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鳴
摘要 主要綜述了中國茶葉氣象研究進展,中國茶園小氣候研究進展,中國茶葉品質與氣候條件研究進展,中國茶樹氣象災害研究進展,國外茶葉氣象研究進展,國外茶園小氣候研究進展,國外茶樹氣象災害研究進展。
關鍵詞 茶葉;氣象;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6–0126–05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也是世界上茶葉主要生產(chǎn)國。2017年,中國茶葉產(chǎn)量為255萬 t,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大約80%的綠茶來自中國。目前,中國有20多個省種植茶樹。
與其他經(jīng)濟作物相比,茶樹適應性廣、適應山地種植,茶葉耐貯藏、運輸方便、經(jīng)濟價值高,茶葉生產(chǎn)已經(jīng)成為山區(qū)農(nóng)民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開展茶葉生產(chǎn)也成為貧困山區(qū)脫貧的主要途徑。茶葉的生長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同時茶葉的產(chǎn)量和質量受氣象條件直接影響。
1 中國茶葉氣象研究進展
中國關于茶葉氣象的研究比較多,如吳英藩發(fā)表了《茶樹與氣候》一文,比較全面地概述了氣候與茶樹的關系。莊晚芳[1]將全國劃分為四大茶區(qū):華中北茶區(qū),處于31°~32°N,包括皖北、豫、陜南產(chǎn)茶區(qū),全年平均溫度較低,最低溫度可達-12℃,降水量也少,是我國最北茶區(qū);華中南茶區(qū),包括蘇、皖(南)、浙、贛、鄂、湘等省產(chǎn)茶區(qū),這些地區(qū)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18℃,但局部地區(qū)因低溫侵入,冬季氣溫較低,個別地區(qū)最低溫可達-5℃~-10℃,而夏季的氣溫較高,丘陵、平地產(chǎn)茶區(qū)氣溫常在30℃以上,降水量較多,但四季不均衡;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茶區(qū),在四川盆地內(nèi)酷暑而無嚴寒,盆地外則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7℃~18℃,降水量在1 200 mm以上,云貴高原屬于亞熱帶氣候,冬天低溫一般在4℃以上,云南南部屬于熱帶性氣候,降水量在1 500 mm左右;華南茶區(qū),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南部,屬于亞熱帶及熱帶氣候,茶樹生長期均比其他茶區(qū)長,在山麓或平原年平均氣溫為19℃~22℃,降水量在1 500 mm以上。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氣象室農(nóng)業(yè)氣候組等[2]將極端最低氣溫的多年平均值和極值作為指標,并輔以年平均氣溫和活動積溫,參考年降水量等因素,將中國茶區(qū)分為茶樹栽培適宜、次適宜、可能種植及不可能種植4個氣候區(qū);在適宜氣候區(qū)中,又根據(jù)年活動積溫6 000℃·d,年平均氣溫為18℃等條件分為2個副區(qū);其中,四川盆地和長江流域等適宜中、小葉種茶樹生長,而華南副區(qū)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黃壽波[3]指出浙江茶區(qū)茶葉氣候資源優(yōu)越,但冬季受寒潮南下的影響,茶樹易受凍害,夏秋季水分不足,茶樹易受旱害。