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岳,劉麗萍,楊 松,鄒 韜
四川省南充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四川南充 637000
在日常血液采集過程中,通過提升采血工作人員的穿刺技能和護理質(zhì)量、加強獻血知識的宣傳及營造良好的獻血環(huán)境,能有效降低不足量血液的采集率[1],但仍然無法完全避免因血管狀況不佳、血流不暢、獻血不良反應等原因引起的采集不足量?,F(xiàn)國內(nèi)外對于不足量血液的處置方法各有不同,國外有規(guī)定,66%標示量以上的不足量血液可用于臨床[2-3],國內(nèi)大部分血站對不足量血液則進行報廢處置,但目前已有一些血站在不同的策略下對不足量血液進行了再利用[4-6]。本站既往對采集的不足量血液均作報廢處理,雖然近幾年采血量呈逐年升高趨勢,但仍然存在季節(jié)性缺血的現(xiàn)象。在保障血液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不足量血液,可達到節(jié)約血液資源的目的。本站在2019年對造成采集不足量的原因、產(chǎn)生凝塊的情況,以及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后儲存期間的溶血率變化情況進行了初步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血液來源 本血站2019年3-7月實際工作中所采集的不足量血液。
1.2儀器與試劑、耗材 血紅蛋白(Hb)及血細胞比容(Hct)采用BC3000Plus型血細胞分析儀(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檢測;血漿游離血紅蛋白(FHb)采用4040半自動生化儀(德國ROBERT RIELE公司)進行檢測,試劑由北京瑞爾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及去白濾器均由山東威高醫(yī)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方法
1.3.1標本收集 在2019年3-7月,血站各采血點將采集到的不足量血液進行標識及單獨儲存,由相關責任采血人員填寫基本信息及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填寫好的記錄表單及不足量血液實物送至質(zhì)管科登記。
1.3.2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的制備及過濾情況觀察 質(zhì)管科按照采集原因分類登記完畢后,將不足量血液送至成分科,并按照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制備,由質(zhì)管科工作人員觀察和記錄過濾時出現(xiàn)凝塊的情況,并分析其產(chǎn)生原因。制備后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按照研究策劃的要求進行分袋。
1.3.3儲存期間溶血率的檢測 質(zhì)管科將分袋后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置于2~6 ℃冰箱保存,并在第0、7、14、21、28、35 天進行Hb、Hct和FHb檢測,分別計算其各時間節(jié)點的溶血率。計算公式:溶血率(%)=(1-Hct)×血漿或上清液FHb/Hb×100%。
1.4觀察指標 分析不同原因的采集不足量血液出現(xiàn)凝塊的比例。按照不同采集量比例將不足量血液分為3組,包括<50%標示量組、50%~66%標示量組、>66%標示量組。
2.1造成采集不足量血液的原因分析及出現(xiàn)凝塊的比例情況 2019年3-7月共采集不足量血液69份。經(jīng)分析,造成原因為“采血秤程序選擇失誤”“出現(xiàn)獻血不良反應”“獻血者手臂位置發(fā)生變化”“血管狀況不佳、血流不暢”4類,其中以“血管狀況不佳、血流不暢”為主要原因,其比例為58.0%(40/69)。該69份不足量血液在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過程中有17份出現(xiàn)凝塊,其比例為24.6%,其中因“血管狀況不佳、血流不暢”造成的40份不足量血液中有13份出現(xiàn)凝塊,為采集不足量血液產(chǎn)生凝塊的主要原因。見表1。
2.2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儲存期間溶血率及變化趨勢 69份不足量血液最終有68份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1份因出現(xiàn)較大凝塊,無法完成制備,作報廢處理)。<50%標示量組、50%~66%標示量組、>66%標示量組儲存期末(第35天)溶血率分別為(0.183±0.066)%、(0.157±0.072)%、(0.159±0.062)%,3個組別溶血率組間效應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359,P=0.700),各組不同時間點溶血率組內(nèi)效應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78.632,P<0.001),而3個組別整個儲存期間各時間節(jié)點的溶血率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2019年質(zhì)管科血液質(zhì)量抽檢活動中,共抽取正常的足量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48袋進行質(zhì)量抽檢,其儲存末期溶血率均值為0.152%。3個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與2019年質(zhì)控抽檢中足量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的儲存期末溶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2 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儲存期間溶血率
