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玉芹,呂金根,王孟,李中元
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濟寧 272000
大型齒輪斷齒的原因各異,既有原材料裂紋、鍛造過程中裂紋、熱處理過程裂紋誘導,又有齒輪加工過程裂紋、服役過程中失效裂紋。這些斷齒宏觀上很難區(qū)分裂紋產(chǎn)生的根源。本文對斷齒齒輪進行了材料成分、宏觀斷口、顯微金相組織等理化方面的檢測,并結合熱處理工藝分析了造成齒輪斷齒的主要原因,通過改進措施,解決了齒輪斷齒問題,以期對后續(xù)生產(chǎn)作業(yè)發(fā)揮指導性作用。
大型傳動齒輪材料為45鋼,齒頂硬化層深度2.9~7.8mm,齒根硬化層要求≥1.5mm,表面硬度55~60HRC,基體硬度為229~277HBW,齒輪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傳動齒輪結構示意
該齒輪的主要工藝流程:下料→鍛造→正火→粗車→精車→滾齒→感應淬火→回火→拋丸→精滾。感應淬火工序采用450kW超聲頻電源,功率80~90kW,頻率8500~9500Hz,選擇集中加熱感應器,加熱后冷卻介質采用水冷卻,低溫回火4h。
斷齒齒輪宏觀形貌如圖2所示,下面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觀察分析。
對齒輪宏觀方面進行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該齒輪存在以下問題。
1)該齒輪齒根部倒角不良,未按照要求倒角,并有部分倒角處存在磕碰現(xiàn)象,如圖3所示。
圖3 齒輪倒角不良
2)從齒輪齒部齒面磨損情況可以看出該齒輪存在偏磨現(xiàn)象,齒輪齒部一端異常磨損,而另一端未出現(xiàn)磨損現(xiàn)象(見圖4),由此判斷該齒輪可能存在裝配或齒輪齒向問題。經(jīng)檢測該齒輪齒形齒向均無問題,說明該齒輪裝配存在問題。
圖4 齒輪偏載異常磨損
3)對斷齒齒輪進行剖切檢測,分別在斷齒位置和未出現(xiàn)問題區(qū)各取一個試樣,對試樣進行硬度檢測。經(jīng)檢測齒輪的硬化層深度過深,齒頂部硬化層深度為17.9~18.2mm,大大超出工藝要求的2.9~7.8mm,整個齒部完全淬透;齒輪齒根部硬化層深度為2.9~3.0mm,滿足≥1.5mm的要求,基體硬度為241HBW滿足要求,檢測位置如圖5所示。
圖5 硬化層深度檢測
宏觀檢測后,我們對試樣進行金相及掃描電鏡分析,對試樣的非金屬夾雜物情況檢測結果見表1。各種類型的非金屬夾雜物均滿足要求。
表1 非金屬夾雜物 (級)
通過對齒輪硬化區(qū)、過渡區(qū)、心部的金相組織進行分析,硬化區(qū)組織為回火馬氏體,晶粒度為9級;心部組織為回火索氏體+少量鐵素體,晶粒度8級,如圖6所示。所有金相組織結果均滿足要求。
圖6 金相組織(400×)
通過對斷裂齒部進行金相分析和EVO 18型掃描電鏡分析發(fā)現(xiàn),齒斷口處的形貌具有準解理斷裂的特點,斷口具有平坦的“類解理”小平面、微孔及撕裂棱組成的混合斷裂(見圖7~圖9),由此判斷齒輪斷裂類型屬于準解理斷裂[1]。從圖8、圖9可以看出:該件斷口處屬于齒面碾壓應力裂紋(剝落)。
圖7 裂紋處的金相照片
圖8 斷齒斷口處形貌
圖9 齒面碾壓應力裂紋形貌
1)針對硬化部淬火馬氏體回火不良,導致齒面發(fā)生碾壓應力裂紋,易形成斷裂源問題,應該進行充分回火,必要時增加回火時間,以消除不均勻組織。
2)針對硬化層過深(齒部淬透)現(xiàn)象,工件在感應淬火時應該控制加熱功率,減少加熱時長,同時應該控制工件冷卻速度。冷卻速度過快,淬火烈度過大,組織轉變劇烈,組織應力無法釋放,表面壓應力轉化為拉應力,并在應力達到一定程度后造成表面裂紋。
3)齒輪齒端部在倒角加工時,不僅要嚴格按照工藝要求進行倒角,應避免倒角過大或者倒角過渡不圓滑,而且要注意倒角處發(fā)生磕碰現(xiàn)象,做好齒輪防護等工作。
4)加強裝配過程控制,齒輪安裝后檢測安裝基準面的端徑跳動,控制在0.1mm以內(nèi),保證裝配精度,避免偏載問題。
綜上所述,造成傳動齒輪斷齒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引起的,在不斷改進優(yōu)化齒輪感應淬頭工藝參數(shù)時,重點從加熱功率、加熱時間、冷卻速率,以及回火時間與溫度上進行調(diào)整、控制工藝,以減少或避免齒輪裂紋現(xiàn)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