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聶紅玉
鼻咽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對放療敏感,臨床首選治療方式為同步放化療或放療,且隨著治療技術的發(fā)展,目前5 年存活率明顯提升,但是仍存在局部殘留或復發(fā)問題,針對此類患者,臨床治療以二程放療或者手術切除為主,但是受腫瘤細胞血供差等因素影響,二程放療效果不佳,且伴有鼻咽黏膜壞死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隨著內鏡技術、醫(yī)療器械的不斷發(fā)展,內鏡手術治療切除腫瘤可能性較高,且具有微創(chuàng)優(yōu)勢,臨床應用價值較高[1,2]。為了進一步探究內鏡手術治療鼻咽癌殘留或復發(fā)患者的效果,本文進行了相關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3 例鼻咽癌殘留或復發(fā)患者,其中男54 例,女39 例;年齡17~71 歲,平均年齡(44.73±9.25)歲;病理分型:鱗狀細胞癌34 例,非角化性未分化型癌59 例;rTNM 分期:rT1期20 例,rT2期23 例,rT3期39 例,rT4期11 例。納入標準:①未出現(xiàn)遠端轉移患者;②符合內鏡下手術治療指征患者;③對研究知情,與醫(yī)院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④預計生存期>12 個月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異?;蛉砀腥净颊?;③頸部存在明顯腫大淋巴結患者;④肺部或骨骼病灶轉移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內鏡手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患者去枕仰臥,采取鼻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利用鼻內鏡引導,使用腎上腺素(0.1%),以此收縮鼻腔黏膜,采取患側鼻腔入路方式,確定中鼻甲和后篩,在內鏡引導下將其切除,保證蝶竇前壁暴露,并確定部分下鼻甲后部,將其部分切除,或者全部切除患者下鼻甲和上頜竇內壁,保證上頜竇后外壁內側暴露,確定蝶竇前底部。利用電鉆磨除,并將部分中膈切除,以此增大術野。根據(jù)不同分期手術具體操作存在差異,對于rT1期患者,需要將患者蝶竇下壁、蝶竇和第一寰椎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切除,到達咽隱窩為止;若患者為rT2期,需要再向外將咽鼓管軟骨切除,并對其后部分咽顱底筋膜組織進行處理;對于rT3期患者,需要在rT2期基礎上將斜坡、破裂孔、寰椎部分骨質、翼突根部骨質、翼突內板磨除,將鼻竇開放,將其中腫瘤物質清除;rT4期患者在rT3期操作基礎上,根據(jù)患者腫瘤侵犯部位情況,切除除了重要神經(jīng)血管外的組織,期間密切關注患者顱內動脈走向情況,了解周圍解剖結構,保護好重要血管和神經(jīng)。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做好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叮囑患者遵醫(yī)囑服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統(tǒng)計手術治療情況和生存率;②生活質量評估,使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精力、情感功能、社會功能等,總分0~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3,4];③睡眠質量評估,參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估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效率、藥物使用情況、睡眠障礙、總體睡眠時間、日間功能障礙,總分0~42 分,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低[5]。生活質量、睡眠質量均于術前和隨訪結束時評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及隨訪情況 93 例患者全部完成內鏡手術治療,其中腫物完全切除42 例,占比為45.16%;次全切除51 例,占比為54.84%。截至2020 年9 月隨訪結束,存活患者79 例,存活率為84.95%。
2.2 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 隨訪結束時,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術前,睡眠質量評分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隨訪結束時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患者術前、隨訪結束時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鼻咽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我國發(fā)病率較高,且此疾病對放化療敏感,患者以此為首選治療方式,但是部分患者存在局部殘留和復發(fā)情況,針對此類患者,臨床主張開展手術治療,其中開放性援救手術應用較多,具體術式包括經(jīng)顳下窩切開術、經(jīng)鼻側切開術,療效得到臨床認可,但是這類手術存在入路行徑較長、暴露不佳、視野狹窄等問題,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容易出現(xiàn)面部麻木、上頜骨壞死、面部瘢痕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臨床重視找尋更為高效的治療方式,而目前臨床上手術設備、顱底外科技術等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內鏡手術治療水平不斷提升,為鼻咽癌殘留或復發(f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式,得到了臨床的廣泛關注。但此方面研究尚存在可深入探究價值,本文重點評估內鏡手術治療鼻咽癌局部殘留或復發(fā)患者的效果,并探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93 例患者全部成功接受手術治療,隨訪期間患者生存率較高,內鏡技術借助于人體自然通道,輔助醫(yī)者準確確定手術部位,縮短了手術入路路徑,并很好地保護了患者手術部位周圍組織,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利于患者預后恢復。同時本次研究對rT3~rT4期患者也進行了鼻內鏡手術治療,隨訪中發(fā)現(xiàn)患者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見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提升,大部分rT3~rT4期患者也可適用鼻內鏡手術治療,且患者中部分已達到影像學陰性,能夠提高患者生存率,研究[6]對rT3~rT4期患者進行了分析,評估鼻內鏡手術治療后患者生存率,結果顯示2 年內生存率分別為43.21%和21.88%,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治療方式,也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次研究還證實了,鼻內鏡手術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對于鼻咽癌局部殘留或復發(fā)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尤為重要,本次研究中患者術后整體健康狀況較為理想,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明顯,主要與鼻內鏡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小,預后恢復時間短有關,患者接受度更高,且患者能夠盡早恢復飲食及日常生活行為,同時患者術后痛感較輕,舒適較高,進而能夠緩解患者生理不適情況,而生理舒適度利于調節(jié)患者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其整體生活質量提升[7,8]。此外為了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并保證患者安全,在鼻內鏡手術治療時應尊重患者個體差異,具體考慮患者腫瘤位置、腫瘤大小、毗鄰組織情況,由放化療科醫(yī)生、腫瘤外科醫(yī)生和鼻科醫(yī)生綜合研究制定方案。
對于惡性腫瘤而言,其安全邊緣是手術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受器械和視野影響,鼻內鏡下鼻咽癌局部殘留或復發(fā)手術邊緣掌控較難,級別較低患者手術效果較為理想,但是級別較高患者效果欠佳[9,10],因此此技術適應證選擇目前仍是臨床關注的重點,但是此疾病發(fā)生于頭顱中央,治療尤為棘手,鼻內鏡治療具有微創(chuàng)和病變辨識能力的優(yōu)勢,在此疾病治療時應用價值較高,且目前鼻內鏡顱底外科技術不斷發(fā)展,內鏡經(jīng)鼻通路為合理有效選擇,但是目前關于遠期療效探究相對較少,可在今后研究中予以重點探討。
綜上所述,在鼻咽癌殘留或復發(fā)患者治療中,內鏡手術治療患者耐受,且療效及生存率較為理想,同時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較術前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