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云
[摘 要]語文教學不能脫離情境而單獨存在,更不能永久性停留在機械和生硬的層面,而應在積極投入、思維認知和傾情表達的過程中悄然發(fā)生,為學生搭建起深度學習的階梯,為學生言語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真實情感;深度學習;解構內涵;梳理根源;架構板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4-0016-02
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全面使用,語文課堂正積極從“信息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角度轉型。語文教學要積極創(chuàng)設鮮活可感的情境,教師要緊扣文本內容,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入手,引領學生深度學習,使學生經(jīng)歷從“知”到“智”的質變。
一、厘清本質,解構“真實情境下深度學習”的豐富內涵
所謂情境,對于語文課程而言,即喚醒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生硬知識和枯燥信息中探尋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鑄造學生學習過程中智能生長的場景與氛圍、環(huán)境與條件、任務和境況。因此,語文教學需要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建構課程知識內容和學生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讓學生從自己內在真實的需要出發(fā),在真問題、真生活、真閱讀、真思考中學會真探究、真運用。
真正有效的學習絕不是在膚淺的認知和純粹符號的表層上做思維的“滑行”,而是要將學生所有的身心都浸潤在可感的探索性情境中,讓他們在體驗和浸潤中解決問題,并綜合性地使用各種資源,形成自身獨特的認知,形成整合性的實踐過程。因此,只有將學生的意識放置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和探究情境中,學生積累的信息、獲取的知識才能真正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能力。
與淺層次的認知相比,深度學習無論是在學習動力、投入程度,還是記憶模式、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語文教師要積極突破課程思維膚淺化、表層化的束縛,充分激活學生概括推理、分析綜合等高階思維,不斷啟發(fā)學生共情專念、悅納自省等高階情感,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理解和批判,對教學資源進行統(tǒng)整與建構,對學習方法進行遷移和運用。只有這樣不斷地落實深度學習,學生才能走出機械記憶和生搬硬套的尷尬,不斷朝著更高端的學習層級邁進。
二、基于本質,梳理“真實情境下深度學習”的內在根源
1.語文課程屬性需要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無論是哪一種語言的習得,僅僅純粹地學習語法,充其量只能豐富認知積淀,而無法獲得運用能力的生長。語言本身就是情感的載體,蘊藏著豐富的價值和意蘊,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明確的任務中,以語文的方式來做語文的事情。這就決定了語文課程必須開掘與營造真實而具體的情感,為語文深度學習助力。
2.素養(yǎng)形成方式倡導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為基礎,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靠告知而形成的,也不是靠機械的積累形成的,更不是依靠大量的所謂訓練而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鮮活的語用情境,更離不開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對比、賞析、思辨。只有真正將思維認知與鮮活情境進行統(tǒng)整,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水漲船高。
3.語文教學現(xiàn)狀呼吁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都是“單篇教學”“人文體悟”“零散訓練”“內容理解”這些內容,滿足于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機械提取,滿足于對語文能力的機械訓練。這樣的語文課堂,遠離了學生的真實生活,隔絕了學生的靈動思維,擯棄了學生的真摯情感,學生的學習并沒有真實有效地發(fā)生,素養(yǎng)的形成自然也就成了天方夜譚。只有在問題情境的浸潤下,在鮮明任務的驅動下,在思維認知的運轉下,在高峰體驗的觸發(fā)下,學生才能展現(xiàn)出“我要學”“我體驗”“我構建”的認知過程,深度學習才能真正落實到位。
三、付諸實踐,架構“真實情境下深度學習”的教學板塊
1.依托文本內涵,順勢采擷,開掘真實情境
文本的語境一般包含兩個維度:其一,文本內容層面,包含主要內容、思想主題以及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等;其二,文本言語形式,包括文體特點、表現(xiàn)方式、語言特色等。真實的情境離不開對文本內在意蘊的揣摩。這種揣摩越發(fā)深入就越發(fā)精準,也就越易于找準情感之間的勾連點,從而順勢采擷,凸顯多維化、真實化的深度學習。
以統(tǒng)編教材《窮人》一文為例,其中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比如,語文要素中的“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課后習題中提出的“從描寫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找出課文中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但如果每一項任務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必然會導致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結構不明晰,加之割裂式的機械提問,難以真正激活學生的認識思維。這就需要精選文本內容、優(yōu)化設計情境,聚焦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心理描寫與環(huán)境描寫。教師可以緊扣文章題目“窮人”這一主線,設置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做閱讀的探尋者和表達者,并緊扣“這篇課文中的窮人到底窮不窮”的核心主題深入閱讀、積極批注、交流思辨,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教學中,教師打破學生的閱讀認知,提出問題:“題目是‘窮人,但讀完了整篇課文,從課文中卻找不到一個‘窮字,你覺得文本中的這些人物真的‘窮嗎?”