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潔
在世紀之交的近20年間,學術界曾經(jīng)對中國音樂考古學這一學科的名稱、歸屬,甚至是否稱其為一門學科產(chǎn)生過熱烈的討論:它是音樂史學的一個部分還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到底是“音樂考古”還是“考古音樂”?或者充其量只能稱為樂器考古?中國音樂考古學多被認為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然而,其看似歷史短暫,實則年代久遠。20世紀30年代初,劉半農等對清宮古樂器的測音研究成為中國音樂考古學的萌芽;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史學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以楊蔭瀏為代表的音樂學家對信陽編鐘等出土音樂文物進行考察研究,無形中為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學術準備;20世紀七八十年代,呂驥、黃翔鵬等4位音樂家對甘、陜、晉、豫四省音樂文物普查以及曾侯乙墓百余件樂器和賈湖骨笛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直接推動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建立;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陸續(xù)出版,多部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理論著述和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的問世,以及從本科到博士階段的音樂考古學專業(yè)教育的形成,完善并推進了學科的發(fā)展。在中國音樂考古學近20余年的發(fā)展進程中,王子初撰寫發(fā)表了近千萬字中國音樂考古學著述,主持出版卷帙浩繁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實地考察、研究了10余個省的音樂文物,培養(yǎng)了數(shù)十位音樂考古研究專業(yè)的高端人才等,都是不可不書的重要學術事項。他在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理論系統(tǒng)化、學科定位明晰化、學術梯隊規(guī)?;戎T多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子初翻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王子初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普通教師家庭,自幼喜好音樂。1968年,他從無錫市第一中學畢業(yè),次年被派往江蘇生產(chǎn)建設兵團,4年后才得以返鄉(xiāng)務農。1973年,他進入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先后師從中國現(xiàn)代音樂教育泰斗陳洪先生學習小提琴、和聲學等專業(yè)課程。1976年1月,他就職江蘇省蘇州地區(qū)師范??茖W校音樂科,從事和聲、作曲、視唱練耳、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及部分器樂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然而,勤學進取的他,在忙碌的教學之余繼續(xù)學習、思考和鉆研。1982年,他在《音樂生活》雜志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樂感雜談》,自此一發(fā)而不可收。僅1982年至1985年的3年多時間內,他就先后在《音樂生活》《人民音樂》《中國音樂》《音樂愛好者》《南藝學報》《昆明師范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了15篇專業(yè)文章。1985年9月,已年近40的他考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音樂學系,在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門下研習中國樂律學史,繼續(xù)著他的求學之路。1988年7月,他在學理分析與反復實驗的基礎上,以題為《荀勖笛律的管口校正問題研究》的學位論文獲得了碩士學位,并留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工作,自此正式踏上學術研究之路。
王子初的音樂考古學研究始于《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纂?!吨袊魳肺奈锎笙怠肥瞧袼娨?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一套專業(yè)音樂書籍,是中國音樂考古學的第一部重典。秉承對各省音樂文物進行全面普查的宗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成為中國音樂文物資料的集成性典籍,它的編纂與出版無論對音樂界還是考古界,都是一件大事。