圖1 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儲存期間溶血率變化趨勢
血液一旦離開人體,即使是保存在保養(yǎng)液中,紅細胞也會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而發(fā)生一系列生物化學、結構及功能上的改變,這種改變稱為紅細胞保存損傷[7],可使其溶血率升高。相較于采集足量的血液,因不足量血液未達到標準的抗凝比例,紅細胞在制備處理前處于酸性更高的環(huán)境之中,這種環(huán)境是否會對紅細胞保存損傷機制產(chǎn)生影響,目前尚不完全明確。而溶血率是反映紅細胞保存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也是血站質(zhì)管科對于血液質(zhì)量及安全性判斷的重要依據(jù)之一。目前,江蘇省血液中心已對>50%標示量的不足量血液、>66%標示量的不足量血液儲存期間的溶血率進行了研究[8-9],而重慶市血液中心也對不同采集量和制備時間對不足量血液制備懸浮紅細胞的質(zhì)量影響進行了分析[10]。這些研究為指導科學合理用血、節(jié)約血液資源提供了相應的參考數(shù)據(jù),起到了積極作用。
本站質(zhì)管科以2019年3-7月所采集的69份不足量血液進行分析,統(tǒng)計其產(chǎn)生原因,按照標準操作規(guī)程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分袋后于2~6 ℃冰箱中保存。觀察記錄其去白細胞及過濾時出現(xiàn)凝塊的情況,分析其產(chǎn)生原因。分袋后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于儲存期第0、7、14、21、28、35天進行溶血率監(jiān)測,其結果按照采集量比例(<50%標示量、50%~66%標示量、>66%標示量)進行分組處理后比較,并觀察各組溶血率的變化趨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69份不足量血液中有17份在制備過程中出現(xiàn)凝塊,其比例為24.6%;而“血管狀況不佳、血流不暢”為出現(xiàn)采集不足量血液的主要原因,共40份,其比例為58.0%。從總體情況來看,不足量血液容易產(chǎn)生凝塊,特別是因“血管狀況不佳、血流不暢”造成的不足量血液,40份中有13份(32.5%)出現(xiàn)凝塊。因此,血站可針對性地在血液采集前,盡可能選擇更合適的血管進行穿刺,可從源頭上減少采集不足量情況的發(fā)生?!度俺煞盅|(zhì)量要求(GB18469-2012)》中在血液外觀質(zhì)控項目中要求無凝塊,而現(xiàn)有的白細胞濾器可有效地濾除不足量血液中的凝塊,將不足量血液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能夠有效降低凝塊帶來的輸血安全風險。從本站臨床用血機構既往反饋的信息上來看,也并未收回過存在凝塊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50%標示量、50%~66%標示量、>66%標示量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為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后整個儲存期間,其溶血率組間和不同時間節(jié)點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儲存期末溶血率分別為(0.183±0.066)%、(0.157±0.072)%、(0.159±0.062)%。在2019年質(zhì)管科血液質(zhì)量抽檢活動中,共抽取正常的足量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48袋進行質(zhì)量抽檢,其儲存末期溶血率均值為0.152%。就本研究而言,3個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與2019年質(zhì)控抽檢中足量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的儲存期末溶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也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質(zhì)量要求(GB18469-2012)》中“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儲存期末溶血率應低于0.8%”的要求,滿足用于臨床的條件。但從圖1中可以看出,雖然3個組別的溶血率組間變化趨勢并無差異,但從第14天起,<50%標示量組的不足量血液制備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其溶血率在之后的各個時間點與另外兩組的溶血率比較,升高的幅度更明顯,提示其紅細胞在保存期的損傷較其他兩組更大??紤]到<50%標示量的不足量血液,其紅細胞與抗凝劑比例更加失衡,這種過于酸性的環(huán)境是否會影響到紅細胞生化、形態(tài)的變化[11],還應進一步研究,以便在臨床利用上制訂更加安全合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