浙江和安徽主要山地適宜茶樹栽培的上限高度分別為:天目山區(qū)西南坡360 m左右,黃山南坡約為500 m,括蒼山西坡為560 m。超過此高度雖然也可種茶,但凍害較嚴重,茶葉產(chǎn)量相對較低,生產(chǎn)成本較高。而同一座山地不同坡向坡地的茶樹適栽上限高度也是有區(qū)別的,一般南坡比北坡高50~100 m,而東、西坡介于南坡與北坡之間(黃壽波[4])。謝慶梓[5]根據(jù)福建山地氣候生態(tài)特征和茶樹的生物學特性,指出閩南(龍巖-華安-長泰-廈門以南)海拔400~500 m以下的山地、閩中(武平-六田-惠安的山腰)海拔200~400 m以下的山地為大葉種茶樹最適宜種植氣候帶;閩西南(永定-大田北部-惠安以南)海拔600~874 m以下的山地、閩中和閩東北(連城北部-福州西北部-政和東南部-惠安以南)海拔200~600 m以下山地為大葉種茶樹適宜種植氣候帶;閩西北(連城-政和以北)的山地不適宜種植大葉種茶樹。閩西南海拔600~874 m以下、閩中和閩東北海拔200~600 m以下山地最適宜種植小葉種茶樹;閩西南海拔1 200 m以下、長汀以南-南平以北-蒲田以東海拔1 100 m以下的山地、閩西北和閩東北(泰寧-建陽北部、福州北部)海拔900 m(部分縣、市海拔600 m)以下山地適宜種植小葉種茶樹;閩西南(永定-大田北部-崇武以南)海拔1 500~1 733 m以下山地、閩中海拔1 200~1 500 m以下山地、閩北(建寧-崇安-政和東部)及閩東北的寧德和羅源以東北海拔950~1 200 m以下的山地為中、小葉種茶樹次適宜種植氣候帶;閩南海拔1 500~1 733 m以上山地、閩中和閩東海拔1 200~1 500 m以上山地、閩北和閩東北海拔950~1 200 m以上山地為中、小葉種茶樹不適宜種植氣候帶。
莊雪嵐[6]研究了不同茶季茶樹的光飽和點和補償點,結果說明盛夏時的光飽和點較大而春秋季則較小。王利溥[7]指出日照時間影響茶樹生長發(fā)育、產(chǎn)量形成及產(chǎn)品質量。李倬等[8]指出茶叢表面可將近紅外線(750~1 100 nm)反射掉52%~55%,對670~400 nm波段反射約為5%;在透射輻射中,有10%~12%的近紅外線可透射到叢下地面20 cm高處,其余波長僅透射2%~4%;對藍紫光(400~480 nm)、橙光(680 nm)吸收率都很高,對近紅外部分吸收極少;茶叢表面在晴天中午的反射能譜以780 nm波長為最強,波長小于700 nm的反射率皆小于4%,760~980 nm波段為35%~43%,1 100 nm波長的反射率高達52%;茶叢對光合有效輻射中各波長的吸收率一般為95%~97%,紫外波段為91%~100%,紅外部分也有35%~60%。
蔣躍林等[9]指出冬季低溫條件是茶樹栽培北界和垂直高度界限的決定因子。以年極端最低氣溫≤-15℃、≤-5℃低溫出現(xiàn)頻率10%分別作為劃分灌木中小葉型茶樹和喬木大葉型茶樹栽培北界的氣候指標,劃分出茶樹的栽培北界。灌木中小葉型茶樹栽培北界位于朝陽、蚌埠、信陽、商縣、武都、瀘定、德欽、林芝到錯那一線;喬木大葉型茶樹栽培北界位于溫州、龍巖、韶關、榕江、廣南、昆明到六庫一線。將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值-10℃和-3℃作為兩種生態(tài)類型茶樹栽培垂直高度界限指標,推算出茶樹栽培垂直高度界限在440~2 130 m之間。黃壽波等[10]考慮茶樹對低溫的敏感性、活動積溫對茶葉產(chǎn)量的影響等因素,選擇了4種與氣溫有關的指標作為茶樹生態(tài)區(qū)劃的依據(jù),并參考了茶樹氣候區(qū)劃的結果和地形土壤條件,將中國劃分為5個栽培適宜性生態(tài)區(qū),即喬木型大葉類品種適宜區(qū)、小喬木或灌木型品種適宜區(qū)、灌木型品種次適宜區(qū)、灌木型品種可能栽培區(qū)和灌木型品種不能栽培區(qū)。
