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勇
走進新時代,新媒體發(fā)展方興未艾,逐漸成為新聞輿論的主陣地。因敢為人先,思想“靠前站位”,青田縣媒體融合發(fā)展搶先一步。2017年7月,青田開始啟動媒體融合。同年9月,《青田傳媒集團組建實施方案》和《青田縣媒體中心實施方案》相繼完成,并迅速開展新媒體先行先試,將青田縣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與青田僑報社新媒體部合并,邁出媒體融合關鍵一步。2018年6月底,啟動融媒體指揮中心建設,9月底,“報業(yè)+廣電”模式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正式上線運行,該中心依托“中國藍云”技術平臺,構建“一云三中心”基礎框架,即中國“藍云”平臺和縣級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開啟了省市縣三級媒體聯動,平臺、資源、技術共建共享的先河,這也是浙江省首家基于“中國藍云”的縣級融媒體中心。
因敢作敢為,勇做“開路先鋒”,青田縣級融媒體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2019年1月,中宣部將青田傳媒集團列為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首批建設單位,青田縣級融媒體改革的山區(qū)經驗,為全國提供借鑒,全程參與和起草了中宣部等部門聯合發(fā)布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guī)范》。2019年2月23日,青田僑報社整體搬遷入駐青田傳媒集團大樓。2019年7月,全省首批獲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2020年3月,被浙江省委宣傳部評為縣級媒體融合示范單位(全省6家),獲得2019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下好了先行先試“先手棋”。
因銳意進取,務求“開拓創(chuàng)新”,青田縣山區(q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典型案例。平臺設置方面,對原先兩家單位的17個平臺進行了精減整合,最后保留了世界青田APP、青田傳媒公眾號和青田發(fā)布公眾號2個微信公眾號和青田電視臺、青田人民廣播電臺、青田僑報、青田網等7個媒體平臺。實施移動優(yōu)先戰(zhàn)略,重新開發(fā)建設了網站和APP這兩個自有平臺,APP所有數據與網站共享互通,實現一鍵發(fā)布。目前,青田網注冊用戶14.7萬,平均日訪問次數87萬次;移動客戶端“世界青田”APP于2019年9月上線,現已有123家部門、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機構入駐。
雖然青田融媒體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但也有不少傳統媒體人在大環(huán)境下,墨守成規(guī),缺乏探索精神,不愿變、不愿闖、不愿試,被新媒體的浪潮推著走,用慣性思維、傳統方法對待新媒體,原報紙、電視的記者編輯仍然只是盯著原有的一畝三分地,遲遲不肯跨界融合,致使工作常常陷入僵局、局面打不開。這就是明顯的解放思想不夠、不到位現象。
在當下背景形勢下,媒體融合需要平臺融、技術融和人員融,核心是要解決好人員的融合問題。結合青田縣融媒體中心實際,就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媒體融合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是解放思想、轉變思維,從機制改造上要效率,充分解放新聞生產力。重置組織架構。在原有指揮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實質化的大新聞中心,進行采編調度,統一策劃、指揮和協調備平臺,一體運行,協同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重造生產流程。目標是建立移動端優(yōu)先、多元發(fā)布、全天滾動、立體覆蓋的傳播體系,重心向新媒轉移,核心是實現移動優(yōu)先,實現新、老媒體新聞內容生產優(yōu)先在移動端呈現。重塑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薪酬激勵機制,實施全程、全員、全息、全效融媒體考核,即按新聞生產流程“策采編發(fā)評”全鏈條、各環(huán)節(jié)進行量化打分,對所有崗位、備類工種進行關鍵績效考核,對構成新聞產品的信息要素分類進行對照量化考核,并進行質量考核和效果考核。特別是要加大新媒體稿件考核的傾斜力度,新媒稿件和新媒體崗位的考核要高于傳統媒體考核,倒逼全體人員向全媒體記者、全媒體編輯轉型。
