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2021年3月,2020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fā)布?!秷蟾妗穼?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現狀與趨勢、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與2008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進行對比,提出了維護和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養(yǎng)水平的對策和建議。從中我們也可以一窺年輕人的心理全景。
收入高不代表心理健康
《報告》依據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核心樣本,經過全國公開征集與篩選,其地域覆蓋了全國東、中、西部的12個省市,采集對象涵蓋了各年齡層、各行各業(yè)人群,在全部有效樣本中抽取代表性較好的樣本,構成由5098個樣本組成的核心樣本。
樣本分析發(fā)現,心理健康狀況受地區(qū)差異影響顯著,東部地區(qū)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yōu)于其他地區(qū)。以抑郁調查結果為例,東部地區(qū)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3.4%,東北地區(qū)的檢出率為12.4%,中部地區(qū)的檢出率為20.6%,西部地區(qū)的檢出率為20.1%。調查還發(fā)現,戶口類型不同也影響著抑郁水平,農村戶口人群中抑郁高風險的檢出率為16.5%,略高于城鎮(zhèn)戶口的檢出率14.0%。
這組數據也引發(fā)了青年熱議:是不是收入越高心理越健康?《報告》顯然并不支持這個結論?!皬氖杖肟矗睦斫】邓降牟町愔饕憩F為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其他人群,但并未發(fā)現月收入水平中等與較高人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敝袊茖W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fā)展中心主任陳祉妍說,“這顯示收入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并非線性關系,過低收入不利于心理健康;但在中等收入以上人群,收入的升高并沒有使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改善。”
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學歷的調查對象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異。同樣以抑郁為例,大學本科及以上群體的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3.6%,中專/大專群體的檢出率為16%,高中及以下群體的檢出率為18.1%。這也說明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多發(fā)。
早在2019年12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fā)布的《中國青年發(fā)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就有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 的兒童和青少年出現過抑郁癥狀,有10%左右的兒童和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焦慮障礙。
不僅如此,親子關系、學習壓力過大、校園霸凌、情緒障礙、青少年品行障礙、網絡游戲成癮等問題,也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無疑會對青少年成長過程造成不可逆的身心傷害,不同程度地影響青少年性格、人格與價值觀形成。
18~34歲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最多
將調查對象具體劃分為四個年齡段:18~24歲、25~34歲、35~44歲、45歲及以上,《報告》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年齡增長,以中國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數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以抑郁選項來分析,18~24歲組抑郁量表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各年齡段,25~34歲組排在第二位。除此之外,調查還發(fā)現18~34歲年齡段的焦慮平均水平也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
在此之前,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y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在進行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時也發(fā)現,在各年齡段人群中,18~34歲的年輕人是酒精、失眠或疼痛藥物使用障礙發(fā)病率最高的群體。
2021年4月,騰訊新聞聯合岡本針對青年人群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兩性健康聯合發(fā)布了《逆卷而行——2021青年男女健康調查報告》,其中針對18~35歲青年共收集了8894份有效樣本。調查發(fā)現,青年男女中89.1%感覺有壓力,87.3%感到疲勞,71.2%感到孤獨。其中,90后是壓力與疲勞感知最高的人群,95后是最感孤獨的一代。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影響職業(yè)青年心理焦慮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壓力、職場困惑和房子。尤為突出的是,超六成職場青年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超兩成職場青年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一半以上的職場青年甚至得不到雙休。超八成青年職場人曾擔心自己會猝死,尤其當看到猝死新聞、熬夜、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更能觸發(fā)他們擔心自己猝死的心理。
不只是職場青年,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學習壓力大和生活重度相關的健康問題。2019年底,中國青年報社和丁香醫(yī)生對全國40所高校的12117名大學生發(fā)起調查,并發(fā)布了《2020中國大學生健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38%的大學生在過去一年被情緒問題困擾,九成以上大學生近一年內有過心理困擾。
皮膚狀態(tài)不好、睡眠不足和情緒問題是當代大學生的三大健康問題。尤其是皮膚問題,帶來的困擾首先是影響個人形象(75.47%),此外,它還造成一些大學生心理上的困擾,導致不自信(68.55%)、影響社交關系(44.97%)。另外,77%的大學生表示過去一年中都曾有過睡眠困擾,看?。êC藝/電影)、在線聊天、刷社交應用都是大學生睡前的必備選項。
不難看出,學習任務重、工作節(jié)奏快、時間的緊迫感與能力的消耗感牢牢把青年套住了。面對互聯網急速運轉的社交方式,年輕人根本來不及對信息進行甄別和消化,更容易讓自己對生活狀態(tài)感到不滿意,青年也更容易滋生出心理問題。
拿什么治愈心靈
盡管越來越多的人深受心理問題困擾,但與2008年的調查相比,2020年的調查發(fā)現,國民的心理健康意識顯著增強,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也大幅提升?!秷蟾妗凤@示,2020年調查中94.0%的調查對象認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與2008年87.9%的占比相比,提高了6.1個百分點。
當調查詢問人們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識時,大約七成調查對象首先選擇了自我調節(jié),說明人們普遍意識到自己在維護心理健康中的責任與作用,希望提高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選中率居第二位的是人際交往,大約六成調查對象選擇了此項,說明人們重視人際交往的滿意度,希望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和提高這方面的技能。
調查還發(fā)現,60%的人尋找到了積極的解壓方式,主要是與他人交流、傾訴內心煩惱(43.9%),向家人和朋友尋求建議(35.4%),廣泛參加各種文體活動(31.7%)。但也有7%的人感到自己的解壓方式“基本無效”,31%的人僅感到“輕微有效”。青年感到無效的減壓方式是壓制自己、不表達出來(64.4%),休息、暫時把問題拋開(30.1%),通過抽煙喝酒或吃東西緩解(20.8%)。而選擇尋求專業(yè)心理輔導的比例非常低,各青年群體分別從1.7%~6.3%不等。陳祉妍教授認為,這說明青年的心理素養(yǎng)水平普遍不高,減壓方式普遍不夠專業(yè)。
拿什么治愈心靈?《報告》也給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從中摘取五條):
1.正念。正念可以幫助專注于焦慮,不加批判地接受它們,然后讓它們過去。
2.多一點自我抉擇。不期待權威,不依賴他人,明確目標,遠離“選擇恐懼癥”。
3.規(guī)律生活。吃早餐、少熬夜,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規(guī)律生活能給人安全感。
4.擔心某件事時,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我在擔心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現在能做些什么?
5.一定要休息。感覺太累、壓力太大時,一定要休息,給自己放個假。如果經過自我調節(jié)仍然感覺不舒服,那就一定要去專業(yè)機構尋求醫(y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