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想不伴隨信念,就無法在人的心里留下印象。我們需要將事實作為促成信念的對象,借現(xiàn)前的印象和思想的聯(lián)續(xù)來活躍觀念,在經(jīng)驗和習慣的推移下,以理智的方式駕馭想象及其情感,并在確知的范圍內(nèi)生發(fā)信念,進而賦予理想以心靈的震動,促使學生向理想進發(fā)。
關鍵詞?觀念;印象;理想;信念
作者簡介?翟毅斌,南京市秦淮區(qū)佳營小學一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一個理想,即使在遙遠的將來才可能實現(xiàn),甚至是沒有人能保證它的實現(xiàn),它也絕非毫無意義。它至少可以用來比較舊世界的弱點,用來說明現(xiàn)實仍持有無限向好的可能。有了一個理想之后,人們便會去找尋接近它的辦法,即先描繪出一種普遍幸福,進而探求取得這種幸福的條件。就好像數(shù)學上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人們往往先既定它的答案。我們也曾在心中勾勒,未來出現(xiàn)這樣一個世界: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國家和政府,沒有私有產(chǎn)權,社會關系高度和諧,消費資料按需分配,人們自覺自愛地開展集體生產(chǎn)……直到有一天,當我們對理想堅信不疑的時候,信念之光就會閃耀。這種理想的信念好似一種神秘力量,促使著人在實踐中將精神性存在不斷物質(zhì)化、現(xiàn)實化。信念闖入人心,化作心靈的依托,刺激情感和注意,通過一個目的觀念而得到統(tǒng)一。
一、觀念的強力
人的知覺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場的感知,一種是非在場的感知。比如說幸福,一種是當下的,是人能夠現(xiàn)場感受到的;另一種是觀念上的,它并不在眼前,而是存儲在大腦,通過想象去描繪這種感覺。這兩種幸福對人的影響力是不相等的,前者更能刺激心靈,且刺激的程度較高,使人產(chǎn)生對幸福的第一印象;后者則并沒有那么直接的效果。又比如一個正在發(fā)怒的人,他即刻感到的激動情緒與一個想象自己處在憤怒之中的人所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后者的官能完全達不到前者的活躍程度。我們可以通過記憶去喚醒對一個對象的知覺,但始終要比那在場感要弱一些,強度和活力都要遜色很多。休謨在《人類理解研究》中,按照這種活力的強弱將人的知覺分為兩類:較活躍的稱為印象,較不活躍的稱為觀念。印象,可見、可觸、可聽聞、可愛憎;而觀念是在反思或回想這些感覺時我們所意識到的一些較不活躍的知覺。印象的強力必然勝于觀念的,即“摸得著”的事物總比摸不著的可信,這是人的普遍感知力??梢哉f,一切印象,即一切感覺,都是強烈的、活躍的;而一切觀念,尤其是抽象的觀念,天然都是微弱的、曖昧的,人心并不能強固地把握它們。[1]觀念可由一個印象進演而來,兩者的差異在于它們不同的強度與活躍度。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我們得設法增加或減少它的強力,即信念作用。
那么,什么是信念?信念是“和現(xiàn)前一個印象聯(lián)結著的一個生動的觀念”,[2]它給觀念附加上一層活潑性,導致我們知覺上的差異。信念是為了讓觀念的強力盡可能地接近于印象,進而提高觀念對心靈的影響力而存在的,它“將它們灌注到心中,并使它們成為我們?nèi)啃袆拥闹湓瓌t”。[3]
既然觀念是印象的摹本,那么它就只能在自己的軌道內(nèi)發(fā)生強烈程度的變化,否則它就表象為另一個印象了。所以,理想作為一個未來的觀念,必定起源于一個現(xiàn)實。當這個現(xiàn)實印象呈現(xiàn)于我們的眼前,它不但勾連起我們的思想觀念,還把現(xiàn)實的強力傳遞給了我們,漸漸地,我們將其發(fā)展成一個持續(xù)性的心理傾向——信念。理想會隨著信念生動程度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增強理想的觀念強力也就意味著可以增強它所對應的信念。這么看來,若想培養(yǎng)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就應以較強的力量去刺激他的某個觀念,并明確其理想所對應的那個現(xiàn)實。
二、想象的方式