王子初等進行編鐘復制實驗
1985年初,著名的音樂家呂驥和考古學家夏鼐提出了編輯《中國音樂文物圖錄集成》(多卷本)的倡議。1988年,在黃翔鵬先生和音研所時任所長喬建中的反復斟酌下,這個項目被定名為《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成立了以黃翔鵬先生為主任的編輯委員會及所屬總編輯部并進行申報。同年7月,此項目被正式納入國家“七五”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在黃翔鵬先生健康欠佳的情況下,作為他的學生,王子初接受了項目中《湖北卷》的編撰任務,并由此一頭扎入湖北,開始了歷時2年多的音樂文物普查。與此同時,他還起草了《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撰體例,包括中國音樂文物“命名法”“分類法”等文件。1997年9月,黃先生終因多年積勞成疾,駕鶴而去。王子初接替黃翔鵬先生擔任項目主持人和《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總主編,秉承黃翔鵬先生“《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不是選編,而是《集成》”的編輯思想,《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第I期工程)前后歷時14年,先后完成湖北、北京、陜西、天津、江蘇、上海、四川、河南、甘肅、新疆(以成書先后為序)等12個省卷(10冊),于1996年開始由大象出版社陸續(xù)出版。首批成果共收錄文字及數(shù)據(jù)資料近200萬字,彩色、黑白照片及各類拓片、線描圖5000余幅。《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第I期工程出版后,先后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2006年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997年10月,在王子初的主持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第II期工程》被批準為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至此,《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纂和出版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陸續(xù)完成湖南、內蒙古、河北、江西、河南(續(xù))、廣東、福建等省卷的正式出版工作。另有安徽、青海、浙江省卷以及有大規(guī)模音樂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省份,如發(fā)現(xiàn)有洛莊漢墓的山東,發(fā)現(xiàn)有鴻山越墓和江都王劉非墓的江蘇,發(fā)現(xiàn)有晉侯家族墓地的山西等續(xù)省卷,也陸續(xù)開始音樂文物普查、測錄資料、拍攝圖片等工作。截至目前,《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已編輯出版19分卷,共16冊,收錄文字及數(shù)據(jù)資料350余萬言,圖片10000余幅。
王子初考察出土編鐘
王子初在《大系之路》一文中回憶了《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從立項到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工作細節(jié)??梢钥吹?,《大系》之路,崎嶇又寬廣,蜿蜒而漫長。在與《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結緣的30多個春秋中,王子初長期負責《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纂的統(tǒng)籌和策劃,為保障《大系》資料的學術性和科學性,他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規(guī)范;為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大系》的工作進程,他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開創(chuàng)多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他擬訂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撰體例》,詳細規(guī)定了資料收集的范圍、音樂文物的分類和命名原則等內容,有效地促進和強化了《大系》工作的規(guī)范性和學術的嚴謹性。他提出并設立的由音樂專業(yè)人員和當?shù)匚牟C構專業(yè)人員組成的雙主編形式,推動了音樂與考古的融合,保證了《大系》收集資料的科學性、權威性以及在中國現(xiàn)行文博管理體制下編撰工作的可行性。他主張由音樂考古學研究人員以專業(yè)水準拍攝所收音樂文物的圖片,并總結出一套獨特簡易又行之有效的音樂文物拍攝模式,稱之為“音樂考古學專業(yè)攝影”,不但獲得了高精度的器物圖片,還最大限度抓取了音樂考古資料上與音樂性能相關的重要歷史信息。