此時,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就有了情境資源的支撐,就能展開深度閱讀,進行思考批注,并能緊扣文本之“魂”展開閱讀探究。組織交流時,有的學生從簡陋的屋內陳設、惡劣的暴風天氣、孩子的襤褸穿著等外在形態(tài),感受到了窮人的生活之“窮”。而對于“窮人不窮”板塊的教學,教師則構建了開放性話題:“課文中的窮人雖然很窮,但他們都擁有? ? ? ? ? ? ??!苯處煿膭顚W生再次走進文本,靜靜默讀,用心探尋,再次關注文本中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心理以及環(huán)境描寫、內心獨白等,從而認識到課文中的人物雖然在物質上非常窮,但從他們的言行細節(jié)中,展現(xiàn)出勤勞善良、樸素博大的人文之愛。教學至此,教師還不能順勢收兵,而是要引導學生將關注的視角從主人公桑娜身上轉向容易被忽略的配角西蒙身上,形成全新的多維發(fā)現(xiàn):“西蒙臨死之前對孩子的百般呵護以及相關的動作體現(xiàn)了她怎樣的內心活動?”在學生的片段練筆中,西蒙被復活了,她用自己偉大的母愛關懷著自己的孩子和鄰居。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又拓展資料,告訴學生這篇小說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根據(jù)法國作家雨果的長詩《可憐的人們》改寫而成的。學生在小說與詩歌的對比閱讀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刻畫一個群體的窮人形象,他們雖然物質貧窮,但卻有著偉大而美麗的靈魂,是真正意義上高貴的人。
縱觀上述教學,教師始終緊貼著文本的具體語境,抓住文本構思和表達的線索順勢而行,真正成了文本閱讀的發(fā)現(xiàn)者和表達者,充分借助文本鮮活的情境,將深度學習落到了實處。
2.借助基本學情,循序漸進,營造真實情境
語文教學除了要關注教材和文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揣摩生本化的具體學情。只有理清了學生的學習起始點、言語生長點、最終歸宿點,才能為營造真實的情境資源奠定基礎。
首先,需要精準定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走進課堂之前,已經(jīng)不再是一張純粹的白紙,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如果教師貿(mào)然開展教學,就會導致教學的重復或者缺漏。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jīng)做了一個非常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課堂教學的新知究竟該如何與學生的原始經(jīng)驗進行“嫁接”,才能更好地生長呢?這就需要教師精準摸查學生內在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與學生的原始經(jīng)驗形成對接。比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有目的地閱讀”,由于學生五年級時學習了快速閱讀的方法,已經(jīng)初步認識到可根據(jù)不同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對此,六年級的教學定位點就應設置在學生已經(jīng)對“有目的地閱讀有所了解”的基礎上,緊扣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展開更富有針對性的教學。
其次,要順應兒童天真好奇、積極探索的認知天性。兒童是一個天生的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賦予學生鮮活的思想、真摯的情感、積極的創(chuàng)造和鮮美的色彩,就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內在思維。學生的思維具有鮮明的具身性特征,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身體感官、身體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身心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進行體悟和學習,將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浸潤在學生的內在意識之中,最終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再次,需要與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相契合。語文作為母語課程,其學習的規(guī)律是什么?無疑應該要多讀、多寫、多聯(lián)系,要在深入而廣泛的積累中進行靈動而扎實的運用。這就意味著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需要在富有情趣的誦讀和積累中展開,需要在有滋有味的對比思考、品味賞析中展開,需要在有模有樣的說話寫作、遷移運用中展開。面對如此豐富的設計和活動,教師如果將一個個教學任務和要求,推到學生面前,必然會導致學生練得索然無味。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多維的教學任務,積極開掘并設置鮮活可感的情境,選準學生情感大門的開啟點,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全部身心都引向語文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中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生長。
基于這樣的認知體驗,語文課堂中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其核心就是要圍繞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生長,多設置資料收集、合作探究、展示匯報、反饋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活動中,獲取知識、生發(fā)思維、涵養(yǎng)智慧、鑄造人格,享受到知識收獲之后的成就感和解決實際問題后的愉悅感。
語文教學不能脫離情境而單獨存在,更不能永久停留在機械和生硬的層面上,而應在積極投入、思維認知和傾情表達的過程中悄然發(fā)生,從而讓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得到更廣闊的發(fā)展。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