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亞男
摘要:音樂作為一門以研究樂理知識和歌唱技巧為主的學科,音樂是集聽覺和聲音為一體的聲樂藝術,無論是鑒賞教學還是歌唱教學,都具有審美教育的作用。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負著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任,需刻意增強審美熏陶,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高中音樂; 鑒賞教學; 學生; 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8-406
審美能力又稱藝術鑒賞能力,指的是人感受、鑒賞、評價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的形成通常是后天培養(yǎng)與形成的,現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高中教育階段,音樂雖然是一門基本性科目,卻是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教師在鑒賞教學中應把握好高中生正處于審美觀念形成的特殊時期,引領他們深層次的了解與體會美,使其學會審美。
一、基于興趣視角切入,煥發(fā)學生審美感知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源泉,只有他們對某一學科的知識和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中同樣如此,特別是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要極力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鑒賞與審美活動中。為此,高中音樂教師需基于興趣視角切入,運用一些高中生喜聞樂見的鑒賞方式和資源,由此煥發(fā)審美感知,促使他們從感性的喜歡“聽”慢慢過渡至理性的專業(yè)“鑒賞”,為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做好充足準備。
此時,在展開《草原放牧》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熟悉、感興趣的蒙古族歌曲導入新課,先一起欣賞《吉祥三寶》與《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兩首歌曲,詢問:這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歌曲?有什么不同?組織他們討論,加以解釋和總結答案:均屬于蒙古族歌曲,前者節(jié)奏歡快、活潑,是一首短調歌曲,后者曲調舒展、悠揚,是一首長調歌曲。接著,教師講述:蒙古族有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兩種民歌體裁,短調與長調,短調民歌節(jié)奏歡快活潑、曲調簡潔,旋律線起伏不大;長調民歌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yōu)美流暢,節(jié)奏自由而悠長。帶領學生欣賞《草原放牧》全曲,簡單介紹琵琶這一樂器、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等信息,使感知到歌曲節(jié)奏活潑,具有舞蹈性,表現出“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歡歌跳舞、天真爛漫的快樂情景。這樣教師基于興趣視角導入,讓新課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不知不覺的進入到鑒賞活動中,讓他們的審美感知被激發(fā)出來。
二、精心安排教學設計,選擇優(yōu)質審美素材
高中生以學生文化課知識為主,音樂只是處于輔科地位,雖然是對文化課教學很好的補充,但在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通常面臨著學生藝術審美能力不強的現狀,不利于鑒賞教學的順利實施,難以有效提升他們的審美水平。這就要求高中音樂教師在鑒賞教學中精心安排教學設計,以選擇優(yōu)質審美素材為基礎講解背景知識與欣賞歌曲,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法與模式,引領學生從多個視角體會作品的藝術語言,慢慢提升他們的藝術分析與鑒賞能力。
例如,在實施《腳夫調》教學時,教師先播放《太陽出來喜洋洋》、《小拜年》和《腳夫調》三首民歌,要求學生仔細聆聽,分別出哪一首是陜西民歌,他們知道是《腳夫調》,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所要鑒賞的歌曲,也就是經典的陜北信天游代表作之一。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出示中國地圖,要求學生找出陜西省的位置,簡單介紹該地地理知識與人文景觀,再次播放《船夫調》,使其認知聆聽,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陜北地區(qū)信天游的特點,組織他們總結與歸納:風格高亢有力、激昂奔放,歌詞基本以七字為一句,上下兩句為一段,上句起興,下句起題;既可以兩句獨立成歌,也可把幾段或十幾段歌詞并列,用一個曲調反復演唱。這樣通過對陜西民歌《腳夫調》的鑒賞,激發(fā)學生喜愛民歌的情感,讓他們感受民歌那“原生性”的質樸美。
三、營造良好審美環(huán)境,吸引學生主動鑒賞
音樂是一門典型的聲音藝術,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傾聽,教師需把學生帶入到一個良好的視覺與聽覺環(huán)境中,使其全身心的感受音樂,讓他們主動走進音樂作品,同作者內心發(fā)生共鳴,達到情感交融的效果,這也是審美教育的慣用手法之一。對此,高中音樂教師在鑒賞教學中應當堅持藝術審美的原則與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藝術、視頻、圖片等方式挖掘與展示音樂作品的內在美,吸引學生主動鑒賞,讓他們不知不覺的感受美與欣賞美。
比如,在進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學時,教師先播放歌曲《西部放歌》,與學生一起欣賞、聆聽,設疑:這首歌曲仿佛把我們帶到遙遠的西部,聽完后你們聯(lián)想到什么?鼓勵他們自由回答,使其聯(lián)想到這是西部開發(fā)和西部人民的窯洞生活,及黃河船工們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情景,順勢揭示新課。接著,教師完整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搭配青海、甘肅、內蒙古地區(qū)的高山圖片,學生嘗試判斷屬于哪種民歌體裁,告知他們這是一首青?;▋?,歌曲特點是內容豐富、形式自由,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亢優(yōu)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特色。之后,教師再次播放歌曲,指導學生分析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共同總結“男子對心愛女子的追求、愛慕之情”,隨后分段欣賞,使其了解西北民歌的風格特點,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這樣教師將聲音、圖片資源等有機整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審美環(huán)境,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高效的鑒賞音樂作品。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重要性與積極意義,基于音樂學科的特征與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從多個層面與視角創(chuàng)新和改進教學方法,極力發(fā)揮音樂的審美功能與教育價值,增強美的熏陶,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羅亮.高中音樂鑒賞課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1(02):161-162.
[2]楊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