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我國建筑行業(yè)發(fā)展迅速,引入了諸多新技術,有效豐富了建筑施工圖設計技術要點內容,同時規(guī)避了設計過程中的某些錯誤問題,保證在追求建筑工程項目設計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提高施工效率。
T建筑工程項目為山坡上的建筑,其東西方向高差在5m左右,項目建筑處于自然水系中,周圍環(huán)繞山林,且建筑景觀要素相對完整。T建筑本身高度為15m,5層,其建筑外立面由13686塊550mm x 950mm的梭形鋁板盒子所共同組成,形成漣漪幕墻,且每個梭形鋁板盒子正反面采用了3mm厚的鋁板,表面用氟碳噴涂幻彩涂料[1]。
結合T工程項目實際狀況,首先利用BIM技術添加項目基本信息內容,為T項目建筑設計圖設計基點與測量點。具體來說,主要基于建筑項目基本特征選擇建筑軸交點作為項目基點,并建立BIM模型,導入設計單位與CAD文件單位,確保兩單位設計標準統(tǒng)一,例如,要將CAD文件直接導入Revit軟件中,進行定義制圖規(guī)范處理。
在T工程項目的景觀小品模型設計方面,則專門設計了景墻,建立設計圖族文件并載入到項目中。以建筑入口景觀柱設計為例,利用BIM客觀闡述了建筑景觀小品的建模過程。具體來說,要選擇建立族的樣板文件內容,結合組件數(shù)據(jù)直接設計參考平面,并輔助建立模型。在該過程中,還利用BIM技術創(chuàng)建了族文件放樣與拉伸,融合設計完善T工程項目素模。主要來講就是結合方案設計要求添加材質信息內容,最后完成T工程項目的所有景觀小品模型(見圖1)[3]。
圖1 T工程項目建筑設計圖——景觀柱BIM建模設計圖
T工程項目利用BIM技術展開了建筑協(xié)同設計,直接將建筑模型、景觀模型與管線模型三位一體,聯(lián)系起來,解決建筑設計圖中的某些矛盾沖突問題,做好協(xié)調設計內容。就T建筑本身設計方面,設計中主要利用BIM技術建立建筑節(jié)點模型,首先在設計過程中確定主要軸線,再明確建筑標高,最后利用樓板工具建立建筑設計模型。以建筑外部入口景觀為例,先建立標高與軸網(wǎng),考慮到建筑項目整體規(guī)模不大,所以在建立軸網(wǎng)與標高過程中僅僅覆蓋了原施工場地范圍,無需覆蓋整個景觀模型[4]。另外,T工程做好了BIM碰撞檢測試驗,并分析了碰撞沖突內容,見表1。
表1 T工程基于BIM模型的碰撞沖突分析
在T工程項目進行景觀總圖設計過程中,應該滿足項目總圖設計要求,科學合理匯總景觀總圖中的某些設計內容,優(yōu)化專業(yè)設計成果,特別是做好底圖整理工作。具體到信息疊加過程中,需要在T工程項目建筑設計圖的底圖上疊加建筑單體信息與管線信息內容,并隱藏、刪除某些不必要的信息內容,保留用地范圍線。在建筑總圖設計過程中,需要從屋頂平面圖開始設計,結合總圖建筑軸線展開設計優(yōu)化,配套建筑輪廓線表達內容,同時疊加建筑單體首層平面信息內容[5]。
T工程項目希望規(guī)避BIM建筑設計圖中的某些協(xié)調與沖突問題,主要是完善建筑景觀與管線兩大專業(yè)的沖突協(xié)調問題。就BIM建筑設計圖設計模式,需要首先對建筑首層平面信息進行分析,了解其平面沖突與豎向沖突。以豎向沖突為例,其建筑標高與場地標高之間必須實現(xiàn)合理銜接,完全按照標高設計建筑內樓梯臺階與坡道。而在景觀管線設計方面,則需要保證管線設計與景觀設計之間不發(fā)生沖突。T工程項目中就存在這樣的協(xié)調沖突技術問題,它的景觀管線與普通管線之間存在并行關系,這容易導致T工程項目后期結構檢修沖突。大體來說,T工程項目就這一問題提出了兩點解決方案:首先是改變檢修井的位置,將其直接轉移到T建筑附近的綠化帶中;其次是將檢修井材質與建筑設計鋪裝材質相互一致,有效規(guī)避管線檢修過程中困擾T建筑中人們的正常生活。T工程項目中采用了第一種解決方案,對部分沖突內容進行積極合理調節(jié),主要是對疊加管線的總圖信息進行閱讀分析,對景觀設計內容進行調整,建立T建筑與管線之間的專業(yè)溝通關系。
在T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還希望基于BIM技術規(guī)避建筑設計圖中存在的其他問題。比如,信息表達不完整問題,如果單純采用傳統(tǒng)模式進行信息表達可能不夠完整,因為傳統(tǒng)模式中多采用二維圖紙表達三維信息,顯然無法實現(xiàn)完整平面圖與關鍵節(jié)點剖面圖的有效組合,無法建立三維立體模型[6],且在設計T工程項目關鍵節(jié)點過程中也容易出現(xiàn)節(jié)點高程控制不細致的問題,因為默認的高程控制節(jié)點均為直線,而傳統(tǒng)設計圖設計平臺缺少時間維度、曲線維度記錄平臺,必須采用BIM技術進行動態(tài)維度記錄,合理解決這一技術問題。
在針對建筑工程項目的建筑施工圖設計方面需要明確各方面技術要點,保證整個設計過程完整細致,技術內容協(xié)調到位,更要做到因地制宜、靈活設計、節(jié)能環(huán)保、拓展創(chuàng)新技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