68骨水泥組30 0.75±0.12 1.21±0.25 76.25±3.12 65.12±2.71 t 0.968 0.155 0.087 0.043 P 0.337 0.877 0.931 0.966術后24h生物組30 0.81±0.16*1.57±0.38*73.02±3.21*61.25±2.47*骨水泥組30 0.94±0.18*1.84±0.36*68.56±2.41*56.62±2.12*t 2.957 2.825 6.086 7.791 P 0.005 0.007 0.000 0.000
2.3 術后并發(fā)癥骨水泥組發(fā)生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及1例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6.67%;生物組發(fā)生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3.33%。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51,P=0.554)。
對于確定無手術禁忌的不穩(wěn)定性轉子間骨折患者,首選假體置換方式,應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研究[4-5]表明,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能有效恢復骨折區(qū)域解剖結構,提高關節(jié)穩(wěn)定性及縮短下床活動時間,避免術后長期臥床引起并發(fā)癥。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常見假體分為骨水泥假體與生物型假體兩類。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圍術期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不同假體的應用效果均較滿意。分析原因為:骨水泥假體術中能通過注入操作以同骨質疏松不規(guī)則表面構建咬合交鎖微固定結構,強化假體對應力遠端傳遞能力,提高骨轉子牢固性[6]。生物型假體組織相容性較高,假體下段具備較大接觸面,能吻合骨髓腔,提高置換初期的穩(wěn)定性,符合機體修復特征。兩種假體置換的操作基本一致,固定效果均較強。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的TEG參數(shù)比較無顯著差異;術后24 h,生物組的R值與K值低于骨水泥組,α角與MA值高于骨水泥組,表明骨水泥假體置換術可引起不穩(wěn)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影響患者術后肢體活動功能,原因可能與使用的骨水泥材料特性相關。骨水泥材料主要由粉劑、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組成。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有一定毒性,術后易引起靜脈擴張及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最終影響患者凝血功能[7]。本研究中兩組均有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與假體置換后長時間臥床有關,而骨水泥組還發(fā)生1例切口感染,可能與骨水泥注入引起血液高凝情況有關。
綜上所述,生物型加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骨水泥假體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相當,但前者可降低術后高凝血風險,促進患肢早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