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健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所包含的藝術,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上都是從大自然以及日常的生活之中來的,在藝術家們一定的抽象和演繹之下,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帶給我們美好的享受和體驗。紫砂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瑰寶,其中的一些造型靈感也都是從大自然之中獲取的,尤其是紫砂花器這一類型,將自然的生機以及勃勃的活力,可謂是展現(xiàn)得生動形象、惟妙惟肖,使得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紫砂藝術自身所富有的無窮魅力,更能夠體會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紫砂花器的歷史之中,最早出現(xiàn)的便是“供春壺”,是以金沙寺千年銀杏樹樹癭的形態(tài)為原型進行制作的,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自然的肌理以及上面的特征細節(jié),更是將其中歲月的滄桑之感以及時間的痕跡都充分地展現(xiàn)了出來,無不令人為之嘆為觀止。
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站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在紫砂花器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就像在紫砂花器之中我們最為常見的梅、蘭、竹、菊等這些元素,以不同的題材形式與紫砂藝術結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藝術魅力。除此之外,在紫砂壺上,花卉裝飾也十分的常見,于是便產生了許多充滿自然韻味以及藝術魅力的紫砂作品,深受廣大壺友的喜愛與追捧。
這款紫砂“竹韻壺”(見圖1)創(chuàng)作的題材便是圍繞著“竹”展開的,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融入了紫砂藝人自身的一些想法和創(chuàng)意,將竹子的形態(tài)以及韻味充分地演繹了出來,可謂是恰到好處、完美無瑕,使其彰顯出此壺所獨一無二的造型特色與風格,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
此壺整個壺身是從圓形演化、制作過來的,整體的形制圓潤而又飽滿,分布得較為均勻,至下端便采用了一捺底的形式,直接形成了壺底,穩(wěn)穩(wěn)地立于平面之上,突顯了整個壺穩(wěn)重、端莊的氣質,至上端壺身便自然地過渡到了壺肩,流暢而又順滑,然后便是壺口,壺蓋是壓蓋的形式,與壺口之間契合得十分緊密,就像是嚴絲合縫一般,確保了良好的氣密性,蓋面則微微隆起一定的弧度,與壺身巧妙地銜接在一起,壺鈕的形狀則是以竹節(jié)的形狀進行制作的,形象而又生動,彎轉流暢有度,十分自然,彎流的壺嘴從壺身的一側延伸出來,與之相銜接之處更是十分的自然,壺嘴的形狀同樣也是以竹節(jié)為原型進行制作的,壺把亦是如此,不管是上面的細節(jié)還是整體的形制都制作得活靈活現(xiàn)、自然而又逼真,將竹節(jié)的氣韻淋漓盡致地彰顯了出來。
此壺在造型制作之中,將竹的元素充分地融入到了紫砂壺之中,與之進行了充分的結合,并以此形式呈現(xiàn)了出來,將竹的特點完美地演繹了出來,除了造型特征這部分之外,紫砂藝人在壺身上還進行了陶刻裝飾,陶刻的內容便是以竹葉為主的,將幾枝竹葉隨風飄揚的狀態(tài)刻畫在壺身上,雖然看上去好似是十分潦草的幾筆,但卻將竹的形態(tài)以及其中的精髓充分地展現(xiàn)了出來,生動而又形象,自然逼真,足以可見紫砂藝人技藝之高超與精湛,與此同時,竹這一元素也為此壺賦予了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帶給人們深刻的感悟和體會。
竹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所占據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有著許多優(yōu)良的品質,比如高雅、純潔、有節(jié)等等,從古至今,稱贊、歌詠竹子的人可謂是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在人們的心中,竹子的地位是十分舉足輕重的存在。竹子能夠做成許多便利的工具,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時它還能夠美化我們的日常生活,促使我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高,有著很大的欣賞價值,除了實用價值以及欣賞價值之外,竹子對于人們來說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人們對美好品質的一種追求。而這款紫砂“竹韻壺”將竹元素融合于其中,展現(xiàn)出竹的韻味與氣質,為的就是向人們傳達竹的一些優(yōu)良品質,同時也滿足了當今時代人們對于返璞歸真生活方式的一種追求,希望人們在如今這時代背景之下,不忘初心,像竹子一樣不斷地向上發(fā)展,帶給人們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進而達到心靈上的強烈共鳴。
作為一把優(yōu)秀的紫砂作品,除了美觀的造型特征之外,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十分重要的,人們能夠通過外在的造型特征感受到內在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這樣才能夠與人們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每一把紫砂壺都有著各自獨一無二的靈魂與精髓,對于當代的紫砂藝人來說,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之中必將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不斷地推陳出新,注入自身的情感內涵,從而創(chuàng)作出別具特色的作品,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