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子杰
臺灣的街道名及地名保留了濃濃的中華悠久歷史文化在其中,往往一條不起眼的小街,卻可能蘊藏著精彩動人的歷史故事。
因工作關系,筆者常接待一些大陸朋友來臺灣參訪,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臺北地名或街名與大陸省市名稱有關聯(lián)時,都異常好奇及興奮。尤其湖南人看到總統(tǒng)府 后面就是長沙街,感到格外親切。我請他們吃飯的地方又是長沙街二十號,好像是說長沙是十全十美(兩個十相加等于二十),那天晚宴當然是賓主盡歡。這就是文化的連結(jié)及認同感。
龍應臺(湖南衡陽人)在她的著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說,在臺北好像是住在一張地圖上,基本上臺北市就是中國地圖的縮影。
臺北這張地圖眾所皆知是上海工程師鄭定邦設計的。二戰(zhàn)后,1945年10月,國民政府開始接收臺灣,面對一個日本殖民色彩濃厚的臺灣,積極消除日本留下的殖民痕跡及記憶是當時國民政府重要的課題,變更臺灣所有有日本殖民意識含義的名稱刻不容緩。1947年,國民政府派鄭定邦來臺負責更改臺北街道名稱,由于鄭定邦來自上海,上海的街道在1862年時就全都以中國的省稱來命名,所以鄭定邦理所當然地認為臺北也應像上海一樣。傳聞他將一張中國地圖蓋在臺北市地圖上,中軸線對準中山南北路為經(jīng),中正東西路(今日忠孝東西路)為緯,如此可將臺北分割成四區(qū),再將整個中國秋海棠地圖依照相同的方位置入這四區(qū)中,將中國大陸地圖上的城市、河川等重要名稱,轉(zhuǎn)化為臺北四區(qū)內(nèi)街道的名稱,此舉讓臺北街道像上海一樣開始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資料來源:黃雯娟《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地理學報》73期,2014。)
今日,大陸同胞到臺北,在臺北逛街、觀光時,發(fā)現(xiàn)自己老家的名字出現(xiàn)在臺北總是會特別興奮,就是那種親切感及認同感,會讓他的臺灣之行留下美好回憶。就像筆者的臺灣友人蘇小小到武漢出差時看到臺北路也是興奮異常。
在臺灣看不到 水立方 鳥巢 中央電視塔 等新潮、時尚的建筑物,當你踏上世界高樓101頂樓時,也不覺得臺北比北京、上海等大陸城市美,眼簾下的臺北盡是一些老舊的樓房、丑陋的鐵皮屋頂,臺北市景似乎慘不忍睹,這或許是一些人對臺北的印象。當你再看到那些站在馬路旁井然有序在等公車的臺灣人,深入去了解巷弄里一些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小店、小酒館時,你可能會改變對臺北的既有印象。松山煙廠、華山文創(chuàng)園區(qū)、九份老街、深坑老街等代表不同時代的文化,一舊一新,交錯并存。這就是臺北。它可以接納不同的聲音、元素,彼此不會受到干擾。
/ 臺北市常德街一號,臺大醫(yī)院舊館。
1949年,因中國內(nèi)戰(zhàn)發(fā)生一場大遷徙,大陸各省許多人離開老家隨著國民黨當局遷移到陌生的臺灣。他們手上拎著行囊,身體里流著炎黃子孫的血液,心中盡是對家鄉(xiāng)的不舍。他們的到來豐富了臺灣寶島,一時間,臺灣好不熱鬧!在眷村里、在學校、在街上,都可聽到大陸各省的家鄉(xiāng)話。走在街上,你可以品嘗到中國各省的美食。臺灣人真幸福!如今,許多長輩都已歸西了,活著的老鄉(xiāng),他們在海峽對岸的家如今還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上,他們有時也會回老家看看,真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令人鼻酸。這些老鄉(xiāng)到臺灣后,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全融入臺灣生活里,所以在臺灣,你不僅會看到街道有濃濃的中國味,生活中也會體會到濃濃的中國味。舉例來說,臺灣引以為傲的小吃,很大一部分源自大陸,都是這些老鄉(xiāng)帶來的。