不在眼前的事物,也是可以構想的。任何東西,凡是在其自身不含有絕對矛盾的,都是可以為我們所思想的。[4]若囿于眼前,僅以當下的印象去形成個人意志,那么人的生命會變得極為脆弱。不去設想未來,便無法根據(jù)對未來的預測來調(diào)整當下的行動。一個理想,即使沒有當下現(xiàn)實的效力,可我們相信,關于它的那些觀念也會產(chǎn)生一種激勵意志的力量,雖然這力量不如呈現(xiàn)于眼前的即時模樣那般直接。好在人的思想具有較大的彈性,因此能夠在剎那間把我們載到有詩的遠方,甚至超出遠方。在想象的作用下,信念“用某種方式按照對象的真正色彩把那些對象顯現(xiàn)于我們眼前,就像它們真正存在著一樣?!盵5]當心靈被一個印象刺激起來,人就會進行意象的推移和情思的延伸,以至對某個事物形成生動的觀念。也就是說,出于想象的觀念會根據(jù)某種原則相互引生、關聯(lián),附帶著由先前印象獲得的全部強力,使心靈固定在一個對象上,或沿著一些關聯(lián)的對象向前移動。此時,心理傾向就有了較長的持續(xù)時間。[6]最終,我們?yōu)樽约旱臒崆樗腥?,每個狂想都像事實一樣活潑有力,一個理想信念就此誕生。
我們可以去想象一個事物的理想情境,可是想象官能自身無法達到信念。所以,信念不在于想象了什么內(nèi)容,而在于這一理想被想象的方式,以及它給予心靈的感覺。這種被心靈納入自身之內(nèi)的東西,才是人的信念。由此可以看出,信念并不增加觀念的內(nèi)容,而只是改變我們想象的方式,從而使觀念變得活躍。不論一個人信與不信,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都不會增加與減少,信與不信的差別其實存在于“我們想象它的方式之中”。[7]
所謂想象,大致是把現(xiàn)實提供給我們的材料混合。一個人的理想所能及的,無非是由外部的和內(nèi)部的感覺重組來的。我們說半人馬,是把我們熟悉的人和馬這兩個形象聯(lián)系了起來;我們說望夫石,是我們把盼夫歸的女性深情嫁接在石頭上。即使脫離了相應的印象,觀念有時依然可以生產(chǎn)??v使大自然沒有三角形,我們依然信奉歐幾里得的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幾何、代數(shù)、化學周期,縱使缺少一個實存體,我們?nèi)阅芙柘胂蟮牧α繌浹a這種缺陷,并把那個觀念在自己心里生發(fā)出來。當我們向?qū)W生描述一個偉大的理想,受限于個人閱歷,學生可能沒有直接相關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但他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理解教師的意思,去想象教師所想象的事物。
當然,人的想象可以任意選擇事物的矛盾兩面,即一個人完全可以在相信與不信這兩種情況下去同時想象一個觀念。這時,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才真正凸顯,即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在正確的價值屬性下開展想象并生發(fā)某些觀念,而不是背離理性的價值關照肆意假想。只有理性才能匡正感官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使人避免理想的扭曲。
三、現(xiàn)前的印象
理想,意味著去感覺將來。它可以是抽象的,但絕不是超驗的,而仍然是一種當下意識,是現(xiàn)在的感情。盡管它的目的指向?qū)?,我們還是要把它當作一種當下的意識來感知,它的焦點始終凝聚于現(xiàn)在。所以,一個現(xiàn)前的可感知對象對于人的想象有很大幫助,它能映射相關的觀念。人在可感的物體中,隱約體會到我們信念的對象;因為這些事物具體而又觸手可及,故而它們能以一種較強的親切感將心靈轉(zhuǎn)移。在很多日常情境中,我們確實是根據(jù)可感事物去形成信念的,比如一個追星族所希望得到的理想之物無疑是他崇拜的偶像接觸過的物品,如簽名、照片、同款衣物等,這些東西與偶像本人的關系密切,人們據(jù)以接近他的真實存在。這就證明了一個現(xiàn)前印象與因果關系結合起來可以活躍觀念,進而促成信念。一個思念故鄉(xiāng)的人,任何故鄉(xiāng)的舊物都能觸動他,即使遠隔萬里,他都會對故鄉(xiāng)產(chǎn)生一個觀念。若此時出現(xiàn)了一個直接印象,那種觀念的推移便會產(chǎn)生較大的活潑性。和尚的念珠、教徒的十字架、天主教的彌撒、佛教的禮拜,這些現(xiàn)前的“真實”因其無可替代的具體性使人們對自己所理想的世界產(chǎn)生一種親切、強烈的概念感,活躍他們的信仰,鼓舞他們的熱忱。
人不相信理想,常常是由于其來日狀態(tài)與當下生活欠缺關聯(lián)。大部分人對來日的理想只能形成模糊的觀念,正是因為這種切實的關聯(lián)感的缺失,而不是因為理想本身太過遙遠。然而,這種聯(lián)系是需要特殊培植的,它并不先天地存在于個體的精神境域,所以人們常常被眼前的茍且囚困,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懷著理性深思將正確的價值判斷刻在心中。
