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
我們總被父母、老師教導(dǎo):“別在外面結(jié)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這話很好懂,就是說要跟品行好的人做朋友,不要跟品行差的人做朋友。但深究起來,這話也令人費解,難道這人要很“三”或很“四”才算品行好?這里的“三”和“四”到底指什么?
原來,古人認(rèn)為天為一,地為二。天與地相加則為三,是天地萬物這一整體的象征。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的闡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而,中國人喜歡用“三”字來總結(jié)事物,比如三皇(古代傳說中的三位帝王,說法不一)、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堂(學(xué)堂、祠堂、中堂)等。甚至奏曲也要“三疊”,寫小說也得湊成“三部曲”。還有許多名言如“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叭级笮小钡?,都與“三”有關(guān)。
“四”也有其講究,它有著“周全、稱心如意”的意思。所以,書要念過“四書”,文具要有“文房四寶”,家內(nèi)有“四座”,家外有“四鄰”,國家內(nèi)部有“四維”,國家外部有“四海”……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由于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三”和“四”被當(dāng)作美好的象征,所以,那些不正派、不正經(jīng)的言行自然會被斥為“不三不四”。
此外,對于“三”和“四”的解釋,還有一種說法源自《易經(jīng)》。因為《易經(jīng)》里的卦都是由“六爻(yáo)”構(gòu)成的。古人畫卦,是從最下邊畫起的,往上依次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其中初爻、二爻代表地,五爻、上爻代表天,三爻、四爻處于象征正道的六爻的中心,代表人。因此,“不三不四”的人就是不在正道之中的人,就不是正經(jīng)人,“不三不四”的東西,就不像個樣子。
“不三不四”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水滸傳》第七回。小說中寫道魯智深被大相國寺方丈派去管理菜園,幾個地痞想趁他剛來,給他個下馬威,于是佯裝參拜魯智深,想趁機抱住他深的腿,把他扔進糞窖。魯智深見了他們就起了疑心,想:“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diān,摔)灑家?”結(jié)果可想而知,幾個地痞反被魯智深扔進了糞窖。最有意思的是,這伙不三不四的人有兩個頭目,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真是讓人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