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駿逸, 吳逢春, 李荷花, 羅新妮, 寧玉萍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1中醫(yī)神志科, 2慢性病科, 3心身醫(yī)學科, 4老年精神科(廣東廣州 510370)
失眠是指盡管有合適的睡眠機會和睡眠環(huán)境,依然對睡眠的時間和(或)質量感到不滿足,并且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在成人中失眠的患病率為10%~15%[2]。失眠的影響因素眾多,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生活習慣等[3-4]。近年來,亦有研究顯示失眠與中醫(yī)體質類型相關[3]。但不同的人群中,失眠與中醫(yī)體質相關的類型亦不一樣[4-6]。此外,慢性失眠是軀體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軀體疾病患者也常伴發(fā)失眠[7]。故本研究擬探討綜合醫(yī)院就診的患者中失眠的發(fā)生率、影響因素以及失眠和中醫(yī)體質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研究共納入1 550例2016年3—6月在廣州市4家綜合醫(yī)院就診的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18~80歲;(2)性別不限;(3)無溝通和認知障礙,能配合量表測試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曾被診斷為抑郁癥、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癥或其他嚴重精神疾病者;(2)婦女懷孕或者哺乳者;(3)患有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影響生命體征的疾病者;(4)有物質濫用的情況(除外吸煙、喝酒);(5)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數(shù)據(jù)采集和質量控制:研究開始之前,對所有研究醫(yī)生進行培訓,通過一致性的評估,整個研究過程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調查問卷現(xiàn)場分發(fā)并且立即回收,共發(fā)放1 8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552份,有效率為86.2%。
1.2 方法
1.2.1 失眠的判斷 根據(jù)ICD-10的診斷標準以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編制《睡眠問卷》,條目包括如下:(1)在過去的1個月里,您有入睡困難嗎?(2)過去的1個月里,您有難以長時間保持睡眠或時睡時醒嗎?(3)在過去的1個月里,您有半夜醒來或醒來過早而再難入睡嗎?(4)在過去的1個月里,您曾有因為失眠而服用安眠藥物(西藥)的情況嗎?(5)在過去的1個月里,您是否因為失眠而感到困擾?(6)在過去的1個月里,您是否因為失眠而影響到生活、工作、學習?其中條目1~3使用“01=沒有,02=有時,03=經(jīng)?!钡脑u分,條目4使用“01=沒有,02=每周1次或少于1次,03=每周2或3次,04=幾乎每晚”的評分,條目5~6使用“01=完全沒有,02=輕度,03=中度,04=嚴重”的評分。失眠的標準必須符合以下所有的條件:(1)條目1~4必須有一條目達評分3級及以上;(2)條目5~6必須有1條目評分2級及以上,符合失眠標準的則分為失眠組,否則為無失眠組。
1.2.2 抑郁自評量表(PHQ-9)和廣泛性焦慮自評量表(GAD-7) 兩種量表均是廣泛應用于臨床的簡明自評量表,分別用于評估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均采用4級評分,前者包含9個條目,后者包含7個條目。
1.2.3 中醫(yī)體質的判定 根據(jù)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自評結果,分為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特稟質、氣郁質以及平和質9類體質。其中平和質屬于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體質自評的結果轉換為標準分進行判定。平和質應符合:(1)平和質量表總分≥60分;(2)其余分量表均<30分。偏頗質:除平和質分量表外其他的分量表≥40分;偏頗傾向:除平和質分量表外其他的分量表在30~39分。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的數(shù)據(jù)錄入均是雙人錄入,使用軟件是Epidata,錄入后使用升序、降序的排序方式檢查是否存在異常值,如果存在異常值,則再次核對原始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首先根據(jù)《睡眠問卷》分為失眠組和無失眠組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使用方差分析,結果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分類資料使用2檢驗,結果用頻數(shù)(%)描述。用logistics回歸探討影響睡眠的相關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人口學和臨床資料比較 入組受試者年齡(37.0±14.1)歲,男473例(30.5%),女1 079例(69.5%),失眠的發(fā)生率為15.2%。