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深度打卡?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領略沙漠藝術館的魅力。
每到晚上,敦煌夜市就成為這座城市最喧囂、最有煙火氣的地方。行走其間,游人如織,一個個攤位上的特色旅游商品讓人眼花繚亂,一家家餐館門前的伙計熱情地介紹著令人垂涎欲滴的西北美食。
這種景象,和一千多年前幾乎沒什么兩樣。作為絲綢之路重鎮(zhèn)的敦煌,在當時是往來商隊停留休整的必選之地。敦煌學專家鄭炳林在《敦煌與絲綢之路文明》中有過這樣的描述:“漫步在晚唐五代的敦煌集市,隨處可見具各種膚色、操各種語言的世界商人,他們帶來了世界各地的珍寶:撒馬爾干的金桃、波斯的琉璃、中亞的鐵器、中原的絲綢,異域奇珍,層出不窮,令人浮想聯翩?!?/p>
不同的是,曾經是駝隊帶來遠方的商人,如今,駝隊變成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飛機、火車載著無數心懷向往的游客來到這里。
從敦煌莫高國際機場乘車駛向敦煌市區(qū),西北風情撲面而來。一年多前,敦煌機場更名為敦煌莫高國際機場,成為國內繼義烏、滿洲里之后第三個縣級市國際機場。
在去往莫高窟的路上,有一座造型獨特的藍色建筑,它是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的專屬劇場。這座寓意為“沙漠中的一滴水”的劇場,迎接過世界各地的游客。行走在舞臺之間,張騫、張議潮、唐玄宗、王圓箓……一個個和敦煌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歷史人物逐一登場,觀眾在行走中觀演,短短1個半小時,濃縮了這座城市千年的歷史起伏,觀眾也仿佛隨之游歷千年。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地理位置特殊,是高山、戈壁環(huán)繞的一片綠洲,因此成為往來商客的停留之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就是盛大輝煌之意。多元的歷史文化讓這座城市就像它的名字所預示的一般蜚聲世界。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敦煌”這個地名,就被寫入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敘事之中。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p>
張騫途經敦煌地域,開拓了后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借由這條“絲綢之路”,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樂器和歌舞傳入中原,西漢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以及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流;龜茲國鳩摩羅什東來弘法譯經,唐代玄奘西行,使中印佛教文化在敦煌相遇;當中國的儒教、道教遇見西域的佛教,便有了“禪宗文化”的輝煌;當西方遇見東方,西方各國便有了造紙術、印刷術,有了中國茶、中國瓷、中國戲劇、中國建筑,甚至有了東方思維。
莫高窟,既是多種文化不斷交融的產物,更是這種交融的生動記錄。
從公元366年樂僔開鑿第一個洞窟開始,一直到14世紀戈壁灘上洞窟連綿,莫高窟藝術以及藏經洞文物記錄了古代歐亞的中國、印度、希臘等文化在敦煌的匯流,記錄了匈奴、鮮卑、粟特、吐蕃、回鶻、蒙古等十多種民族文化被敦煌吸納。
每一個來敦煌的人,都會被這里各式各樣的飛天形象所吸引。飛天是敦煌的名片,更是莫高窟的名片。在莫高窟有編號的492個洞窟中,有270個洞窟繪制了飛天,加上榆林窟和東、西千佛洞,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飛天總數接近6000身。敦煌飛天這種迥異于所有傳統(tǒng)形象的天人形象,故鄉(xiāng)雖在印度,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飛天是佛教文化的使者,從古老的印度起飛,曾在阿富汗、尼泊爾歇腳,越過昆侖,經新疆到敦煌,接受華夏文明的洗禮,然后飛遍神州大地,又飛向更遠的東方、西方,為全人類所認同和鑒賞?!倍鼗蛯W者柴劍虹這樣說道。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轉站與西域門戶的重要地位,莫高窟就此衰落。
600多年后,當敦煌再次綻放光芒,它的舉世聞名不再是它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也不是絲綢之路的貨物集散點,而是神秘和偉大的石窟藝術。塵封已久的莫高窟的再現,使人們驚嘆于在大漠深處竟然有如此精湛的藝術,正是它,使人們對敦煌無限神往。
曾經是駝隊帶來遠方的商人,如今,駝隊變成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飛機、火車載著無數心懷向往的游客來到這里。
1979年,莫高窟開始對公眾開放,如今,這里每到旺季客流都會爆滿。這處世界文化遺產能夠安度“文物和游客雙安全”的嚴峻考驗,得益于國際合作下探索出的一系列科學保護和開放措施。
敦煌研究院打開“大門”,主動提出合作保護的愿望,并建立了國際合作平臺,開啟常態(tài)化“國際合作之路”。
“事實上,莫高窟的出現本身就是‘國際合作的產物?!痹诙鼗脱芯吭旱谒娜卧洪L王旭東看來,這個古老石窟中至今留存著來自東西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的結晶。
幾十年來,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個人,先后來到敦煌,不僅帶來了保護設備和經費,還帶來了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投入到敦煌壁畫的保護修復、文物病害防治和敦煌文化的研究與弘揚之中。
由敦煌研究院主導研發(fā)的中國首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實現了對出土文物的零距離保護;“數字敦煌”項目推動千年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游客承載量研究保障了文物和游客的雙重安全……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表示,這些措施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務。敦煌石窟綜合保護體系構建和絲綢之路沿線文物保護過程中,敦煌研究院先后獲國家技術專利50多項,推廣應用于全國10多個省份的20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與此同時,這些成果還成為絲綢之路沿線諸多文化遺產效仿的“范本”。據介紹,2016年以來,敦煌研究院先后受邀前往印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考察相關文化遺產,并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專業(yè)團隊首次對阿富汗巴米揚石窟進行了堪稱“破冰之旅”的學術考察。
“2000多年前,貫通亞歐的古絲綢之路架起了一座東西方友好往來、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不同文化在這里匯聚和交融,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016年,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賀信中強調。
2020年,一部名為《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的紀錄片,得到了眾多敦煌學者的關注。紀錄片中,觀眾在趙聲良的帶領下走進柬埔寨,探尋同是世界文化遺產、同是海陸絲綢之路重鎮(zhèn)的吳哥窟。“文化溝通才能做到民心相通”“我們的很多隔閡可以通過文明互鑒把它消除,吳哥窟和莫高窟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兩種不同文明再一次對話,再一次找到它們的相同點,為我們世界的和平,為我們整個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奠定一個非常堅實的文化基礎。”紀錄片最后的這番話,給人啟迪。
(感謝敦煌研究院對本組報道的大力支持,本刊記者鄂璠、楊掬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