臺北城自1884年建城以來已有132年,經(jīng)過多元文化的洗禮和影響,如今城墻不見了,城門僅剩北門保留著原始風貌,它是臺北人的精神堡壘,它是 臺北凱旋門”。絕大部分兩岸同胞可能都不知道這臺北城竟是湖南岳陽老鄉(xiāng)劉璈設計建造的;北門門頭上的 承恩 二字更代表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觀念,向千里之外的皇上表示感恩之意,也就是臺北人 承 受浩蕩皇 恩”。所以,游客在臺灣,不只可以看到熟悉的中國歷史,還可以品味到中西、新舊多元文化的歷史故事,體會到臺灣先民篳路藍縷的歷程及臺灣城市的絕色風華。
在臺北市,熟悉中國地理的游客不用擔心迷路,誠如龍應臺女士所述,在臺北就像生活在一張大中國地圖上,按照地圖找方位你就會找到你的目標。南京路在臺北市中間偏北,是條大街,但北平路在臺北中間稍偏北些,卻是一條小街,重慶路從南到北,南京路由東到西,都是大街。往臺北中間方向一定能夠找得到湖南(長沙、衡陽、常德、沅陵、永綏)、四川(重慶、成都、酉陽)、湖北(武昌、漢口、襄陽)的城市名稱;往南就會看到廣東(廣州、潮州、南海)、廣西(桂林、南寧、梧州)的城市名稱;往東南向就會發(fā)現(xiàn)福建(廈門、福州、泉州)、浙江(寧波、紹興、溫州)、江西等省的城市名稱;中間往北一些就碰到江蘇地名(徐州、鎮(zhèn)江、連云港);再往北走會看到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陜西等省的城市名稱;往西走有青海、西康、西藏;西北有寧夏、甘肅、綏遠、新疆、甘肅;西南有云南、貴州;最靠北是吉林、黑龍江、遼寧等省城市名稱。對大陸同胞而言,這是個多么熟悉親切的符號與記憶,有趣的是不知何故,常德街就只有一號üü臺大醫(yī)院。
如你到了臺灣南部的高雄,你會發(fā)現(xiàn)你好像生活在中國東北。在高雄市生活有一種濃濃的中國東北味、政治味及歷史名人的氣息,因為高雄市街道名稱許多都是中國東北城市名及古圣賢名。高雄市主要道路的命名有三大特色:一、以中國北方城市命名,如北平街、唐山街、歸綏街、綏遠街、察哈爾街、遼北街、漢中街、熱河街、嫩江街、沈陽街等;二、以民國政治人物命名,有中山路、中正路、介壽路、林森路、漢民路、自忠街、晉元街等;三、以中國歷史名人命名,如曾子路、孟子路、鄭和路、大禹路、天祥路、少康街、管仲路、班超路、田單街等,游在高雄市就好像是在閱讀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ㄙY料來源:高雄市觀光局。)
事實上,臺灣各地的地名、街道名除內(nèi)含豐富的中華文化、歷史痕跡及中國地理、歷史名稱外,也融合各種族群的文化,許多城市地名里有臺灣少數(shù)民族語、閩南話、客家話等發(fā)音的地名,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后都有一些故事。
例如彰化市的 陳稜 街是紀念隋朝隋煬帝派遣虎賁將軍陳稜來臺招番的歷史;新北市汐止區(qū) 明燈 路、“明燈 橋等則是紀念清末湘軍名將劉明燈(湖南張家界人)來臺保衛(wèi)臺灣圍剿戴潮春的歷史;新北市 泰山 區(qū)就得名于中國五岳之一的山東泰山。