理想固然是遙遠的,距離確實會減弱任何觀念的力量;如果信念總是面向虛晃的遠方,它自然會衰落下去。但我們也需要承認,借著與事物的類似和接近關系,只需要一個現(xiàn)前印象伴著一種聯(lián)想就可以活躍觀念。我們需要一個直觀的聯(lián)想物作為意識上的事實,這樣就能使得觀念永遠處于活躍的激發(fā)狀態(tài)。不論是《紅樓夢》的誕生地黃葉村、《南京條約》的議約地靜海寺,還是毛主席住過的延安窯洞、秋瑾就義的軒亭口,在實地走訪、親身考察時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總比在聆聽他們的事跡或看他們的著作時所感受到的要更強一些。那些近在眼前、沾染著故人過往生活氣息的一草一木,不但使我思及其人,更讓我似見其人。事實證明,觀念的發(fā)生確實會和現(xiàn)前印象發(fā)生一種關聯(lián),我們從一個現(xiàn)前的“真實”推出某個結論,而后形成一些自己相信或認同的觀念。
為了使奇跡般的故事容易被人接受,《圣經(jīng)》里記錄的很多事件常常結合人文歷史,從而獲得一種聯(lián)系,只要這些事件中有一個是信念的對象,它就會對相關聯(lián)的其他事件帶來一種強力,然后進入人的想象、加強人的信仰。同樣地,《西游記》借用佛道教經(jīng)典與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名稱,如菩提、觀音、云童、張稍、李定、殷開山、吳道子等等,也使得作品中描述的超自然事件更容易被想象。接近“真實”的目的在于使觀念更容易被人接受,使心靈更樂意去信從,或者說沒有抗拒之感。通過動畫片或游樂園來刺激孩子的想象,則他腦海中對童話世界形成的圖景無疑會更加生動鮮活;若一個人的經(jīng)歷給他呈現(xiàn)了紅海、沙漠、耶路撒冷的神秘與壯闊,他就更容易接受《摩西五經(jīng)》和《福音書》里的神奇事件。雖然它們事實上都是虛構的,可當這些觀念被勾連到關聯(lián)假設上,且有生動的想象增加其活潑性,它們就能夠強化信念。這么看來,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追求一點象征物和形象的“真實”,以便使想象力進入自由的游戲,并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幫助學生形成他們各自理想所對應的現(xiàn)前印象。亦即,先提供一些富有暗示力量的相關刺激物,再借假設的接近關系來鼓動想象。一個現(xiàn)前印象、一個生動觀念以及這二者在想象中的關聯(lián),就能促發(fā)信念這一心理狀態(tài)了。
四、情感的習慣
當一個印象出現(xiàn)時,如果我們不聯(lián)想另一個對象,使那個對象和印象發(fā)生一種特殊關系,那么這個對象對心靈就只有微弱的影響。在習慣的作用下,心靈和另一個知覺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借著眼前的印象和順利的推理,產(chǎn)生一種比日常想象的意象更有力、更生動的觀念。其實,我們根據(jù)一個對象的出現(xiàn)推斷另一個對象的存在,這是一種情感的遷移,也是一種想象的習慣。在算法時代的理性數(shù)據(jù)和顯而易見的直觀證據(jù)面前,信與不信是較容易作出判斷的。我們需要因果關系來使我們對一個理想作出信與不信的判斷,即便它被一些悲觀者認為是不存在的對象的表象,我們?nèi)匀恍枰美硇苑词∷?。因為我們對某事的信念是以因果推理為根?jù)的,即我們需要證據(jù)才能證實一個理想,否則理想只會偏執(zhí)而空洞。根據(jù)習慣和因果推理所確立的觀念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憑借這種穩(wěn)定性,人能夠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繪出一個宇宙來。例如,雖然我從未見過共產(chǎn)主義社會,可是我從政治老師或歷史老師的言說里獲得了聯(lián)想,因此能夠把它放入人類發(fā)展的經(jīng)驗坐標,并為這個觀念加上社會、政治、歷史的因果推理;我追溯過往,去想象它未來的模樣,最終形成了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理想必然是要基于經(jīng)驗和邏輯的,我們在日常情境中積累的認知經(jīng)驗,都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或是在某種程度上后知后覺。一個迷路的人,在看到樹木年輪時就可以判斷出前行的方向,他的這種認知正是源于以往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將因果規(guī)律內(nèi)化給他。
