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旭麗
當今的教學手段先進,方法多樣,理念靈活,我們總是在感嘆:永遠也追不上潮流,我們總是與大中城市的差距甚遠,望塵莫及。久之,就產生了悲觀和失望,失去斗志,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huán),一直在低谷中徘徊,漸行漸遠了。
教育除了與歷史沉淀有關,我覺得與地域差異尤為重要。像我們馬邊縣,地處祖國的西南部,屬一個邊陲小城,又是一個彝族自治縣,縣域內彝、漢、苗雜居,是一個落后貧窮的地方,現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呢。學校的學生結構也是彝族居多,連縣城里的民建小學的學生中彝族學生也基本占五成,就更不用其它學校了。稍有條件的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樂山、犍為、成都等更好的地方去讀書了,剩下的我們不能說是笨的學生,至少家庭條件要稍欠一些,眾所周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與學校教育緊密聯(lián)系,應該是成正比的關系,留在本地受教育的學生家庭結構就可想了。這幾年縣及周邊學校轉來了大量的學生,他們大多來自大院子,三河口,蘇壩,甚至有大涼山美姑縣和雷波縣的學生,據了解,這些學生生活在很偏僻的山里,基本算得上是現代的“刀耕火種”,大不了有了電,可以看看電視,甚少與外面聯(lián)系和交流,因此,很多孩子連漢話都聽不懂,更不用說能講了,面對這樣學生,我們該怎么辦?我想,一味追求外面所謂的先進手段、理念、方法,是不是不太實用?大都市學生的見識、素質、基礎遠遠超出我們這里的好多好多倍。
多年來,我對這樣的班級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用得最多的教學方法就是:多讀,多說,多寫,這“三多”教學手段,感覺效果還不算太糟。
一、多讀
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多讀,一是練習他們的發(fā)音,因為習慣了彝語的學生,要一下子能迅速的學會漢語,除了重復、反復的讀外,我想沒什么方法能來得更快了。二是在讀中理解新字新詞。中國文字真的是很神奇,什么同音不同字,什么同字不同音,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的意思不同,如,最有名的就是“意思意思”、“方便方便”;甚至有相反意思的都有,如“驕傲”,還有古漢語,古詩詞等等,就連我們從小就說漢語的人,都有好多東西整不清楚,何況人家的母語根本不是漢語,所以多讀,反復讀,在多次的課文閱讀中去理解、體會文中的意思,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方能達到些效果。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不能像電視上,課件上,公開課,比賽課的老師一樣,只讀讀重點語句,講點重點句段,還要展開想象,深入拓展一下。一句話,我們這些地方上語文課,花哨、精彩、漂亮的表演是不行的,只能腳踏實地用重復、反復的理念來上課,雖原始落后又感覺可笑,但感覺效果有。剛剛邁入校門的山區(qū)彝族孩子,他們對漢語一竅不通。的確,在暫無它法可循的前提下,面對不通漢語的彝族孩子,時常機械重復地訓練誦讀,也會循序漸進地刺激他們敏感的小神經,不經意間激起他們的一點點小‘靈感’?!f丈高樓平地起’,我們深信,只要你喜歡讀書,并積極、勇敢參與,你們也將成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人。
二、多說
語言學家、文字學家是極少數人的夢想,絕大部分人學習語文,最終落實到的還是使用,最普通最直接的驗證就在“說”這個字上。能說話,能正常流暢與人交流、溝通,能理解別人說的意思并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應該就是語文學習最終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認識到這一點,我在平時的課堂上就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培養(yǎng)——說,大膽說,人人說,必須說。新接班時,第一步就是要學生做自我介紹,這就是說話的第一步,了解一下各個學生說話能力,表達能力,記在心里,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有針對性進行。
1、人人都要說出來。大家都可能遇到過,每個班都有一部分內向,膽小,不會說,不想說,不愿說,不敢說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上,就要特別注意,對這類學生時不時的還是要讓他們發(fā)言,說說,當然盡量提簡單的問題來讓他們回答,逐漸增強他們的信心。我遇到一個學生,是女生,很靦腆,站起來,把頭埋得很深,長長的頭發(fā)把整個人的臉都覆蓋完了,看不清她臉上的表情,怎么也不說話,大概站了半分鐘了,還是一言不發(fā),一動不動,當時我很尷尬,覺得完全沒有面子,正想發(fā)火,心里閃過一個詞——耐心。我深吸了一口氣,平靜的對她說,你會不會說,敢不敢說?沉默……“請把你的頭抬起來!”。她把頭慢慢抬起來,兩眼已含著淚,嘴唇咬得緊緊的,感覺深怕誰用什么工具把她的嘴敲開一樣。我問她叫什么名字,還是不說,我問她能聽見我說話、能說話嗎?只是微微的點點頭,似乎怕把頭點下來就再也抬不起來了。我又對她說:“今天你不說話是不行的,必須要說出來,我不想耽誤大家的時間,這樣,我教你說,我說什么,你說什么?!本瓦@樣,我說一個字,她用很小的聲音跟著我說,總算第一步邁出去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時不時的要抽她來回答一些問題,一年后,進步很大,她與其他同學一樣,完全能正常的交流了。
2、鼓勵學生大膽的說。課堂上多讀,在讀中理解一些新詞、關聯(lián)詞,仿照課文中的句式用詞說話,要讓所有人都要有機會說出來,不正確的、不合理的,不符合邏輯的及時糾正,并要求重新再說,這樣才能掌握學生讀書的情況,理解了、明白了沒有。休息時間,經常與學生們交流,談話,拉拉家常,既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情況,在教學中有區(qū)別的對待,還真的有奇效。
三、多寫
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字復雜多變,且書寫困難,什么會意字,象形字,指示字,形聲字,什么形近字,多音字,通假字,什么獨體字,半包圍,全包圍,上下左右結構等,實實在在的說,真的是太難了,對那些從小就沒接觸過漢字的學生來說,無異于是外語。如:刀和刁,己和已等,還有更多筆畫、結構復雜的字,就更難寫了,區(qū)別得開不一定能寫,因此,必須要求學生在寫字上下苦功,從筆畫、筆順、結構上強化訓練,必須按正確有的寫法進行書寫,還要重復寫,反復寫,經常寫,做到熟能生巧方能正確的掌握。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基本都是用此方法,從讀、說、寫三方面強化練習,反復訓練,效果都比較的良好,因此才有了此心得:教育教學方法、技巧、手段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班上的方法和技巧方能湊效,一味地引進先進的東西還不一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