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恩 曾益輝 王 偉 張 麗 張 嫣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放射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股骨頸前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是指人體股骨頸的中軸線相對股骨髁橫軸向前扭轉的角度[1],即股骨頸的中心線與股骨髁冠狀面的夾角。1954年,Billing對前傾角進行首次定義及系統(tǒng)描述股骨幾何學特點及意義[2],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準確性在診斷和治療股骨扭轉方面很重要,目前對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認為CT測量法最為精確,因CT存在輻射劑量大,而磁共振無電離輻射、軟組織分辨力高等優(yōu)勢容易被臨床及患者接受,本文采用對磁共振與CT測量在股骨頸前傾角中的應用及數據分析對比,旨在豐富股骨頸前傾角測量方法,通過數據相關性分析,提高股骨頸前傾角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提供多種股骨頸前傾角測量方法選擇。
1.1 取樣標準將臨床病史無股骨頭塌陷或股骨頸異常、股骨髁無明顯增生患者納入有效檢查。
1.2 一般資料在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開始回顧性收集病例,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檢查部位為同時行股骨CT檢查及股骨MR檢查的42例患者,均已簽署患者檢查知情同意書,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齡20~65周歲,平均年齡(40.86±11.70)歲。
使用設備:CT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128層螺旋掃描儀,型號SOMATOM Definition AS機器,檢查如下:CT股骨檢查,仰臥位,盡量使兩側下肢并攏,用繃帶輕輕固定,掃描范圍包括股骨頭中心層面、股骨頸干層面、通髁線層面,層厚5mm,曝光參數:120kV,100mA。
磁共振檢查采用荷蘭飛利浦Ingenia 3.0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檢查如下:磁共振股骨檢查,足先進,仰臥位,平靜呼吸,采用16通道相控陣線圈,股骨擺放位置、掃描范圍同CT檢查,行TSE T1W檢查,掃描參數:最小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570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11ms,反轉角(flip angle):90°,層厚(slice thickness):3mm,層間距(gap):0.3mm。
測量股骨頸前傾角方法:采用Murphy法,先確定四個掃描層面,第一個層面股骨頭中心(H為股骨頭中心點,圖1E),第二個層面股骨頸軸線,第三個層面股骨頸基底段(O為股骨基底部中心點,圖1F),第四個層面通髁線(LM線,圖1G),應用Photoshop軟件,將第一層面與第三、四層面重疊(圖1H),測量通髁線與股骨頸軸線夾角角度即為股骨頸前傾角。
圖1 圖1A:掃描定位示意,直線a 、b 、c 、d為掃描平面定位線;圖1B:掃描平面示意,O為股骨頸基底部中心,H為股骨頭中心,L為股骨外髁最后點,M為股骨內髁最后點,N為股骨頸切面中心;圖1C:定義法前傾角測量示意;圖1D:定義法測量股骨前傾角掃描平面重疊示意;圖1E:股骨頭中心;圖1F:股骨頭中心與股骨頸基底部中心連線;圖1G:通髁線(LM線);圖1H:第一層面與第三、四層面重疊,θ角即為股骨前傾角。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通過磁共振測量前傾角方法與CT測前傾角方法進行相關性分析比較,|r|<0.4為無相關,0.4<|r|>0.7為中度相關,|r|>0.7為顯著相關,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文選取42例檢查中,測得磁共振測量前傾角平均值為14.09°±3.86°,CT測量前傾角平均值為14.17°±3.09°,CT測量與磁共振測量組間相關r系數為0.685(P<0.05),兩者數值相關性分析為中度相關,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散點圖見圖2。
圖2 CT測量與磁共振測量散點圖
股骨頸前傾角是描述股骨上段空間定位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股骨前傾角對于髖關節(jié)力傳導及運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股骨頸前傾角對小孩股骨形態(tài)發(fā)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股骨前傾角方面,需要了解兩個概念:股骨頸前傾角和股骨頸扭轉角,股骨頸前傾角為股骨頸的中心線與股骨髁冠狀面的夾角,而股骨頸扭轉角為股骨頸的冠狀面與股骨髁冠狀面的夾角,文獻研究表明兩者為兩種完全不同的人體測量角度,又存在一定的關系,有公式顯示,tgA=tgB×sina[3],公式中A為股骨頸前傾角,B為股骨頸扭轉角,a為頸干角(股骨干縱軸線和股骨頸軸線內下方夾角為股骨頸干角,又稱內傾角,頸干角正常范圍在110~140°之間,平均為128°,男性132°,女性127°,兒童150~160°,隨年齡增長而角度減小)。因此股骨頸前傾角與股骨頸扭轉角呈正相關,只有當頸干角為90°時,兩者才是相等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股骨頸前傾角測量方法,目前測量股骨頸前傾角方法很多,有X線片測量法[4-6]、CT測量法[7-8]、超聲測量法[9]、臨床查體測量法[10-11]、裸骨投照測量法等,最準確測量股骨頸前傾角方法為裸骨投照測量法(也叫解剖法),X線片測量法容易受投照角度及照射中心線影響,容易產生誤差,文獻研究表明在X線平片上測量股骨頸前傾角從8°到33°不等,差異很大,僅適用于只有X線機的基層醫(yī)院使用,研究顯示CT測量能從三維的角度進行準確測量前傾角[12],CT螺旋掃描后能進行圖像任意角度重建,重現(xiàn)股骨頸前傾角三維情況進行測量,能簡易、迅速測得股骨前傾角,但是CT掃描輻射劑量大,相比磁共振無電離輻射、同樣能準確測量股骨頸前傾角角度,臨床及家屬更容易接受采用磁共振檢查測量前傾角。
磁共振檢查由于多平面、多參數成像、軟組織分辨力高、能很好地查看股骨肌肉、韌帶及髖關節(jié)情況,不用造影劑也能進行下肢血管成像等優(yōu)勢,常規(guī)在股骨頸前傾角治療病例中,也需要了解髖關節(jié)情況,在行髖關節(jié)磁共振檢查時,順便進行股骨前傾角測量,是一舉兩得。
為更好、更快捷地使用磁共振測量股骨頸前傾角,采用快速掃描序列TSE T1W,采用兩個疊塊掃描,第一個疊塊包全股骨頭及股骨頸干層面,第二個疊塊包全股骨內外側髁層面,掃描時間控制在2min內。
股骨頸前傾角測量數值國外研究很多,教科書上的前傾角數值范圍為12°~15°[13]。Soutter等[14]研究測量了154個股骨,得出股骨頸前傾角平均值為14.3°;Pick等[15]研究測量了152個股骨,得出股骨頸前傾角平均值為14°;Parsons等[16]研究測量了300個股骨,得出股骨頸前傾角平均值為15.5°。本文用磁共振測量法測量股骨頸前傾角平均值為14.09°,用CT測量法測量股骨頸前傾角平均值為14.17°,與文獻研究平均值相近,相關性分析顯示,r值為0.685,為中度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但是磁共振檢查也有其劣勢,檢查噪聲大,檢查費用較CT貴,需提前預約,檢查時間相對CT較長,檢查過程中檢查部位隨機性移動容易導致測量數據不準。CT檢查其劣勢主要在于輻射劑量大,對兒童及備孕患者慎用。
綜上所述,磁共振與CT測量股骨頸前傾角,數據均能正確顯示股骨頸前傾角數值,測量偏差小,能夠滿足臨床需要,但磁共振檢查法因為其無電離輻射、軟組織分辨力、多參數成像等優(yōu)勢,現(xiàn)在更多地應用在股骨頸前傾角測量方面,特別是適用于兒童及嬰幼兒患者檢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