可有些時候,我們來不及慎思,習慣就已經(jīng)發(fā)生作用了。當我們從一個對象推演到另一個對象時,有時是“下意識”的。這種“下意識”由經(jīng)驗而來,不經(jīng)過人的反省就可以產(chǎn)生信念和判斷。比如,一個怯懦的人一聽到別人提及危險,便心生恐懼地深信不疑。我們總是潛移默化地、不自覺地把我們的經(jīng)驗轉(zhuǎn)移到我們所沒有經(jīng)驗的事情上,這種習慣性的情感推移成了主體產(chǎn)生信念的基礎。信念刺激情感,情感也反作用于信念,當信念發(fā)出信號,就會立即激起與之相應的情感。而對于有這種情感傾向的人,這種作用尤為強烈,甚至容易使人失去主見。這種情感被慣性地轉(zhuǎn)移到想象中,附著在我們的觀念上,形成對一個事物的信念。正如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79年的演講“相信的意志”中所提到的,證據(jù)并非是人們形成信念的唯一準繩,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一些非證據(jù)因素也同樣重要,[8]比如情感、習慣、跟風。
信念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習慣的結果。充分的習慣不論應用于什么信念,都更容易得到一種確定性。因為觀念經(jīng)過多次重復,就會被固定在想象中;習慣就是一種重復,這種重復本身不會產(chǎn)生信念,但是會強化信念。一個剛被截肢的人,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還會不自覺地試圖使用它們;家人突然去世,人們往往短期內(nèi)難以適應,總覺得親人還在那個房間;愛撒謊的人因頻繁撒謊,連自己都近乎要相信了。人的情感會受到習慣的影響,對一些觀念產(chǎn)生強烈的印象,這些印象刺激想象力,以至知性無須反省過去的經(jīng)驗??梢哉f,由現(xiàn)前印象而來的信念,大都源于習慣。當然,習慣不能從單一例子中獲得,而必然建立在重復的基礎上,這顯然要依賴于教育?!傲餍杏谌祟愔械囊庖娪幸话胍陨鲜怯山逃脕淼摹?,[9]理想信念教育注定是一種人為作用而非自然進程。所以,以“理想”為題,寫一篇作文、畫一幅畫、作一次演講,都還不夠,還要將理想變成一種生活的日常信仰,一種連續(xù)的慣性情感,一種明天性的長久期待。
五、 促知的形式
生動的想象也可能墮落為瘋狂和愚昧,例如曾有人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病,不合理的想象產(chǎn)生錯誤的信念,并影響人的是非判斷。在精神亢奮時,想象會獲得一種強大的活力,使官能陷入混亂,讓人無法區(qū)分真?zhèn)?。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造謠者或邪教頭目的大吹大擂,比起普通的傳播者,更容易騙取一些人的信任。他們將模糊的虛構傳播到人的心靈,借著驚訝的活力生動人的觀念,以致那個觀念佯裝成經(jīng)驗。因為這種緣故,本該促進我們理性的信念,反而使人成為最無理的愚蠢動物。納粹教義、種族歧視、恐怖主義,這些信念放縱野心、偏見、暴戾,殘害無辜、無惡不作,卻也有人將它們視作真理,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對的,堅信自己的使命。還有一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他們可以說出高尚的道德信念,卻不會把這些信念付諸實踐,因為其性情、私利與那些理想信念不相容,一旦信念違背了情欲,他就要拋棄信念。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想象需要被束以道德的韁繩。我們要在理性與信念之間加以劃分,“以自明的強光和解證的力量來盤踞人心”,[10]以免學生放縱自己的想象,拋棄理性而誤入荒謬的狂熱。當學生認為一個命題是正確的,我們要保證他能對其有所證明,即讓一個理想存活在學生能夠確知的范圍內(nèi)。如果學生對一個命題的認同程度超過了他確知的程度,就會帶來無依據(jù)的信念,這種信念絕非“真理之愛”。所以,當學生對一個理想的信念超出了他所能給出的證明,便有可能落入自以為是的盲目心理。
同時,兒童有限的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導致了這樣一種現(xiàn)實的存在,即只要成人愿意,他們可以把一切謬誤與成見當作真理傳授給孩子,孩子習慣而牢固地接受教養(yǎng)者的觀點,完全信任他們,包括他們的信念,即使那些信念是有害的?!八械膬和际菬o神論者”。[11]孩子的理智還不足以成熟到掌握某個真理,在學習的最初階段,他總更傾向于相信成年人的教導,直至他能夠通過積累到經(jīng)驗去反思、檢驗這些話。也就是說,質(zhì)疑需要個體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而知識必然是他們所信賴的人傳遞給他們的。因此,對于幼年的孩子來說,首先做到的是“信”,而對于教養(yǎng)已然成熟的人來說,僅僅是信就顯得乏力了,因為他們的知識變多了,他們可以選擇懷疑。