在氣候變化對茶葉生產(chǎn)影響方面,有研究針對春季、夏秋季茶葉生產(chǎn)特點,使用適合茶葉生產(chǎn)系統(tǒng)的建模技術,建立春季茶葉經(jīng)濟產(chǎn)出模型和夏秋季茶葉產(chǎn)量模型,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茶葉產(chǎn)出的影響。
2 中國茶園小氣候研究進展
茶樹經(jīng)過人工種植和培育后形成稠密、整齊、光滑、水平形或橢圓形的樹冠,這是茶園進行熱量、水分交換的表面。在茶園范圍及附近地區(qū)靠近地表2 m以下的空氣層和表層土壤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小范圍氣候。由于茶園所在地的緯度、海拔、地形和所在地特定的大氣候條件不同,茶園小氣候也是在特定的大氣候背景下派生出來的。
在茶樹與樹木間作研究方面,楊清平等[11]研究表明,獼猴桃與茶間作能將茶園的相對濕度提高3%~5%,茶園日最高氣溫降低2℃~7℃,日平均氣溫降低2℃~5℃,茶蓬面上的光照度降低25%,夏茶和秋茶產(chǎn)量分別提高12.2%和18.6%,夏、秋茶的氨基酸含量明顯增加。翁友德[12]指出,利用果(林)和茶樹間作,在一定種植密度的情況下,可以改善茶園小氣候條件,調節(jié)和合理利用光能,提高土壤肥力,但有些間作果(林)樹種如荔枝、板栗等,由于樹葉稠密,樹冠龐大,降低透光率,光強度可減弱60%~70%,不利于茶樹的同化作用,間作后會抑制茶樹生長,漲勢矮小,芽頭稀疏,百芽重小,對夾葉多。
適宜的水分供應可保證茶樹的正常生長。在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每年“出梅”后7—8月常常會出現(xiàn)“伏旱”,這是茶園就需要灌溉來補充水分。在茶園土壤表面鋪草覆蓋可以起到夏季防旱、冬季保暖、調節(jié)茶園水分的作用。潘根生等[13]指出,茶園噴灌后,土壤和空氣的溫度日變幅明顯減少,土壤和空的氣溫度垂直分布差異緩和,土壤和空氣的濕度增大;噴灌茶園發(fā)揮降溫增濕效應,噴灌期間比噴灌結束后明顯,白晝比夜間明顯,晴天比陰天明顯,接近地表的土壤和空氣比遠離地表的明顯;大田試驗噴灌比不噴灌增產(chǎn)11.2%,小區(qū)試驗增產(chǎn)4.0%~38.9%,噴灌可使氨基氮增加19.91%~39.51%,水分增加2.1%~4.5%,芽葉纖維素減少0.39%~0.98%。
黃壽波[14]指出,茶園中有兩個活動面,一個是樹冠表面(外活動面),另一個是土壤表面(內(nèi)活動面)。在密集種植的茶園中,對茶園小氣候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外活動面。外活動面是茶園內(nèi)各氣象要素垂直變化的轉折點,在白晝午后出現(xiàn)最高溫度,夜間或清晨出現(xiàn)最低溫度,因而外活動面溫度日變幅最大。應根據(jù)這一特點采取相應的農(nóng)業(yè)技術措施,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茶樹內(nèi)活動面氣層光照弱、風速小、無直射光、空氣濕度大,有利于茶樹病蟲害的傳播與活動,在生產(chǎn)上應注意。茶園內(nèi)各氣象要素的日變化特點與裸地或其他農(nóng)作物相似。但茶樹基部,由于樹冠的遮蔽,無論是光、溫、濕、風的日變幅均較裸地或其他作物小。
李倬等[15]指出,茶叢冠層上,晴天清晨常出現(xiàn)有輻射逆溫層,此時葉溫通常比大氣溫度低4℃~5℃;白天,冠層下面,近地表處,氣溫皆低;茶叢中空氣相對濕度的分布,不論冬夏,在垂直方向上,皆是下大上小,內(nèi)大外小,二者相差可達5%~15%;在茶樹冠層中,光能減弱速度快,在稍密的(LAI=4.3)樹冠中,陽光深人20 cm,即被減弱至3%~20%;茶叢表面,通??蓪⒖傒椛浞瓷涞?1%~25%,個別可達28%以上。
關于塑料大棚茶園的小氣候特征,黃壽波等[16]比較全面地研究了塑料大棚茶園內(nèi)溫、濕度。班昕等[17]探討了山東塑料大棚茶園內(nèi)一些冬季保溫、保濕措施,以調節(jié)小氣候。此外,儲長樹等[18]有關塑料大棚內(nèi)溫、濕度變化規(guī)律及通風效應等研究結果,也值得經(jīng)營塑料大棚茶園者參考。
