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樂為,李杰生,劉懷忠,蒲允凱,蘇榆生
佛山市三水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廣東 佛山 528100
骨質疏松癥特點為骨量減少、骨脆性提高且強度降低,導致骨折發(fā)生率大大增加[1]。近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化,骨質疏松癥在我國的發(fā)生率大大增加,該病癥不僅會增加患者骨折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致殘甚至是致死。嘌呤是人體中存在的一種物質,隨著其代謝過程,最終會產生尿酸,尿酸是人途重要的一種抗氧化劑,血尿酸可引起人體一半的細胞外抗氧化活性[2]。血尿酸水平過高會引起高尿酸血癥,進而引起多種代謝疾病。臨床上提出,血尿酸極有可能與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機制有關,但是目前關于該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且仍存在爭議,為此,本研究選取80例體檢者,探究定量CT(QCT)對不同性別、年齡人群血尿酸(SUA)與腰椎骨密度(BMD)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體檢者80例為觀察對象,均于2019年1月—2020年4月期間在佛山市三水區(qū)人民醫(yī)院接受腰椎QCT,其中男性占比57.5%(46/80),年齡區(qū)間為40~82歲,(62.39±2.81)歲為均值,女性占比42.5%(34/80),年齡區(qū)間為40~82歲,平均年齡為(62.82±2.93)歲,此研究已提前告知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屬,并且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疾病、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的患者;(2)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糖皮質激素等會影響血尿酸水平及骨代謝藥物的患者;(3)不同意此研究者。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統(tǒng)計其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詢問其既往史,空腹條件下抽取靜脈血,使用Hitachi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行血尿酸檢測。以GE寶石能譜(Discovery CT750 HD)對體檢者行腹部低劑量CT與QCT椎體BMD一站式掃描[3],以T12(第12胸椎)至骶骨第1節(jié)段為檢查范圍,掃描所得圖像以QCT BMD測量工作站進行處理。
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即為高尿酸血癥,女性≥360μmol/L即為高尿酸血癥。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使用國際臨床骨密度學會中的QCT掃描標準,骨量正常:BMD>120 mg/cm3,骨量減少:80~120 mg/cm3,骨質疏松:BMD<80mg/cm3。
使用SPSS 19.0處理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合直接概率法校正檢驗卡方值(χ2),比較兩組的計數(shù)資料(%);再通過檢測t值來對比分析兩組的計量資料(±s)差異,腰椎BMD以及各類影響因素與BMD的關系以Pearson進行分析。最終評定指標為P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女性群體的BMI、血尿酸水平均顯著低于男性群體(P<0.01);性別不同的對象之間,年齡及腰椎BM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一般情況比較(±s)
項目年齡(歲)腰椎BMD(mg/cm3)血尿酸(μmol/L)BMI(kg/m2)男性(n=46)62.39±2.81 125.71±32.95 395.39±85.47 25.65±2.83女性(n=34)62.82±2.93 126.05±43.76 307.41±70.64 23.29±2.95 t P 1.396 9 0.182 9 22.672 8 9.424 1 0.162 0.854<0.010<0.010
男性群體中,高尿酸組略高于正常血尿酸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群體中,高尿酸組較正常血尿酸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群體的血尿酸水平不同組別間的腰椎BMD情況(±s)
表2 不同性別群體的血尿酸水平不同組別間的腰椎BMD情況(±s)
腰椎BMD男性女性正常尿酸組125.14±33.25 131.75±43.27高尿酸組126.72±33.43 104.91±38.97 t P 0.696 8 6.831 0 0.485 6<0.010 0
