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 馮永龍
2021年6月7日,在北京建筑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的近代史課堂上,授課老師正在講七七事變的歷史。老師打開“數字北京紅色地標”系統(tǒng),點擊了一下鼠標,盧溝橋的三維全貌就在大屏幕上鋪展開來。通過點擊瀏覽的箭頭,畫面逐漸向前移動,學生們仿佛置身其中,在盧溝橋上緩緩踱步。隨后,老師點擊了一下語音按鈕,便響起了介紹盧溝橋歷史的聲音,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北京建筑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黨委發(fā)揮學生專業(yè)優(yōu)勢,組建了“數字北京紅色地標”團隊,開展專題社會實踐活動。這個團隊由65名同學組成,其中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分布在研究生、本科生各個年級。經過5個月的辛勤工作,團隊完成了北大紅樓、雙清別墅等13處北京紅色地標的數據采集、資料收集、三維全景制作和網頁設計、功能開發(fā)、配文配音等工作,集成在“數字北京紅色地標”這一系統(tǒng)中。用戶登錄系統(tǒng),可以通過全景導覽、文字介紹、聲音播報等多種方式體驗紅色地標的魅力,感悟波瀾壯闊的中共黨史。
“紅色地標導覽分析系統(tǒng)將紅色地標的豐富內容轉化為圖片、視頻、文字、配音講解融為一體的數字系統(tǒng),可使黨史學習教育切實入腦、入心、入行,厚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測繪與城市信息空間信息學院黨委書記聶躍梅說。
黨建引領成為團隊建設的鮮亮底色
“團隊成立后,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臨時團支部,使黨建引領成為團隊建設的鮮亮底色。為了支持團隊開展工作,院黨委為團隊配備了專用教室,鮮艷的黨旗懸掛在教室的墻壁上,激勵團隊奮力前行?!甭欆S梅介紹。
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團隊開展學習黨史讀書交流活動。黨員、指導教師黃凱為同學們推薦了《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之路》《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中共黨史專題研究》《中共黨史百人百事》等書籍,并組織同學們觀看了《盧溝橋事變》《華北是我們的》等影視作品。同學們在查閱大量紅色地標資料的基礎上,經過交流研討,選定了天安門、盧溝橋、北大紅樓和雙清別墅等紅色地標。
采集紅色遺址遺跡三維信息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們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過程。在焦莊戶地道戰(zhàn)遺址紀念館采集數據時,同學們遇到了不少難題。團隊采用的是專業(yè)的二三維數據采集設備,在烈日炎炎的高溫環(huán)境中,儀器會出現自動關機、數據精度受損等問題。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學生們采取了一早一晚進行數據采集的辦法。如果氣溫升高后還沒采集完數據,學生們便會為儀器撐一把傘采集數據。
經過為期30天的戶外作業(yè),團隊共采集到了13處紅色遺址遺跡的高精度三維空間信息數據和二維全景影像數據,這些數據為后期制作精細的紅色遺跡三維模型和高分辨率的全景地圖提供了充足的數據信息支撐。
專業(yè)知識助力紅色遺跡展示
“1917年12月,李大釗進入北京大學并擔任圖書館主任,主要是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李大釗為探尋革命道路而勇于擔當,這種不計個人得失和榮辱的精神,正是‘一生常恥為身謀,大義凜然蓋九州……”點開系統(tǒng)里的北大紅樓,在李大釗同志的辦公室里,響起了生動的解說聲。
為了使紅色地標的宣講介紹吸引人、感動人、激勵人,材料撰寫組同學討論了多次。他們在廣泛收集材料的基礎上,精心提取其中的感人故事。在撰寫天安門廣場的講解材料中,資料撰寫組組長、黨員王子雨帶領同學們集思廣益,最終確定從基本介紹、歷史意義、禮儀之地、記憶之地等方面來介紹天安門廣場。
在設計紅色地標系統(tǒng)標識的過程中,網頁設計組的同學們在黨員、指導教師王國利的帶領下,首先確定了標識的基本要素,包括球形世界圖上的北京市輪廓圖和紅色地標的標準建筑物,并加入了黨旗及黨徽等要素,繪制了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的簡圖作為主圖,北京市輪廓圖與黨旗黨徽融合作為背景的標識圖。黨員王雨欣說:“通過設計這個標識,我不僅鍛煉了專業(yè)能力,而且通過學以致用,對我們黨走過的光榮奮斗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
下一步,團隊將通過進一步拓展內容、增強用戶體驗、增設英文版本等,讓“數字北京紅色地標”系統(tǒng)發(fā)揮更大的教育作用。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