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館 夏媛媛
在彩云之南,絢麗多姿的服飾在各民族的生活中作為無聲的媒介訴說著關(guān)于愛和信仰的千言萬語。
給予新生兒的最強大的保護和最美好的祈福是人類的天性,自脫離胎衣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新生兒便開始接受來自家族的無上寵愛,各民族用獨特的誕生禮來表達對生命的歡迎與祝愿。
彝族父母為孩子準(zhǔn)備了虎衣、虎頭帽、虎頭鞋甚至虎紋肚兜,希望強壯的野獸之王能保佑孩子遠離疾患勇猛如虎。
哈尼族父母為孩子裹上親手縫制的包裳,希望孩子永享親人的護佑。
納西族、佤族的父母則相信子孫滿堂的老人能夠給孩子帶來健康長壽的祝福,他們將老人的舊衣改制成滿月孩子的長衫,希望衣襟相連,福氣長存。
曾經(jīng)的新生兒破繭成蝶,成人世界的大門已經(jīng)向他們打開,用華麗而成熟的服飾裝點的成人禮是新世界贈與他們的第一份禮物。
小涼山彝族的換裙禮,在象征日后生育力強、兒孫旺盛的羊糞堆邊,由多子女的婦女為彝族少女換上象征成熟的大裙子,并獻上羊肉祭祀。哈尼族的少年在十五歲就開始扎包頭,少女則在腰間系一對繡花綴穗的飄帶。佤族女孩相對簡單,只是在頭發(fā)上掛一個毛線織成的小彩球。西雙版納的傣族男子則用文身代替成人禮的換裝。布朗族的男子與其他民族的換裝不同,他們從十四五歲就開始準(zhǔn)備袋子、氈子和一個裝有檳榔、草煙等物的金屬盒來宣告自己的成熟。
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儀式,搭配正式莊重的服飾,簡樸中社會角色認同感與家族集體歸屬感得以增強,少男少女們自此開始身著成人的服飾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同時也背負起家族的使命,帶著長輩的期望邁入社會。
成人的世界是精彩的,來自異性的吸引讓懵懂的心靈開始躁動,經(jīng)緯彩線交織出戀人之間的信物,手帕、毛襪、腰帶為姑娘和小伙子傳達愛意。年輕人用服飾來標(biāo)識自己的婚戀情況。楚雄彝族支系羅羅頗姑娘未出嫁前在頭上戴青菜花和白菜花。洱海的白族姑娘則喜歡戴鳳凰帽表示自己的善良美麗及未嫁的身份。
用一目了然的約定表明自己的婚戀狀況,是為了增加更多的機會,早日走進幸福的婚姻殿堂。結(jié)婚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婚禮上的服飾則是承載著家族的祝愿和對神靈的敬仰。
云南盈江傣族女子在成婚之日,撤去一方黑巾批搭成的頭帕換戴高高的筍殼帽,打高包頭作為已婚的象征。德昂族娶媳時,會由女方長輩包一條白布在新郎頭上。苗族、哈尼族的姑娘則穿戴上銀衣銀飾。水族新娘出嫁時用紅紙傘罩頭,阿昌族的新娘則要為新郎撐傘。
云南各民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守護他們的神靈,他們把死亡當(dāng)做生死輪回,莊重的葬禮體現(xiàn)了對亡者的祈福和對生命的尊重。
麻栗坡縣彝族花倮人葬禮服飾尤其獨特,男子頭戴方格帽子,身穿交領(lǐng)斜襟坎肩,中間穿青布花衣,最里面還穿長及手腕的內(nèi)衣,三件疊穿即三滴水。女子穿長裙,對襟花衣,包頭上披帕,服飾上繡日形紋、水紋、雷云紋等。最有特點的當(dāng)數(shù)葬禮祭司的“龍公主衣”和“龍婆衣”。在白族、水族等民族中,將死者的衣物焚燒,意為燒掉“老窩”。
紅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從大自然中獲取生存所需之物,他們知道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生存的永恒主題,敬畏自然崇拜自然是接受自然饋贈的最好回應(yīng),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是回饋自然的方式。
云南特有的地貌有著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山脈和湖泊并存,先人們根據(jù)物產(chǎn)來選擇衣料衣飾,這讓他們“食不種谷,著樹葉衣”得以實現(xiàn),樹皮、獸皮、獸毛、鳥的羽毛,都是衣服的原材料。
傣族、景頗族就曾用箭毒樹皮做衣服,用棕筍葉草、麻編制成衣、帽、鞋,成為衣服的最早形態(tài)。武定彝族至今仍流行野生火草做成的火草褂。西雙版納勐臘縣的布朗族克木人上世紀(jì)50 年代還在穿構(gòu)樹皮做的樹皮衣。
同時他們還通過觀察自然來對衣服進行加工,日月星辰、蟲魚鳥獸等在他們的服飾中可繡可染,也印證了“織績木皮,染以草實”的古籍。白族扎染工藝其用料都來自大自然,有草實、樹實、樹皮、植物莖葉等。獨龍族和怒族染麻線的紅色就是用“色目不郎”的樹皮,藍色用核桃樹皮。
勞作的人們在山林田野間揮灑汗水,取之自然,同時把對自然的崇拜縫制在一針一線中,維持著自然的和諧與平衡。
【結(jié)語】
云南各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作為一種了解民俗特點的“百科全書”,無論是神話傳說中驅(qū)邪求吉的雞冠帽,代表好運的百鳥衣,還是象征勤勞的“披星戴月”,他們都把想表達的無盡話語顯示在服飾之上,穿引在經(jīng)緯之間。服飾就像秘境,隱藏著他們的民族心理,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成長與歷史,服飾這一特殊媒介是中華民族也是我們?nèi)祟惞餐呢敻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