臺灣早期移民以閩、粵兩省漢人為主,臺灣有些地名就以他們大陸家鄉(xiāng)的地名來命名,如臺南 安平 區(qū)、臺南麻豆 晉江 里、臺北市信義區(qū) 惠安里、臺灣云林縣虎尾鎮(zhèn) 安溪里等地名是源自福建省泉州的地名;臺灣嘉義縣水上鄉(xiāng) 南靖車站,臺南市佳里區(qū) 興化 里,臺南縣白河鎮(zhèn) 詔安 里、“詔安 厝,新北市三重區(qū) 長泰里等地名原本是福建漳州的地名;彰化縣田尾鄉(xiāng) 海豐 村,云林縣麥寮鄉(xiāng) 海豐 村,新竹縣竹東鎮(zhèn) 陸豐 里,桃園市新屋區(qū) 永安 村、“永安 漁港,高雄市 永安 區(qū),屏東縣內(nèi)埔鄉(xiāng) 龍泉 村等都是廣東省惠州的地名;云林縣虎尾鎮(zhèn) 惠來村、嘉義縣 大埔 鄉(xiāng)、苗栗縣竹南鎮(zhèn) 大埔 里、彰化和云林的 饒平 村等都是廣東潮州的地名。
還有許多臺灣地名、街名是以中國族群語發(fā)音的方式命名。如以閩南語發(fā)音的地名臺北 大稻埕”,在閩南語中 埕 指 空地”,“稻埕 即 曬谷場”;新北市 板橋 舊名 枋橋”,是閩南語發(fā)音,意思為 木板所做的橋”;新北市 中和 舊名 漳和 的閩南語音與 中和 近似。
臺灣有些地名是以客家語發(fā)音的,臺灣中部、北部地區(qū)地名中有 屋 或 壢 的,大多是客家語發(fā)音的地名,如 新屋 頭屋 中壢 內(nèi)壢 等,由這些地名也可理解臺灣早期廣東客家多群聚于這些地區(qū)。(資料來源:管仁健《從臺灣的地名看 統(tǒng)消獨長”》,2005年12月。)
臺灣更多是以少數(shù)民族語發(fā)音的地名,如北部雞籠,就是當?shù)貏P達格蘭人的名稱,到光緒年間才將它改為基隆。臺北市的 北投 是凱達格蘭人的北投社”;“艋舺 是凱達格蘭人的 Mang-Ka”(獨木舟),翻成漢文就是 艋舺”。新北市 烏來 是泰雅語,意思是溫泉。巴布薩人的 半線社”,被改名為今日的彰化,取 彰顯皇化 之意。安雅人的 諸羅山社”,乾隆皇帝褒揚其 義行可嘉”,就變成今日嘉義。嘉義民雄古名為打貓”,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語的TaNeaw”。高雄舊稱 打狗”,源自臺灣少數(shù)民族語的Takao”,漢文譯為 打狗”?!傲_東 是噶瑪蘭人的 猴子”,漢人發(fā)音成老懂”,后來改為今日的羅東。其他與臺灣少數(shù)民族語相關的臺灣地名還有暖暖、關渡、八里、斗六、大埔等等,由這些古地名就可一窺早期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群聚分布情形。
國姓爺 鄭成功來臺時,所帶部隊屯駐的地方就形成一個新的聚落,臺灣人則以鄭成功軍隊相關聚落命名,如新營、下營、中營、后營、林鳳營、左鎮(zhèn)、前鎮(zhèn)、左營、后勁等,代表鄭成功時期臺灣的文化,這些明鄭的軍營名稱至今都還在使用。
總之,住在臺灣不但像是住在一張中國地圖上,更是活在一本中華文化書里。有些人一直想盡各種辦法要斬斷臺灣與中華文化的淵源,試想當你從臺灣頭走到臺灣尾,所有的街道都變成123、所有的紀念館都叫自由館、所有的公園都叫民主公園時,臺灣文化還剩下什么價值?想想吧,臺灣人民可以接受沒有媽祖、關公(關圣帝君)、道教文化,沒有祖先的臺灣嗎?面對自己不認同的文化、歷史及想法而進行非理性的破壞,臺灣人民是不會接受的。臺灣的城市與生活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及歷史,是一種基因的遺傳、一種文化的延續(xù)、一種非物質(zhì)文明的資產(chǎn),臺灣島并非是從外星球掉落的隕石。
附錄:以大陸地名命名的臺北市街道
一、浙江(20個):杭州、嘉興、崇德、紹興、舟山、長興、吳興、溫州、里安、泰順、云和、龍泉、麗水、金華、永康、青田、富陽、寧波、一江(今江山島)、信安(今衢州)。(蔣公故鄉(xiāng)當然排第一)