他還總結出一套測音采樣工作模式,即現(xiàn)場錄制需要進行測音研究的原始音響資料,帶回到北京的聲學實驗室,上機進行音頻分析;為避免各地電壓不穩(wěn)造成數(shù)據(jù)的誤差,采錄前均錄有音叉標準音,供后期校準,從而在當時的實際條件下最大限度保證了音響資料的客觀性、科學性。他提出《大系》考察“一站式”工作模式,將最初音樂文物資料實地普查、圖片拍攝和測音由3撥人分3次完成,有效合并為由1撥人1次完成3項工作,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財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當他發(fā)現(xiàn)在版式設計中,再優(yōu)秀的出版社美術編輯在面對如此專業(yè)的學術資料時,也很難拿捏所收器物的比重、形制大小的比例等;他又開創(chuàng)了一種工作模式,即在出版社美編設計的總體版式框架內,每一部分卷的具體版式由自己帶領《大系》總編輯部編排設計,完成以后再交由出版社審定。王子初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幾乎深入每個卷本的考察、整理和編輯當中。在《大系》第I期工程中,他親自擔任了湖北、上海、江蘇、新疆等多個省及自治區(qū)卷的主編。由王子初擔任主編的《湖北卷》是《大系》首卷。可以說,在《大系》各項具體工作中,王子初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湖北卷》的音樂文物普查期間,他獨自一人帶著測音、測量、攝影器材,歷時數(shù)年,走遍了全省大大小小80余個縣市、近10個地區(qū)的博物館、文保所和文管會,親自考察、丈量、測音和拍攝了每一件音樂文物的考古資料。期間還三赴長江三峽的各個縣市。在他的努力下,《湖北卷》首先完成出版,成為其他卷本的范本。
資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一個學科建立、發(fā)展的基石。這一點對于音樂考古學這門學科來說,更是如此。30余年如一日,王子初為中國音樂考古資料的收集、整理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學科發(fā)展夯實了資料基礎。這些資料不僅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重要依據(jù),也惠及考古學研究,對田野考古中音樂實物資料的發(fā)掘、清理和后期整理等也大有裨益。王子初在編纂《大系》和梳理以往的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之時,也進行了許多重大音樂考古新材料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如:為山西太原趙卿墓出土銅編镈和石編磬所做的檢測與研究報告,被收入該墓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太原晉國趙卿墓》中;為河南新鄭發(fā)現(xiàn)的大批鄭國祭祀坑出土樂器撰寫的研究報告達10余萬字,也被收入大型考古報告《新鄭鄭國祭祀遺址》中;為山西晉侯墓地出土樂器進行全面的考察與測量及至樂器編磬等文物的修復等等。此外,他受邀對多項音樂文物進行鑒定,如受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委派,與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一起對珠海郭氏藏西漢宗廟編磬做了系統(tǒng)的測量和定性研究,對上海博物館所藏失而復得的晉侯蘇編鐘進行音樂考古學鑒定;對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搶救回歸的戎生編鐘進行音樂學斷代研究等。2001年2月4日至9日,中央電視臺聯(lián)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山東濟南現(xiàn)場直播了由他主持的“山東章丘洛莊漢墓出土樂器音律鑒定”。
中國音樂考古學是在大量考古發(fā)現(xiàn)的推動下,在實踐的不斷需求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如果說黃翔鵬是中國音樂考古學的拓荒者,那么王子初便可稱為中國音樂考古學系統(tǒng)基礎理論的奠基人。作為一門嗷嗷待哺的新學科,中國音樂考古學面臨著學科建設中的諸多問題。對此,王子初早年曾撰寫《音樂考古學辨疑》等多篇學術論文,專題研討音樂考古學的學科界定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經(jīng)過與大量第一手音樂考古資料親密接觸的實踐積累和由此獲得的豐富經(jīng)驗與日益深化的理性認識,王子初于2003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音樂考古學學科基礎理論專著——《中國音樂考古學》。該著首次以“中國音樂考古學”為題名,對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學科定義、學科發(fā)展史及相關基礎理論進行了闡述,同時還介紹各歷史時期的重要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被認為是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理論的奠基之作。2006年,他又應國家文物局的要求,撰寫了另一部新作——《音樂考古》。與前著《中國音樂考古學》相比,《音樂考古》在章節(jié)設計、內容設置上更顯清晰、簡潔、明快。這兩部著作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入門必讀書目。