兩組患者在性別、婚姻狀況、是否吸煙喝酒、民族、居住地、戶籍所在地、生活狀況、收入以及支付醫(yī)療費用的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職業(yè)、就診目的以及是否有情緒疾病家族史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兩組在既往史中是否存在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以及腫瘤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無高血壓病史患者的失眠發(fā)生率(16.1%)高于有高血壓病史患者(10.1%)(P<0.001);除外上述5種(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以及腫瘤)的其他疾病史患者中,無相關病史者失眠發(fā)生率(13.6%)低于有相關病史者(24.2%)(P<0.001)。兩組患者在年齡、受教育年限、GAD-7、PHQ-9總分以及體質類型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的人口學和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GAD-7、PHQ-9評分及體質量表得分情況比較 分
2.2 中醫(yī)體質的分布 在參加本研究的患者中,45%為偏頗體質,37%為平和質,18%為偏頗傾向。各種偏頗體質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氣虛質(26.2%)、陽虛質(25.2%)、氣郁質(16.4%)、濕熱質(15.7%)、陰虛質(14.3%)、痰濕質(14.0%)、血虛質(11.0%)、特稟質(5.4%)。
2.3 失眠相關因素的分析 以是否失眠為因變量,采用二元logistics回歸分析失眠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年齡、PHQ-9以及陰虛質與失眠呈正相關,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以及高血壓史與失眠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失眠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歸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醫(yī)院就診的患者中失眠的發(fā)生率為15.2%,與既往研究[2]的高值相近,提示軀體疾病對于睡眠有所影響。但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病史與失眠呈負相關關系,這可能與醫(yī)生更加關注高血壓患者的睡眠以及患者本身的健康管理有關,因研究未設計服藥情況登記,無法進一步追溯,有待今后開展相關研究。
失眠屬中醫(yī)學“不寐”的范疇,《靈樞·大惑論》稱為“目不瞑”,認為其病機為“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中醫(yī)學主要運用湯劑和針灸兩種方法對失眠患者進行干預[8]。而無論運用那種手段,都需要通過辨證和辨別體質來確定治療方案。證候方面多從臟腑、衛(wèi)氣營血、經(jīng)絡等進行研究,其結論不一[9]。近年來,有較多的研究從中醫(yī)體質學說去探索失眠和體質的關系,亦無一致的結論。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平和質是失眠的保護因素,這與既往的研究[4]一致。此外,既往部分研究顯示氣虛質、陽虛質是失眠的危險因素[4];陽虛質與失眠呈正相關[10]。然而本研究顯示氣虛質、陽虛質與失眠呈負相關,陰虛質是失眠的危險因素。這一研究結果符合中醫(yī)理論與臨床實踐,氣虛質患者表現(xiàn)為容易疲乏、精神不振等,陽虛質患者表現(xiàn)為畏寒肢冷、體倦嗜臥等,他們的睡眠需求往往增多,臨床上較少表現(xiàn)為失眠。清·葉天士在《醫(yī)效秘傳·不得眠》指出“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勝,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陰虛質患者由于陰不制陽,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生內熱,表現(xiàn)為一派虛火內擾的證候,從而易出現(xiàn)失眠。今后的研究需進一步結合臨床證候和中醫(yī)體質進行探索。
失眠與抑郁情緒呈正相關。我們的研究顯示抑郁情緒是失眠的危險因素。但睡眠常與抑郁情緒共存并且相互影響,目前失眠與抑郁的因果關系尚無定論[11]。此外,年齡也是失眠的危險因素,年齡越大,其失眠的情況越多,有研究發(fā)現(xiàn)40歲以上的人群更容易發(fā)生失眠[12]。未來需要針對年齡較大的患者作進一步的失眠調查和相關因素的研究,以便更好地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軀體疾病對患者的睡眠有一定的影響,失眠與陰虛質、年齡、抑郁情緒呈正相關的關系。但我們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收集的就診患者集中在3個月內,未能夠完全排除因季節(jié)氣候影響導致受試者對自己體質的主觀判斷。后續(xù)的研究需要進一步考慮季節(jié)因素、患者的用藥情況和年齡等因素作進一步探討。
志謝:感謝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相關科室在本研究開展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