二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從移動優(yōu)先上要未來,打造融媒拳頭產品。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其核心戰(zhàn)場不是面向廣域輻射的“空中戰(zhàn)爭”,而是面向本土的“地面戰(zhàn)爭”,其根本方法是要實現“移動優(yōu)先”,根本任務是向用戶提供接地氣和有深度的新聞拳頭產品。2020年疫情發(fā)生后,青田融媒體中心啟動應急預案,輪值總編在指揮中心坐鎮(zhèn)指揮,統一指揮調度。安排記者編輯優(yōu)先采訪制作融媒體、新媒體產品,在世界青田APP上優(yōu)先推送,隨后青田傳媒公眾號和青田發(fā)布公眾號兩個微信公眾號迅速跟上,同時與青田電視臺、青田人民廣播電臺、青田僑報等傳統媒體平臺聯動,實現全媒體傳播?!皥蠹?、廣播、電視、網站、兩微一端”等平臺累計發(fā)稿1萬多條,全網總點擊量超3600萬次;其中微信公眾號10萬+稿件11篇;358篇抗疫稿件登上人民網、新華社、浙江衛(wèi)視、學習強國等國家和省級媒體平臺??芍^是嘗到了“移動優(yōu)先”的甜頭,也進一步證明“移動優(yōu)先”正確性和可行性。下一步,青田融媒體中更要進一步吸收互聯網思維,真正以用戶為中心,更加注重移動端建設,始終保持新聞定力,專注內容質量,擴大優(yōu)質產品產能,創(chuàng)新宣傳表現形式,打造移動融媒拳頭產品。在縣域內,要以更親民和更加對等的語態(tài),向群眾百姓提供接地氣、有感情、有訴求和易于理解的“土味”新聞拳頭產品;針對在縣域外的33萬華僑華人和15萬青商,要用更加濃郁的鄉(xiāng)愁和家國情懷,講好青田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向海內外青田人提供的“家味”新聞拳頭產品。
三是解放思想、深度融合,從內容創(chuàng)意上要成果,向主陣地主戰(zhàn)場挺進。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宣傳報道中,青田融媒體中心全力開展短視頻創(chuàng)新報道。作品聚焦青田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現場感人事跡和背后的故事,還融入方言、手語、快板、大喇叭等元素,累計制作短視頻160多個,被省級和中央級媒體轉載錄用50多個,成為疫情防控融合宣傳的重要手段和全新表達方式。所以要實現主力軍真正挺進主戰(zhàn)場主陣地,就進一步以互聯網的思維優(yōu)化資源配置,把更多精力、人力、物力和財力向新媒體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做精品內容、品牌欄目。同時要充分發(fā)揮融媒體優(yōu)勢,采用新技術、新形式、新手段,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式呈現,提升新媒體產品開發(fā)制作能力,力求多出精品、多出爆款,形成以短視頻為突破口傳播新格局。
四是解放思想、堅持創(chuàng)新,從技術革新上要生產力,加快智能化平臺建設。作為全國著名僑鄉(xiāng),青田在疫情防控的“下半場”面臨巨大的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為此,青田融媒體中心在講好青田僑胞戰(zhàn)役故事的同時,建立華僑抗疫融媒體服務“云”平臺,開展涉僑政策解讀、防疫知識和健康問診等服務,第一時間為海外華僑答疑解惑,引導海外華僑同心抗疫。這依托互聯網技術的“云”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海外華僑的高度贊揚。融合發(fā)展,技術是支撐。下一步青田融媒體中心更應該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fā)展,要利用5G技術,優(yōu)化移動采編播流程、移動直播,提升工作效率,推動融媒體向智媒體的升級;要運用VR、AR等技術,推出融媒體新聞產品;要建立數據中心,通過對相關部門數據的管理、分析和使用,更好地服務平臺、服務群眾;要敢于嘗試,時刻關注融媒體新技術,積極探索如何應用前沿技術生產優(yōu)質內容,傳播主流價值觀,更好的服務群眾;要重點依托“世界青田”APP,打造本土的“媒體+政務”、“媒體+服務”等功能,讓本地用戶重新和深刻感受自身的本地化屬性。
五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從跨界融合上求突破,加快平臺型媒體建設。要堅持傳統產業(yè)和新增產業(yè)兩手抓,在穩(wěn)固傳統產業(yè)的同時,發(fā)展新型產業(yè),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要充分發(fā)揮青田縣融媒體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這一平臺作用,努力歸集公共宣傳點位、打造電商平臺、開展海內外媒體營銷合作等,加快經營產業(yè)發(fā)展,以產業(yè)反哺事業(yè)。
改革永遠在路上,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青田縣融媒體中心將不斷解放思想、自我革新,守正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堅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xù)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管理運行工作,做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后半篇文章”,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走上發(fā)展“快車道”,確保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qū)信息樞紐,更好地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