在這兩部學科理論著作中,王子初對音樂考古學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和探研,提出“音樂文物分類法”“音樂學斷代法”“音樂文物測音法”和“音樂文物命名法”。它們是音樂考古學研究中獲取、整理第一手音樂考古資料信息最根本的方法,也是音樂考古學獨有的研究方法。音樂學斷代法,是從與音樂性能相關的角度對音樂考古資料進行斷代的方法,它有別于傳統(tǒng)考古學斷代,是音樂考古學研究反哺于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黃翔鵬先生《用樂音系列記錄下來的歷史階段——先秦編鐘音階結構的斷代研究》一文首開音樂學斷代之先河;王子初在實地考察大量古代鐘磬實物后,繼而提出以“與樂器演奏方式有關的設計造型”和“為實現(xiàn)樂器的音樂性能所采用的結構特征和音律調試手法”的斷代方法,為古代樂器實物斷代增添了新視角,開辟了新路徑,在此后的研究與實踐中也得到了進一步驗證。音樂文物分類法是王子初綜合以往分類法(如八音分類法、時代法、器類法等),借鑒并提出的從文化區(qū)域角度分類的方法。它使汗牛充棟的音樂考古資料條理化、系統(tǒng)化,不但有利于我們更客觀地看待古代音樂考古資料分布,也有助于推進我國區(qū)域音樂文化研究。音樂文物測音法是獲取音樂考古資料音響的基本方法。他以如何獲得客觀、科學的測音數(shù)據(jù)為出發(fā)點,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對測音的方法、設備、操作規(guī)程及注意事項等進行了全面梳理。音樂文物命名法是他在大量實踐基礎上歸納、摸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命名原則和規(guī)范。
2020年12月,人民音樂出版社作為“十三五”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出版了王子初的新著《中國音樂考古學》。相較于其舊著《中國音樂考古學》,新著從根本上跳出了舊著立足于“音樂文物研究”的窠臼,不僅大大充實了各歷史時期的重大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及相關成果,更是將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作為音樂考古學研究的直接目標。他將自己近年的一篇重要文論《音樂考古學與中國音樂史料系統(tǒng)的重構》作為全書的結束語。文中,他從多項重大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對中國音樂史研究的意義入手,強調音樂實物史料在中國音樂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重構中國音樂史料系統(tǒng),呼吁音樂史學家關注音樂實物史料。與此同時,王子初還撰寫了另一部體量更大的基礎理論著作——《中國音樂考古學論綱》(以下簡稱《論綱》)?!墩摼V》在篇章布局上看似與《中國音樂考古學》相近,但從各章節(jié)的細目中可以看到二者截然不同的學術視角。與《中國音樂考古學》在各歷史分期下按音樂考古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樂器和圖像分類闡述不同,《論綱》在歷史發(fā)展的大框架下,以音樂文化、地域文化或考古學文化不同維度切入,重視每一批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的整體性,將各時期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和相關研究與相應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現(xiàn)狀乃至大歷史圖景相結合,使歷史的縱向發(fā)展與區(qū)域文化的橫向鋪陳交相輝映,出土樂器和音樂圖像的分類研究與其音樂實踐和整體音樂文化面貌的分析考察互為補充。洋洋灑灑180萬言,充分展現(xiàn)出王子初對音樂實物史料掌握的廣度與深度,以及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關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全新學術思考。
與大多數(shù)音樂理論家不同的是,王子初的學術研究不止于書齋,除了走遍全國對各地音樂實物史料進行實地考察以外,還策劃組織了多個涉及古代音樂、中國樂器的重要展覽。與一般策展人不同的是,王子初的策展不止于展覽大綱的擬定和展品的組織,而是在策展過程中,做了大量音樂文物復制和復原的研究工作。
文物復制和文物復原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用于展覽,二是用于研究,音樂文物的復制和復原也無出其外。較為特殊的是,音樂文物中最重要的類型——樂器,除了復制或復原其外在形態(tài)和紋飾以外,對其音樂音響性能的復制或復原是其中最重要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