3 中國茶葉品質與氣候條件研究進展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很多,如茶樹的品種、產(chǎn)地(土壤、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種植管理水平、采摘制作技術工藝以及茶葉的收購、貯存條件。
優(yōu)質綠茶對地形、栽培條件和茶園氣候條件有較高要求。在高山茶區(qū),相對低溫、高濕、多云霧氣候,是高山名優(yōu)茶主要的有利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
溫度升降的速度與茶葉品質有關。曾經(jīng)一段時間茶農(nóng)追求茶葉產(chǎn)量,但茶葉產(chǎn)量并不決定茶葉產(chǎn)值。茶葉品質主要是由茶葉中的氨基酸決定的,茶葉中的苦味來自咖啡堿。優(yōu)越的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能調節(jié)多酚類的生物合成和氮化物分解代謝速度,因此高山優(yōu)質茶氨基酸含量高,而多酚類濃度相對低海拔較低。此外,光照條件也影響茶葉品質,在散射光多的條件下,茶葉品質較好,春茶的品質明顯高于夏、秋茶,這與光照、溫濕條件有關。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茶葉品質也有相關性,例如在茶園周圍種植護茶林,適當種植茶園遮陰樹等。
婁偉平等[19]研究表明,氣象因子對茶葉生化成分的影響可劃分為敏感區(qū)間和不敏感區(qū)間。在敏感區(qū)間內(nèi),生化成分隨氣象因子出現(xiàn)顯著變化;在不敏感區(qū)間,生化成分不隨氣象因子變化而變化。
4 中國茶葉氣象災害研究進展
中國對茶樹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樹受低溫冷、凍害及旱、熱害等方面,其他氣象災害還有暴雨、大風、濕害和冰雹等,其中,低溫凍害和旱、熱害對茶葉生產(chǎn)影響最大。
茶樹受低溫危害可分為寒害和凍害兩種,低溫危害稱為寒害或冷害的凍結溫度在0℃以上,而低溫危害稱為凍害的凍結溫度在0℃以下。茶樹耐低溫的能力因品種、年齡器官、栽培管理水平、季節(jié)和其它因子的配合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當氣溫降到-2℃時,大部分茶花會出現(xiàn)死亡。在冬季,茶樹枝梢耐低溫能力較強,大部分品種能耐-8℃~ -16℃的低溫,但南方類型如阿薩姆茶樹只能耐-6℃的低溫。黃壽波[20]指出,我國茶樹凍害主要出現(xiàn)在桐柏山-大別山北坡,江淮分水嶺-蘇北總干渠以北各茶區(qū)。大別山區(qū)的凍害對該地茶葉生產(chǎn)影響較大,浙江茶區(qū)有的年份也有凍害,在閩北茶區(qū)也有凍害,海拔越高凍害越重。謝慶梓[21]調查指出,1962—1963年冬季,閩北茶區(qū)海拔500 m的茶園受凍程度較輕占30.6%;海拔700 m的茶園受凍程度稍重占88.6%。海拔860~1 170 m高的廬山云霧茶產(chǎn)地,經(jīng)常有凍害發(fā)生,凍害是該地茶產(chǎn)業(yè)的最大威脅。茶樹受凍程度不僅與低溫強度有關,還與品種及其他氣象要素的配合密切相關。據(jù)調查,在茶樹越冬期,當最低氣溫降至-6℃左右,連續(xù)凍結6 d, 西北風每秒6~8 m,嵊縣茶區(qū)的當?shù)夭铇淦贩N嫩梢就會受到不同程度凍害的影響;當最低氣溫降至-8℃,連續(xù)凍結12 d以上,就會出現(xiàn)嚴重凍害。春季茶芽萌發(fā)后, 遇到0℃左右的低溫就會出現(xiàn)凍害。
