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是民間手工業(yè)者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品,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研究民藝不僅可以拓寬藝術研究范圍,更有助于了解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民間文化。本文從民藝的內涵出發(fā),探究民藝在文化發(fā)展和歷史層面的意義,結合田野調查、主題性研究和個案品類研究等方式探索目前民間藝術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民間藝術的視野和范疇。
一、民藝的概念
民藝一詞最早興起于日本。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根據創(chuàng)作主體的不同,將手工藝分為貴族的工藝、個人的工藝與民眾的工藝三類。他所說的民藝是由普羅大眾創(chuàng)作的、質樸的、普遍存在的物品,它能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為人們所使用。如果不具有實用性,那么其就不是民間工藝,而是一件單純的藝術品。他還認為民藝必須是普通大眾創(chuàng)作并使用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生活需求所創(chuàng)作出來,是一種大眾的藝術,并不是少數人的藝術。
民間藝術具有民族性,它并不能脫離實際而產生,而必須根植于一個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及當地的創(chuàng)作習慣等。
中國民藝的發(fā)展受日本民藝的影響,但又與之不同,因為中國的民間藝術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在中國發(fā)展的。正如藝術家張道一所提到的:“我所說的文化,當然包括民間藝術在內,由萬紫千紅的地方風格,匯集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巨流,顯示出民族的氣派。它不僅反映著中國人的風采,也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有帶著這種精神去對待民間藝術,才能開拓出一條新路來。”
作為中國民藝的領軍人物,張道一將民間藝術放到與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宗教藝術同等的地位,甚至認為民間藝術具有母型特征。雖然這四種藝術的創(chuàng)作主體不同,服務的對象也不同,但它們之間或多或少都產生了一些影響。如果說柳宗悅提出的民藝是造型藝術的一種,那么張道一所提出的民藝則是文化層面的,涵蓋范圍更廣。
張道一在《張道一論民藝》一書中根據作品性質將民間工藝分為九類,分別為年畫花紙、門神紙馬、剪紙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織繡、編結扎制、兒童玩具及其他;根據生活角度將民間藝術分為八類,分別為衣飾器用、環(huán)境裝點、節(jié)令風物、人生禮儀、抒情紀念、兒童玩具、文體用品、勞動工具。
二、民間藝術的研究方法
(一)民間藝術的研究現狀
雖然我國現在已經出現了許多研究民藝的學者,也有一些關于民藝的文章與著作,但相比于其他藝術門類,學者對民間藝術的研究還是相對淺顯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主客觀兩個方面:從客觀方面來說,民間藝術具有很長的發(fā)展歷史,并且種類十分復雜,在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之前,民間藝術太過繁縟;從主觀方面來說,民間藝術不如繪畫、書法、雕塑那樣主流,是一種小眾的藝術,一些已經在某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學者不愿涉獵這種還未完全形成體系的藝術。
(二)民間藝術的研究方法
現階段,學者應該充分地認識到研究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客觀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完善理論研究和方法。理論是研究的基礎,只有大量的理論支持才能證明研究是有效的。此外,學者在研究時,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用理論來淺顯地研究民間藝術,應該把民間藝術放入歷史的維度中,從文化視角有深度地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研究。
任何民間藝術的研究都不能脫離歷史,每一個民間藝術行為都是歷史的產物。
1.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是民藝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起初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19世紀末出現。我國最早的田野調查方法可以追溯到《考工記》和《天工開物》的成書,書里記載的一些技藝和工具等就是采用實地考察、聽取見聞的方法來記述的。
現在,我國學者在研究民藝時所采用的田野調查手段已經趨于成熟。
第一,在田野考察時,學者要直接地觀察并感受某種民間藝術存在的環(huán)境,這是最有沖擊力的,可以讓人直觀感受到該民間工藝的魅力。
第二,考察器物的制作方法,這不只是考察匠人的制作技藝和制作過程,還要了解制作器物的材料和工具。因為不同的器物具有不同的形制特點,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與制作者進行對話和訪談,在訪談前先列出提綱,然后圍繞提綱與制作者交流,從中了解器物的發(fā)展史以及制作工藝、師承關系、發(fā)展現狀等相關問題。
第四,進行拍照和錄像,并進行實物收藏,這可以為學者后續(xù)研究該民間工藝提供有效的素材。除了影像資料的收集,器物的收集也非常重要。器物是民間藝術的載體,一切研究都是圍繞器物而進行的。
第五,進行器物的功能性研究。民間藝術大多是勞動者為了滿足生活需要所制作的,具有實用價值,所以在研究時應當注重它的實用價值。實用性是民間工藝的一大特點。
第六,進行器物外觀審美研究。民間藝術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就是因為其具有美的特征,如果不具有審美性,它就只是工具而已,并不能被稱為藝術。
2.主題學研究
主題學研究也是現今民間藝術研究的一種常用方式,其一開始是研究文學題材的方法,后來被引入藝術學領域,在民間藝術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主題學研究是指通過研究某一相同或相似的主題或者母題在不同時空的發(fā)展關系、發(fā)展特點來反映其蘊含的文化含義、歷史傳承等。
民間藝術具有眾多的主題或者母題,受眾多民間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的影響。這些主題或母題的涉及范圍十分廣,給研究民間藝術增添了一些難度。同一種主題或者母題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意義,即便它們之間有很強的傳承關系,但在新的歷史時期,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學者利用主題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民間藝術的主題或者母題所蘊含的文化含義以及它們的變遷,從而探討文化對于民間藝術主題的影響。
3.品類個案研究
學者在民間藝術的研究過程中,既要注重“面”的研究,即從廣闊的文化維度來探究其背后蘊含的深層意義,又要注重“點”的研究,即從具體的個案來分析理解。
學者在對青銅器、瓷器、漆器、刺繡、剪紙等這些不同門類的工藝美術進行具體分析時,然后從這些具體的分析中概括出民間工藝共同的研究方式。比如,研究刺繡時,將蜀繡、湘繡、蘇繡等分開研究,從這些具體的個案中找到它們的某些共同點,而每個地區(qū)的刺繡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不可能將所有地區(qū)的刺繡歸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這種個案品類的研究并不只是為所研究的個案服務,而是為整個工藝美術而服務。
三、結語
民藝發(fā)展到現在已經初具規(guī)模,但我國學者對它的認識和研究還不夠深入。民藝不僅是藝術的門類,也極具文化含義,研究民間藝術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存在于民間的歷史。研究民藝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必須重視它的制作過程和技藝。對于民間藝術的研究應該豐富理論知識,拓寬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讓其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楊曉(1996-),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