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麗明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
近年來,風險導向審計已經成為內部審計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和分析,其中理論研究居多,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較少。另外,國內權威機構目前尚未出臺系統的實施辦法和細則。這給對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進行更加系統而具體的實踐研究帶來了很大的空間,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A公司系某國有甲集團全資子公司,主要承攬建筑智能化、電子會議和專業(yè)音響系統工程,現有員工300多人,近兩年平均資產總額為3億元,平均凈利潤2000萬元。A公司內部審計任務主要由甲集團內部審計部門承擔,因此A公司的內部審計獨立性相對較高。
甲集團內審人員通過向甲集團經理層、相關部門及A公司相關人員發(fā)放評估表等方式,結合以往內外部審計和檢查結果及整改情況,得出如下風險評估結果:
關于風險等級劃分,將5%以內設定為“低”風險,5%(含)至10%為“較低”,10%(含)至15%為“中”,15%(含)至20%為“較高”,不低于20%(含)為“高”。本文主要對表1中等級為“中”及以上的風險因素進行研究分析。
表1 A公司風險評估結果
續(xù)表1
根據上述風險評估過程及結果,內審人員開展的部分審計測試過程如下:
如表2所示,甲集團內部審計人員針對上述5個風險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審計測試,為進一步審計程序指明方向和重點。
表2 A公司審計測試結果
根據上述審計測試結果,將內控缺陷或可能存在問題的地方作為重點審計領域,執(zhí)行進一步審計程序(以下數據金額單位:萬元)。
內審人員通過抽查、復核A公司年度項目確認的收支,根據已發(fā)生成本占預計總成本的比例來確定各項目的實際完工進度,復核數據與A公司當年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體情況如下:
從表3可以看出,2018年度A公司未根據各項目實際完工進度確認項目收支,項目收支不配比。2018年度多確認收入1444萬元,少結轉成本24萬元,合計影響為虛增利潤1468萬元。
表3 A公司2018年度項目收支復核
A公司股東會及董事會均明確要求公司不得從事利潤率低、風險大的掛靠(資質外包)、合作業(yè)務。根據上述審計測試過程對第二個風險因素識別出的內控缺陷或可能存在的問題,內審人員從測算各項目預算利潤率入手,通過審查合同、出入庫單據、項目現場材料、項目人員差旅費報銷等情況,篩選出異常業(yè)務或項目。抽查項目預算情況如下:
從表4可初步判斷項目1、3、5的業(yè)務性質可疑,以此為基礎,繼續(xù)審查項目相關材料,進一步驗證其業(yè)務性質。最終審計發(fā)現13個掛靠或合作項目,合同額共計6832萬元,合計確認收入2219萬元。
表4 A公司項目預算抽查情況表
由于項目工期跨年度,A公司未按照項目實際完工進度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各年利潤表未能真實反映公司實際經營成果。經內審人員推算,A公司各年的實際盈虧情況與財務報表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公司當年業(yè)務實現的利潤無法支撐公司當年的支出,存在“寅吃卯糧”情況,A公司各年度財務數據的“粉飾”掩蓋了真實盈虧情況,公司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較差。
上述3個進一步審計程序主要是為了驗證審計測試過程中的前3個中高風險因素可能導致的問題。后兩個風險因素與公司整體相關,主要反映在內控缺陷或內部管理問題上,審計發(fā)現的部分問題如下:
一是債務重組、出售抵債資產方面。如前所述,A公司存在較高的壞賬風險,為壓減應收款項存量,A公司同意某債務人以車輛、房產抵償A公司應收賬款。但A公司在出售抵債資產時存在未按上級單位制度要求執(zhí)行的情況。具體表現為:車輛價款的確定未履行出售環(huán)節(jié)的評估及上報程序;接受債務人房產抵應收賬款過程中進行房產評估的時間晚于確定抵債金額的時間,即資產評估流于形式,且房產評估機構不在上級單位明確的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名錄內,評估結果及相關情況未按照要求上報上級單位,相關內控執(zhí)行缺陷較為重大。
二是合同管理方面。存在合同的履行早于合同簽訂的情況,即合同倒簽;部分《合同評審表》審批手續(xù)和審批意見不全;部分關鍵合同要素缺失等。
三是物資采購、招投標管理方面。相關制度存在缺陷;存在先確定供應商或分包商再補審批程序和招投標手續(xù)的情況;非合格供應商采購金額比重達20%以上等。
風險導向審計能夠快速鎖定重點審計領域,從而能快速、準確的找準問題。今后筆者還將嘗試把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思路分解到各業(yè)務循環(huán)或板塊,進行更加系統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