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將綜合實踐活動與習作教學融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引領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是一篇觀察狀物的作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題一《考察探究,研究社區(qū)植物》,是讓學生調查社區(qū)植物,養(yǎng)護社區(qū)植物,做植物養(yǎng)護的宣傳員。筆者將《考察探究,研究社區(qū)植物》與《我的植物朋友》的內容進行梳理,前者要求學生調查社區(qū)植物的名稱、分類、形態(tài)特征、分布情況;后者要求學生觀察一種植物的樣子、顏色、氣味及其他特征。經過對比,筆者以桃樹為例,重新設計了表格——植物觀察記錄表。
筆者將記錄表分發(fā)給學生,將學生分成幾個調查小組,小組成員利用周末或放學后的時間,結伴走進小區(qū)觀察各種植物,并做好記錄。經過連續(xù)兩周的觀察和記錄,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了小區(qū)里的植物。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一個學生在日記中說:“以前每天上學放學都看到的植物叫不上名字,從來沒有想過去了解它們的名字,甚至沒有仔細去看一眼。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不僅知道了這些植物的名字,還跟小伙伴一起走近它們,觀枝葉,聞花香,并且上網去查閱怎么養(yǎng)護才能使它們長得更旺盛,院中的一花一草都成了我的朋友呢!”
兩周后,筆者上習作課《我的植物朋友》時,不用過多的指導,有了前面的觀察、積累,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有的學生還把這種觀察的習慣帶到家里,不僅觀察小區(qū)的植物,還觀察了家里的花花草草,觀察教室的綠蘿。綜合實踐活動與習作教學融合在一起,學生在觀察和記錄的過程中體驗到參與活動的成就感,學到了知識,學會了學習,也學會了擔當。
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要求學生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筆者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與綜合實踐活動課《自制碳酸飲料》的內容進行整合,準備利用周末的時間,給學生布置制作碳酸飲料的作業(yè)。筆者在課堂上宣布這個消息后,學生興奮地議論起來,紛紛說出各自的計劃。這時,筆者出示課本上制作碳酸飲料小實驗需要準備的材料,按照步驟一步步給學生講解制作的過程。畢竟這是紙上談兵,學生沒有親自嘗試,并不知道自己制作飲料會不會成功,好不好喝,都想回家試一試。這時,筆者適時把需要填寫的表格發(fā)給學生,并且告訴他們,再小的實驗,也是一次科學探究的過程,要把實驗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
周末到了,筆者讓學生把他們實驗的經過拍成照片發(fā)到班級微信群里。班級微信群里頓時熱鬧起來,有的學生是自己在家里做的實驗,有的學生是在爸爸媽媽陪伴下一起制作的飲料,還有的學生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制作了各種各樣的碳酸飲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收獲良多。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與習作教學融合,增加了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