男性群體中,骨質疏松及骨量減少組的年齡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組,且腰椎BMD、BMI低于正常骨量組(P<0.01);血尿酸水平隨著骨量的減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組、骨量減少組、骨質疏松組的順序逐漸升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顯(P>0.05);女性群體中,骨質疏松及骨量減少組的年齡水平、BMI均高于正常骨量組,且腰椎BMD低于正常骨量組(P<0.01);血尿酸水平隨骨量減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組、骨量減少組、骨質疏松組的順序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表4。
表3 男性骨密度不同組別間的各指標情況(±s)
表3 男性骨密度不同組別間的各指標情況(±s)
項目年齡(歲)BMI(kg/m2)腰椎BMD(mg/cm3)血尿酸(μmol/L)正常骨量(n=26)51.92±8.50 24.93±2.65 148.76±20.78 398.49±86.27骨量減少(n=16)58.68±9.23 24.45±2.88 102.44±10.93 393.22±85.23骨質疏松(n=4)67.22±10.54 23.85±3.48 66.86±12.39 375.52±79.18 F P 129.589 0 6.358 1 1 207.563 0 2.478 9<0.010 0<0.010 0<0.010 0 0.083 9
表4 女性骨密度不同組別間的各指標情況(±s)
表4 女性骨密度不同組別間的各指標情況(±s)
項目年齡(歲)BMI(kg/m2)腰椎BMD(mg/cm3)血尿酸(μmol/L)正常骨量(n=19)48.93±5.98 22.96±2.78 157.28±26.85 292.51±60.85骨量減少(n=9)58.67±7.07 23.58±2.93 99.78±11.63 322.71±76.11骨質疏松(n=6)68.58±8.86 23.40±3.35 63.15±13.39 333.54±79.66 F P 426.023 1 6.943 0 1 049.358 0 22.874 3<0.01<0.01<0.01<0.01
男性群體中,腰椎BMD與血尿酸水平相關性不明顯(P>0.05),與年齡為負相關關系(P<0.05);女性群體中,腰椎BMD與血尿酸水平、年齡均為負相關關系(P<0.05 ),見表5。
表5 性別不同群體腰椎BMD與各個指標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骨密度測量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DXA(X線吸收檢測儀),一種是QCT(定量CT),既往多以DXA進行測量,該方法操作簡單、低輻射,但由于其測量準確性會受腹主動脈鈣化、腰椎退變情況等影響,因此推廣受限。而上述因素不僅不會影響QCT的測量準確性,還可對皮質骨、松質骨進行區(qū)分,因此敏感度、準確性均較高[4]。
本文中,性別不同群體的年齡與腰椎BMD有關,且年齡與腰椎BMD為負相關。人體骨組織會隨年齡增加而衰老,骨形成活性降低,破骨細胞卻有較高的活性,而骨重建功能減退,因此骨代謝水平較低,進而引起骨質疏松[5-7]。本文中,男性群體中,在BMI水平方面,骨質疏松及骨量減少組低于正常骨量群體,因此提示,BMI水平較高時,可起到一定的骨骼保護作用。BMI水平較高群體的骨密度較高的原因有可能如下:體重過高時,人體骨骼所承受的機械負荷更高,則破骨與成骨細胞表面的機械應力感受器受機械負荷性細胞刺激因子刺激的作用力越強,進而可減少骨組織丟失,促進骨組織的生產,使得骨礦化[8-11]。本文中,女性群體的BMI水平比較中,骨質疏松及骨量減少組高于正常骨量群體,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不一致,這可能與此次選取的體檢者均為40歲以上女性有關,40歲以上女性的雌激素下降,進而會影響骨代謝[12]。
人體內血尿酸水平過高,不僅會導致痛風,還會導致多種疾病,本文中,女性群體的腰椎BMD與血尿酸水平為負相關關系,但男性群體中二者并未發(fā)現(xiàn)相關性,這說明高尿酸可導致骨質疏松。
在此次研究中,女性腰椎BMD與血尿酸水平為負相關關系,且血尿酸水平隨骨量減少而上升,其血尿酸水平按正常骨量組、骨量減少組、骨質疏松組的順序逐漸升高。這說明女性血尿酸水平與腰椎BMD水平有關,女性血尿酸水平過高,會導致腰椎BMD降低,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一致。高尿酸導致骨質疏松癥的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1)高尿酸鹽會在腎臟以結晶形式沉積,降低1a—羥化酶活性以及腸道對鈣的吸收能力,進而對骨代謝產生影響;(2)血尿酸的高水平會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影響骨骼血供;(3)尿酸鹽會在關節(jié)周圍以結晶形式沉積,導致周圍炎癥,限制關節(jié)活動。
綜上所述,女性群體血尿酸水平與腰椎BMD為負相關關系,血尿酸升高會導致腰椎BMD降低,為了實現(xiàn)對女性骨質疏松患者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應加強宣傳教育,叮囑其定期參與體檢,進行骨密度測量的同時進行血尿酸水平的檢測,及時、盡早地發(fā)現(xiàn)其骨質疏松癥,并盡早地采取相關干預措施,防止骨質疏松癥的出現(xiàn)。在男性群體中,尚未發(fā)現(xiàn)血尿酸水平與其腰椎BMD的關系,這可能與此次研究所納入的樣本數(shù)量較少有關,對于男性群體血尿酸水平與腰椎BMD的關系仍需納入大量樣本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