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歆婧, 王卓, 李海翩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皮膚科,廣東 廣州 510623
目前關于兒童痤瘡的定義最新源于2013年美國痤瘡和酒渣鼻協(xié)會的專家共識[1],分為新生兒痤瘡、嬰兒痤瘡、兒童中期痤瘡和青春期痤瘡,其中從出生至6周出現(xiàn)的稱為新生兒痤瘡。新生兒痤瘡最多可影響20%的新生兒[2],其中可能包括少數(shù)的新生兒頭部膿皰病或一過性新生兒膿皰性黑變病。新生兒痤瘡一般表現(xiàn)為丘疹、膿皰,大多有自限性,但亦有可能出現(xiàn)瘢痕。主要分布于面部,尤其是下頦及前額,有時也可蔓延至頭皮、頸部甚至上胸部[3]。新生兒痤瘡很容易被家長和接診醫(yī)師忽略或誤診,早期有效的治療可降低日后形成瘢痕的風險。本文就2018年6—12月至我院皮膚科就診并確診為新生兒痤瘡的144例患者進行了隨訪調查,并對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收集2018年6—12月在我院皮膚科就診的144例新生兒痤瘡患者,均符合《兒童皮膚病學》新生兒痤瘡診斷標準[3]:剛出生或生后不久發(fā)病,多表現(xiàn)為閉合粉刺(白頭),可見開放粉刺(黑頭)、紅色丘疹和膿皰,極少數(shù)患兒可有囊腫。整理入組患者病歷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及發(fā)病年齡;電話隨訪患兒生長史、喂養(yǎng)史、父母痤瘡家族史、有無遺留痤瘡瘢痕及膚色等。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4例新生兒痤瘡患者中男107例(74.31%),女37例(25.69%),男 ∶女為2.89 ∶1。發(fā)病年齡3~28 d,平均19.6 d。順產94例(65.28%),剖宮產50例(34.72%)。純母乳喂養(yǎng)84例(58.28%),奶粉喂養(yǎng)32例(22.22%),混合喂養(yǎng)28例(19.44%)。臨床多表現(xiàn)為閉合粉刺(白頭)、紅色丘疹和膿皰(圖1A~1C),部分后期會遺留凹陷性瘢痕(圖1D)。
144例患兒中有114例(79.17%)父母一方或雙方有痤瘡病史,其中106例(73.61%)患兒父親有痤瘡病史,99例(68.75%)患兒母親有痤瘡病史;父母雙方均無痤瘡病史的有30例(20.83%)。
圖1 新生兒痤瘡臨床圖片 1A~1C:面部見較密集針尖大粉刺、丘疹、膿皰,主要分布于額及面頰;1D:面頰見針尖至粟粒大凹陷性皮色萎縮性瘢痕
面部遺留凹陷性瘢痕27例(18.75%)。遺留瘢痕的膚色偏白9例,偏黑8例,膚色適中10例。
遺留痤瘡瘢痕27例,其中25例患兒父母至少有一方青春期有痤瘡病史,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父母至少有一人有痤瘡病史的新生兒患痤瘡后更易遺留瘢痕(2=0.01,P<0.01。表1)。父母至少一方出現(xiàn)大量膿皰、囊腫且遺留瘢痕者的新生兒更易遺留瘢痕(2=0.03,P<0.01。表2)。
表1 新生兒痤瘡遺留瘢痕與家族史的關系 (例)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history and scar left by neonatal acne (Case)
表2 新生兒痤瘡遺留瘢痕與父母痤瘡嚴重程度的關系 (例)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acne severity of parents and scar left by neonatal acne (Case)
新生兒痤瘡目前被認為是來自母體和內源性的雄激素刺激皮脂分泌所致[4]。皮脂腺在妊娠期第4個月后開始發(fā)育,在出生時發(fā)育良好,且皮脂分泌也相對較高。有研究提出,皮脂通過“潤滑”新生嬰兒的最寬部位(頭面部)來提供分娩優(yōu)勢,利于分娩[5],故頭面部油脂分布最多,為新生兒痤瘡提供了出現(xiàn)的條件。此外,糠秕孢子菌所致炎癥也可引發(fā)本病[6]。
本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新生兒痤瘡更常見于男嬰,平均出生19 d左右出現(xiàn),與Katsambas等[7]調查22例新生兒痤瘡的結果一致。
144例新生兒痤瘡中遺留瘢痕的患兒有27例,占18.75%。不同膚色間瘢痕發(fā)生率無明顯差別。但本研究調查總例數(shù)太少,電話隨訪家長回答膚色可能有偏向性,結果可能存在偏倚。
79.17%的患兒父母至少一人有青春期痤瘡病史,這符合痤瘡具有家族聚集現(xiàn)象的觀點。比較父母有無青春期痤瘡史的患兒遺留瘢痕發(fā)生率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父母至少一人有痤瘡病史的新生兒患痤瘡后更易遺留瘢痕,其中父母如有嚴重痤瘡病史的新生兒更易遺留瘢痕。所以父母如有青春期痤瘡史,尤其是嚴重類型的,子女患新生兒痤瘡建議積極治療,可減少遺留凹陷性瘢痕的風險。
新生兒痤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嚴重病例尤其是沒有自愈傾向、延續(xù)至嬰兒痤瘡的患兒,采用異維A酸0.5 mg/kg口服治療10個月可取得不錯的效果[8]。一般認為早期治療可減少瘢痕的形成。輕度痤瘡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局部外用過氧化苯甲酰軟膏、紅霉素和維生素A類軟膏[9],外用0.1%的阿達帕林凝膠是治療輕至中度嬰兒痤瘡的高效和安全藥物[10]。亦可口服異維A酸治療重度嬰兒痤瘡[11-12]。
新生兒痤瘡在皮膚科總體患者中比例不高,卻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皮膚病,容易被誤診。一般為自限性,不用處理,但如果父母有青春期痤瘡病史,特別是病情嚴重的,新生兒痤瘡患者更容易遺留瘢痕,需積極處理。臨床醫(yī)生應該提高對新生兒痤瘡的認識,幫助患兒及家長更好地防治痤瘡及瘢痕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