2016年初,王子初著手創(chuàng)建中國音樂考古學專門研究機構“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伊始,即以此為平臺,策劃建設歷史上首家“中國音樂考古陳列館”。為此,他先后研究設計復制、復原了數(shù)十批、86件套、588件出土和傳世的重要古代樂器,如曾侯乙編鐘、湖北江陵天星觀1號墓虎座鳥架鼓、日本奈良正倉院藏唐傳五弦琵琶、新疆且末扎滾魯克箜篌、無錫鴻山丘承墩墓越國編句鑃、西漢江都王劉非墓仿玉玻璃編磬和青銅編鐘、淅川下寺楚王孫誥編鐘、許靈公墓春秋編鐘等。大量的復制復原實驗使王子初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形成了更加符合樂器實踐、音樂實踐的理論認識,他由此正式提出“中國實驗音樂考古學”的學科理念。由他親手策劃建成并已開放的、位于鄭州大學美麗校園內的中國音樂考古陳列館,與其說是中國首家音樂考古展館,倒不如說是中國實驗音樂考古學的成果展示館。
曾侯乙編鐘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研究中最重要音樂實物史料之一,無疑是中國音樂考古陳列館中最耀眼的核心展品。與王子初此前多次成功為各類展覽復制曾侯乙編鐘不同,此次所展出的是一套按最高規(guī)格完成的“復原曾侯乙編鐘”。一如出土原件,這套編鐘的樂律銘文全部采用了錯金工藝。金燦燦的銘文,更讓一部人類歷史上舉世無雙的音樂理論“巨著”,展示在人們面前,令人嘆為觀止,也使古印度、古巴比倫音樂文明的考古成果相形見絀。眾所周知,曾侯乙編鐘在下葬時因加入一件楚王镈而取代了原套編鐘中的最大一件甬鐘,編鐘的原始設計編列和音列也隨之改變。王子初通過大量推理、分析、計算,獲得了曾侯乙編鐘原始設計中被楚王镈替代的最大一件甬鐘的基本數(shù)據(jù),并和廠家通力合作,將這件高達1.7米、目前所見的最大甬鐘鑄造出來,成功復原了曾侯乙編鐘之歷史原貌。這是目前唯一一項復原曾侯乙編鐘的研究成果,也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項實驗音樂考古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賈湖骨笛是中國乃至世界史前時期音樂考古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F(xiàn)存保存較好的7孔賈湖骨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八九千年前的賈湖人所具備的音樂水準和音樂意識。但是,要進一步論證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是否已經(jīng)建立七聲音階的概念,就需要對賈湖遺址中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近50件骨笛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需要對其音樂性能進行整體考察。然而,文物保護的首要原則是不容置疑的,這就給賈湖骨笛的音樂性能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面對這一瓶頸,王子初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即利用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簡稱“CT”)對現(xiàn)存賈湖骨笛進行掃描,全面獲得所有文物的電子數(shù)據(jù);并將所得二維圖像進行文物的三維重建和修復,最后采用紫外激光固化快速成型的3D打印技術,制作出與出土實物的物理尺寸和音準誤差最小、精度最高的骨笛模型,進行測音研究。這是對賈湖骨笛音樂性能的復原方案,無疑是全面考察賈湖骨笛音樂性能的最直接、最科學的方式,不僅對賈湖骨笛的研究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對其他出土音樂實物史料的音樂性能考察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王子初在講學
2019年,王子初出版新著《碎金風華——音樂文物的復制復原研究》。這是首部論述中國音樂文物復制、復原的理論專著,也是越來越受到國際考古學界、音樂史學界矚目的新興學科“實驗音樂考古(學)”理論體系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在該書的緒論中,王子初厘清了復制、復原的基本概念,對音樂文物的復制、復原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復制,是對音樂實物史料出土時的樣態(tài)進行原樣制作,即“作舊如舊”“見殘仿殘”。復原,則是對音樂實物史料下葬前或制作使用時的樣態(tài)進行原樣制作,這就需要研究者通過分析研究,去鉤沉音樂實物史料因年代久遠、因下葬時的不同需求或因被盜墓者人為擾亂,而改變或丟失了的歷史信息,并將其恢復如初。此外,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復原還可以針對出土音樂實物史料的某一個方面,如音樂性能、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