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應當是有遠見的,是因為我們在孩子還不能分辨真?zhèn)蔚哪挲g幫助他們樹立的各種道德信條和價值判斷,將會深遠地影響他們的一生。若要使一個成年人去相信某個信念,則是較為困難的,因為這一信念可能與這個人已有的舊知相悖,進而遭到拒斥。因此,我們常常只在教育孩子時才需要用信念,對成年人的教育則很少采取這種方式。信是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知,所以信是“用以促知的一種手段”[12]而不是目的。例如,畢達哥拉斯曾根據(jù)學生的進步程度將他們分成一些等級,然后逐級向?qū)W生講授不同的知識,等級低的學生無法接近深奧的學說,于是必須先去信仰,產(chǎn)生信念。他只在秘密聚會時才對經(jīng)過篩選的部分學生傳授一些深奧的學說,并且還要求這些學生守口如瓶二到五年。他的教育更多訴諸激情,而不是訴諸理智,信念在他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同樣地,共產(chǎn)主義的學說在出現(xiàn)印刷物之前,也經(jīng)歷了一段晦澀的口傳時期,為了躲避成見與迫害,只能偽裝成難懂的語言。人們最初去相信它,并不等于人們足夠了解它。可見,信不等于知。隨著年齡的增大和閱歷的豐富,信才漸漸進入知的領域,并轉(zhuǎn)變成了知的狀態(tài)。對教師而言,必須先取信于學生,因為學生越是無知,就越難以看見一個理想,教師必須令學生敬服,利用信賴關系去培養(yǎng)學生達到知的程度,而后繼續(xù)擴大這個知。同時,知一個事物,要比一味地信這一事物更能懂得它的真相和規(guī)律。畢竟,知是有據(jù)可循的,所以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樹立一個理想,而必須要使其深諳這個理想,能夠為此提供證據(jù),甚至還要鼓勵學生進行提問與質(zhì)疑。若信念缺少了知,學生則只有通過反思或質(zhì)疑才能獲取真理。
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產(chǎn)生新知,它們以理性的光芒照亮著迷一般的信念,兩者無須顧此失彼。知識或許真的可以滿足情感,驅(qū)散心中的陰霾,但真理總不是那么容易被人領會的。事實是,經(jīng)過多年的試錯,我們才獲得了一點基本的判斷。所以,當我們離真理越是遙遠,就越要儲存一粒信念之火,時刻溫暖著心胸,以便在我們漫漫的前路上,不會被未知的痛苦擊垮。
用信念給理想增加力量,對盡管仍是未知的明天充滿希望。生活的艱難打不倒璀璨的我們,去念一念《奧伯曼》中的句子,“理想事物的秩序,好似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雖然還沒有實現(xiàn),但不是不能實現(xiàn)的?!?/p>
參考文獻:
[1][4]休謨.人類理解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3,20.
[2][3][5][6][7][9]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17,116,118,113,137.
[8]James.The will to believe[R]. The Will to Believe and Other Essays in Popular Philosophy.New York:Longmans,Green and Co.,1897:31-32.
[10]洛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697.
[11]霍爾巴赫.健全的思想[M].王蔭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5.
[12]威廉·魏特林.現(xiàn)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 一個貧苦罪人的福音[M].胡文建,顧家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57.
實習編輯︱郝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