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yè)》記者 劉 鑫
倡導就地過年
做“原年人”,選擇原地過年,已是今年春節(jié)的“主旋律”。2021年這個特別的春節(jié),比起“回家”,也許“就地過年”更能讓父母和家人安心。而對于每一位在外游子來說,是否回家過年,則是擺在臨近春節(jié)期間的一道選擇題。一邊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一邊是闔家團圓的期盼。疫情關頭,止住回家的腳步,卻擋不住一顆想要團圓的心。
辛丑年春節(jié),在這個充滿中國文化和中國情感的特殊節(jié)日里,回家過年成為了每個身處異鄉(xiāng)人的愿望。度過了不平凡的2020年,本就聚少離多的外鄉(xiāng)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渴望會比往年更加強烈。疫情突變,原本簡簡單單的回家變得遙不可及。國內防控形勢霎時間嚴峻復雜,春運出行無疑會成為加大疫情傳播風險的一大誘因,上級領導準確做出批示,全國超25個省份倡導“就地過年”。
國家政府號召就地過年,一個人過年能干些什么呢?特殊時期則需特殊對待。多個地方單位為大家舉辦了給家人手寫書信活動,用寄一封春節(jié)家書的形式,訴說對親人的思念與祝福,傳遞深深的家國情懷。
用這份特殊的儀式感手寫家書,感受大家對親人的牽掛,對就地過年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對春暖花開的期盼。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不一樣的家書。
湖南郴州的陳雪芬是新塘鎮(zhèn)頤康中心的一名護士,她每天忙碌著給中心的老人配藥、發(fā)藥、評估老人健康狀況、撫慰老人情緒等工作。她的女兒留在家鄉(xiāng)由媽媽照顧,她和丈夫原計劃春節(jié)回去與不到兩歲的女兒團聚。1月21日,為響應民政部門對養(yǎng)老機構疫情防控的要求,頤康中心倡議員工,春節(jié)期間非必要不返鄉(xiāng)。
得到家人的理解后,小兩口決定留在增城過年。對第一次不在家鄉(xiāng)過年充滿期待,并盼望著疫情盡快結束,給女兒補回一個節(jié)日團聚。
陳雪芬的家書:“爸爸媽媽,你們好!今年是我離開你們過的第一個春節(jié),你們放心,我在這邊很好!我的同事們以及中心老人們對我都特別好,和我很親,你們不用擔心我。爸媽,你們養(yǎng)育我長大,現在又替我悉心照顧女兒,因為有你們在,我才可以放心在外打拼,女兒在這里跟你們說一聲:謝謝!希望你們也好好保重身體,過一個快樂的新年,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也祝我的寶貝女兒,快快樂樂成長!”
來自廣東韶關新豐的張雨柔是一名初中生,她在這個寒假過得很充實。與同學積極參與社區(qū)垃圾分類等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以往每年春節(jié)她都會回家鄉(xiāng)看望外婆。
今年一家人選擇留在原地過年,她通過文字、鏡頭向外婆講述自己過去一年最大的收獲,讓外婆了解自己的近況。她最牽掛的就是外婆,希望外婆身體健康,同時保重身體,以最好的狀態(tài)等著他們一家回鄉(xiāng)。
手寫書信
一封家書寄思念
張雨柔的家書:“婆婆,我想您了!今年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我們就不回去過年了,但您放心,我們在這里會好好過個幸福年。今年我在這里過得還不錯,在學校和同學相處得挺好,也在努力學習。寒假期間,我在這里可以和同學一起寫作業(yè),一起去玩。這幾天我們還一起去參加社區(qū)的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我也可以為社區(qū)作貢獻了!我在這里祝愿您在家鄉(xiāng)也過個好年,吃好點,多吃點,希望下次見到您,您可以胖10斤,祝您新年快樂!”