早在1999年,王子初還曾作為主要專家,承擔了國家為世紀慶典所擬定的“中華和鐘”重大科研項目。他參與了課題論證、鐘體造型、音位設計、樂器鑄造、成果驗收的項目全過程,不僅擬定編鐘的主要結構和鐘型組的設計方案,還設計“中華和鐘”配套編磬的全部形制數(shù)據(jù)、音位結構,并親手繪制了施工圖紙。2000年1月1日,“中華和鐘”被用于盛大的國家世紀慶典,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至今仍展示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原清宮太廟)中。
任何學科的發(fā)展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專業(yè)人員的學術積累和承續(xù),學術梯隊的建設與培養(yǎng)也非一日之功。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是中國第一個設立音樂考古學專業(yè)的研究機構。身為博士生導師,王子初自20世紀末便開始培養(yǎng)音樂考古學專業(yè)理論人才。20多年來,他相繼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鄭州大學培養(yǎng)了音樂考古學專業(yè)的碩、博士數(shù)十人,初步形成該學科的專業(yè)團隊。2016年,王子初在鄭州大學創(chuàng)建了目前唯一一家音樂考古學專門學術機構——鄭州大學音樂考古研究院,擔任院長,并于2018年開始招收音樂考古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音樂考古學專業(yè)人才,壯大學科隊伍。
王子初將他所繼承的老一輩音樂學家楊蔭瀏、黃翔鵬“重實踐”的治學精神傳遞給學生。他尤其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在可能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音樂考古學研究的實踐機會。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常常需要外出考察。對此,王子初有若干不成文的規(guī)定。如凡外出考察者,無論男女,均各司其職,都必須攜帶團隊規(guī)定自己負責的行李,從而避免造成行李和設備的遺忘、丟失。而他在每次外出考察時,往往自己全程攜帶沉甸甸的相機等考察所需要的設備??疾爝^程中,學生必須進行音樂實物資料的圖片拍攝、錄音等操作實踐;考察結束后還需要對資料進行全面整理。音樂考古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大量的音樂實物史料有待分析研究,大有選題可做。王子初在引導學生選題的過程中,除了因材施教,根據(jù)每位學生的特點引導學術方向以外,更有一個大的“課題樹”。每個學生的具體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都和“課題樹”密切關聯(lián),是“課題樹”上的枝和葉。一方面,學生的研究有“樹干”作為依托;另一方面,這一棵棵“課題樹”都是中國音樂考古學及至音樂史學研究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隨著“課題樹”被日益充實,枝繁葉茂,學科中的重大課題也一步步向前推進,愈發(fā)接近歷史的真實。青銅樂鐘是中國古代禮樂重器之首,與青銅樂鐘相關的研究內容非常多。王子初帶領他的學術團隊從不同維度對青銅樂鐘進行深入探討,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加深了學界對中國青銅樂鐘的認識和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子初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術引導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由他指導的多篇碩、博士學位論文在各類學術論文評比中取得好成績,其中5篇博士學位論文更是在全國音樂史論文評選中獲得一等獎。他所培養(yǎng)的音樂考古學研究生也都熱愛這門學科,絕大多數(shù)都在繼續(xù)從事中國音樂考古學的研究與教學,成為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學術中堅力量。
1977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辦國際音樂學會會議。在此次會議的“圓桌會議”上,與會各國專家討論了古代文化中的音樂遺存問題,首次提出“音樂與考古”議題。1981年,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會議上,國際音樂考古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Music Archaeo- logy,簡稱ISGMA)正式成立。1996年,在塞浦路斯利馬索爾會議上,國際音樂考古學會(ISGMA)脫離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音樂考古學家結成緊密獨立的學術團體,成為國際上第一個音樂考古學專業(yè)學術組織。2008年,王子初和韓國音樂學家權五圣共同倡導,建立“東亞音樂考古學會”并擔任會長。2012年,由王子初主持,東亞音樂考古學會聯(lián)合中國音樂學院共同舉辦了首屆“世界音樂考古大會——國際音樂考古學會第八屆會議暨東亞音樂考古學會年會”。會議在蘇州、北京兩地召開,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qū)近70位致力于音樂考古學研究的學者參加了這次規(guī)??涨暗氖?。王子初帶領學生,專為大會組織編寫了《中國音樂考古80年》,向國際學者介紹了中國音樂考古學的資源優(yōu)勢和8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學術成果,大大促進了中外音樂考古的學術交流。