二、黑龍江(20個):北安、龍江、明水、雙城、五常、延壽、通河、寧安、虎林、寶清、饒河、富錦、撫遠、合江(舊省名劃入黑龍江)、林口、通北、慶城、遼北、濱江、東興(現(xiàn)為木蘭縣)。(原僅5個,合并東北九省后增加15個)
三、吉林(15個):長春、四平、吉林、通化、德惠、農(nóng)安、九臺、伊通、東豐、永吉、舒蘭、臨江、延吉、敦化、松江(舊省名劃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原僅9個,合并東北九省后增加6個)
四、福建(14個):廈門、金門、晉江、泉州、汀州、浦城、福州、同安、惠安、詔安、永春、長泰、三元、漳州。(臺灣最多人的原鄉(xiāng),原為第二多也算是合理)
五、四川(13個):重慶(現(xiàn)為直轄市)、成都、秀山、內(nèi)江、峨眉、隆昌、酉陽、康定、西昌、寶興、德昌、雅江、武成。(原僅7個,合并后增加6個)
六、甘肅(12個):蘭州、敦煌、玉門、酒泉、甘州、民樂、永昌、甘谷、華亭、天水、安西(現(xiàn)為瓜州縣)、涼州(現(xiàn)為武威市涼州區(qū))。
七、江蘇(8個):南京、上海(現(xiàn)為直轄市)、銅山、金山、連云、徐州、鎮(zhèn)江、丹陽。
八、湖南(7個):長沙、衡陽、常德、寶慶、桃源、沅陵、永綏。
九、廣東(7個):廣州、南海、潮州、大埔、興寧、汕頭、三水(現(xiàn)為佛山市三水區(qū))。
十、遼寧(8個):遼寧、沈陽、錦州、撫順、興城、北寧、錦西(現(xiàn)為葫蘆島市)、安東(現(xiàn)遼寧省丹東市)。
十一、河南(6個):鄭州、開封、洛陽、許昌、信陽、南陽。
十二、新疆(6個):迪化(現(xiàn)為烏魯木齊)、塔城、哈密、伊寧、昌吉、景化(現(xiàn)為呼圖壁縣)。
十三、山東(5個):泰安、臨沂、濟南、青島、齊東。
十四、廣西(5個):桂林、柳州、梧州、南寧、永福。
十五、陜西(5個):長安(現(xiàn)為西安市長安區(qū))、保安(現(xiàn)為志丹縣)、華陰、漢中、渭水。
十六、內(nèi)蒙古(4個):興安(現(xiàn)為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歸綏(現(xiàn)為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原、赤峰。
十七、河北(4個):北平(今北京)、天津(現(xiàn)為直轄市)、萬全、承德。
十八、貴州(3個):貴陽、長順、興義。
十九、江西(3個):南昌、湖口、牯嶺。
二十、湖北(3個):漢口、武昌、襄陽。
二十一、云南(3個):昆明、大理、富民。
二十二、青海(3個):西寧、貴德、民和。
二十三、山西(2個):太原、平陽(今 臨汾等地)。
二十四、寧夏:寧夏。
二十五、安徽:懷寧。
二十六、西藏:西藏。
二十七、海南:文昌。
二十八、庫倫(現(xiàn)為蒙古烏蘭巴托)。
以古今名人姓名命名的臺北市街道
臥龍街:紀念三國時期諸葛亮(諸 葛亮號臥龍先生)。
天祥路: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延平路: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
永福路:紀念劉永福(亦有認為源自廣西永福)。
中山路:紀念孫中山。
逸仙路:紀念孫中山(孫中山號逸仙)。
百齡路:1966年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命名。
克強路:紀念黃興(黃興字克強)。
林森路:紀念林森。
中正路:紀念蔣中正。
渭水路:紀念蔣渭水。
以歷史事件命名的臺北市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