“君是故鄉(xiāng)人,應知故鄉(xiāng)事”。這些身處疫情防控地區(qū)的工作者、志愿者雖與親人遠隔千里,但見字如面,路途遙遠,紙短情長,一封家書遙寄思念。一歲一禮,一寸歡喜,心在一處便能共同逾越寒冬。
你上一次寫信是什么時候?智能化的生活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們和父母只有一線之隔,手寫書信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然而,通訊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一封家書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將我們中國人的情感和衷腸娓娓道來。這是一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表述,這是一種直達靈魂的對白,這是一種其他通訊方式所無法取代的。
古人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薄奥尻柍抢镆娗镲L,欲作家書意萬重?!弊肿衷娦袩o不是訴說著相思與衷腸。
從古至今,無數仁人雅士皆在鋪紙伸筆之際傳達著無盡意念和情態(tài)。家書最打動人的莫過于是為遠方親人傳達著此時此刻所流露的真情實感。你會發(fā)現,有時,等到真正提起筆的那一刻,心里卻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我們和家人之間的情分在那封紙上就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真正寫過信的人定能深切體驗寫信人的歡喜與收信之人的期待。如今,信息碎片化時代下,人際聯系方式愈發(fā)便捷,各種新鮮高效的視頻軟件層出不窮,物質條件極大提升的背后我們與家人的距離卻沒有更進一步。直至長大成人或是上了年紀后,你終于悟了,原來拾起筆來,寫封家書,才是屬于盛大傳統節(jié)日的儀式感。用書信傳遞我們的思念,通過紙間的溫度表達我們的愛意。
讓看似遺憾的“就地”充滿溫情,充滿煙火氣。盡管傳統家書正從生活中淡化,但我們永遠倡導寫家書,希望人們能從那份莊重的儀式感中找回曾經的美好記憶,去體會家書的魅力。
當代青年人已習慣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游走。日夜忙于奔波的我們,把更多的時間奉獻給了學業(yè)、家庭、事業(yè)或是被手機電子產品所羈絆。不得不承認,這是大多數人的現狀,我們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信息,更多的是追求短、頻、快,很難靜心思考,甚至無法久坐下來讀書寫字更不用說是寫信。幸而,媒體行業(yè)的傳播者們?yōu)槲覀兊奈幕瘍r值做了正確引領。我國涌現了一批諸如《朗讀者》《見字如面》《信·中國》等書信節(jié)目,節(jié)目的熱播又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家書熱”。
以書信為主角,把一封封與現代人已漸行漸遠的書信,化作聲音再現與背景解讀,承載情感為寄托。和其他追崇“娛樂至死”的綜藝節(jié)目不同,《信中國》沒有以一味曝光明星隱私和設置無聊游戲為節(jié)目要求,而是以宣傳特定時代和追求為使命,讓觀眾重新感受寫信人背后的家國情懷以及深切信念。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網絡世界,寫信、讀書像一股清流直指人心。
大概沒人記得是什么時候我們不再寫信的,不知不覺間,沒人提了。再后來,電話、手機、微信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家人間聯系的方式多了起來,寫信,尤其是寫給家人的信,則變得少之又少。
人未歸,信先至
就地過年
倘若能重新翻閱曾經地信,一定會大肆感慨:真是沒有哪種表達方式可以像信件這樣,把一家人彼此的牽掛、擔憂、喜悅,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在記憶深處那些讀著家人來信的時光,悠遠而又溫馨。
時至今日,新春將過,元宵節(jié)正悄然來至。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f家團圓、共享天倫,走親訪友、共祝美好,貫穿其中的就是濃濃的親情。良緣佳節(jié)擺在眼前,趁著這個節(jié)日為家人寫一封書信在合適不過。只需我們動起筆來,就能重新改變人們對書信遙不可及的印象,讓“信件”不再成為歷史名詞。讓我們把節(jié)奏放慢,在窖藏的回憶中提取出經過沉淀的情愫,寫出來寄給遠在家鄉(xiāng)的親人,或許更能抒發(fā)你對家的思念。書信,是正式、高級、有趣、鮮活、有生命力的情感輸送紐帶,希望從今天開始你能為你所想念的人寫一封信。
一封家書,情意萬千,字字句句,都是牽掛。除了為疫情防控做出的貢獻外,我想,那些選擇不回家的人在這次“就地過年”的體驗中,最大的收獲也許就是對“團圓”、“家人”、“陪伴”、“未來”、“時間”這些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來,希望大家都能得償所愿,獲得與家人更多相伴的時光。一直以來的節(jié)假,“回家看看”最動人; 特殊時期的春節(jié),“就地過年”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