除了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建設中國音樂考古學學術隊伍,王子初也積極推進中國音樂史的教學、研究與交流。2004年,中國音樂史學會首次實行了會員普選,王子初被推選擔任會長。在任4年間,他積極推進藝術類院校的音樂史教學與研究。針對早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纂的《中國音樂史參考圖片》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多媒體教學形式這一問題,王子初主持編纂《中國音樂史教學參考圖庫》數(shù)據(jù)光盤(CD-Rom)。該圖庫精選錄入743幅極具代表性的音樂史圖片,分“原始樂舞篇”“鐘鼓禮樂篇(上)”“鐘鼓禮樂篇(下)”“竽瑟相和篇”“歌舞伎樂篇”“戲曲散樂篇”和“弦索聲腔篇”7個篇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直觀全面地展示出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少F的是,該圖庫還合理吸納了當時最新的音樂史料和相關研究成果,大大豐富和充實了中國音樂史的教學內容。該圖庫的操作設置也相對靈活和人性化,每張圖片不但可單獨點擊放大,還能下載保存。既彌補了當前中國音樂史教學手段單調的缺憾,也為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這些在現(xiàn)在看來都習以為常、不足為奇的小細節(jié),都是圖庫主編王子初精心細致考慮的結果,在當時可謂十分“前衛(wèi)”?!叭珖咝W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是中國音樂史學會在過去設立的一項鼓勵在校音樂史專業(yè)學生的評獎活動;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項活動未能持續(xù)舉辦。王子初擔任會長后,積極推動并促成了這項評比的重新啟動,并設立博士學位論文獎項。他四處募集資金,以鼓勵和嘉獎那些獲獎的優(yōu)秀學生和青年學者。
“一門成熟的學科,應該具備如下條件:明確的研究目的和特有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的基礎理論;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專家隊伍;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積累等?!边@是王子初在《中國音樂考古論綱》“自序”中談到的如何衡量一門學科是否成熟的基本看法。作為一名有學術擔當?shù)囊魳房脊艑W家,王子初在他3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一直圍繞這幾個方面努力積累和鉆研:他重視學科理論的構建和完善;重視學科資料的建設和研究;重視學術隊伍的培養(yǎng),重視學術研究的推廣與交流。雖年逾古稀,他依舊勤奮如初。在《大系之路》一文的結尾,王子初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深情地寫道:“這是壓在我身上的一副重擔,一副不能推托的歷史重擔: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應該竭盡全力去完成這一宏大的學術事業(yè)。這既是給社會、給恩師黃翔鵬先生的交代,也是對自己學術生涯的一個交代。哪怕,這個要達到盡善盡美的最終目標,對我來說很可能只是數(shù)學上的“極限”——可無限接近,卻不能到達!”事實上,對于王子初來說,這份學術重擔早已不止于《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纂,更是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或許正因為有如此強烈的學術擔當和強烈的責任心,今年73歲高齡的王子初才能幾十年如一日,繼續(xù)以高度的學術自律與自覺筆耕不輟,為中國音樂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殫精竭慮。
注釋:
[1]王子初(1948.12.12—),中國音樂史學會名譽會長、第四任會長(2004年—2008年);東亞國際音樂考古學會會長?,F(xiàn)任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音樂考古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央音樂學院暨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委員會藝術顧問、中華文化信息網(wǎng)顧問。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擔任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
邵曉潔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