茶樹的低溫凍害對生產(chǎn)影響很大,應采取各種方法防御。一般來說,選擇有利的地形和小氣候條件種植,在茶園四周種植護茶林等;選取耐寒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和及時采摘鮮葉。也有采取覆蓋、培土、熏煙、噴霧等方法防茶葉霜凍。
氣溫過高會引起茶樹熱害,水分不足又缺乏灌溉會引起茶樹旱害。在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旱害和熱害基本同時發(fā)生。高溫日數(shù)多、干旱期又長的年份茶樹受害最嚴重,使夏秋茶、第二年春茶的產(chǎn)量和品質都會下降。杭州茶區(qū)1964年7月平均氣溫為30.3℃,月極端最高氣溫為38.9℃,月降雨量為60 mm,不少茶園的新梢枯死,夏、秋茶產(chǎn)量明顯下降。高溫、干旱往往是伴隨發(fā)生的,干旱嚴重的年份往往高溫日數(shù)多,高溫日數(shù)多也加重干旱。有的年份雖然旱期長、無雨日數(shù)多,但高溫日數(shù)不多,茶樹受害相對較輕;而高溫日數(shù)多,旱期又長的年份則對茶樹危害大,使夏秋茶產(chǎn)量下降。
5 國外茶葉氣象研究進展
19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茶葉氣象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nèi)亦有長足發(fā)展。尤其以日本、俄羅斯等國研究較多。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國也有不少研究。主要通過對比分析茶樹生長發(fā)育、產(chǎn)量和天氣氣候條件及一些模擬實驗得出茶樹生長的氣象指標。
Ko?ppen[22]在研究世界氣候分類時得出多年平均最熱月氣溫為22℃以上,多年平均最冷月氣溫為2℃~18℃之間,氣候溫和但冬季較冷的地區(qū)適宜山茶屬及其他一些亞熱帶植物的生長,典型的代表性植物是茶樹。他將這種氣候型命名為“茶屬氣候型”。此外,他還提出了多種氣侯型,并以各氣候型中的典型植物命名。威廉·烏克斯[23]也對茶樹生長適宜的氣候條件作了簡要的敘述。
Domro?s[24]分析了斯里蘭卡茶葉產(chǎn)區(qū)的氣候,并在此基礎上作出該國茶樹適宜種植的氣候區(qū)劃。他以年平均氣溫為最重要的茶樹區(qū)劃指標,將茶區(qū)分為3種:最適宜、適宜和不適宜。最適宜區(qū)的年平均氣溫為18℃~20℃,它位于斯里蘭卡中央高地西坡上海拔為1 150~1 500 m的地段和東坡海拔為1 250~1 625 m之間;適宜區(qū)的指標界定在年平均氣溫為25℃,高地上西坡海拔400~1 150 m和東坡海拔1 500~1 900 m的地區(qū);不適宜區(qū)則在海拔1 900 m以上的高山,因氣溫較低而常有霜凍。
Hadfield[25]在阿薩姆邦發(fā)現(xiàn),在空氣溫度為30℃~32℃的環(huán)境下,太陽照射下的葉片溫度達到40℃~45℃,盡管遮蔭導致葉片溫度下降到環(huán)境溫度±2℃,無遮蔭葉片(阿薩姆邦型)比體型較小、近直立的葉片(中國型)高2℃~4℃。在實驗室的受控條件下,研究離體葉片發(fā)現(xiàn)兩種類型的茶葉的凈光合速率在35℃以下穩(wěn)定上升,然后急劇下降,當葉溫達到39℃~42℃時,呼吸停止。呼吸作用繼續(xù)上升,直到葉子在48℃以上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害。
Chang[26]指出,在很多情況下,土壤溫度對植物生命的生態(tài)意義大于空氣溫度,且有一些證據(jù)表明土壤溫度影響茶葉的生長速度。Carr[27]指出,在坦桑尼亞南部的寒冷季節(jié),當土壤溫度(地表草表面以下0~3 m處)低于19℃~20℃時,茶樹嫩枝伸展受到限制,當土壤溫度達到17℃~18℃時,枝條完全停止生長,當土壤溫度上升到接近20℃時,地上部的伸長才重新開始。地上部生長量與土壤溫度之間存在極顯著的線性關系,但與平均氣溫之間不存在這種線性關系。
生長在高緯度地區(qū)的茶樹,如印度東北部和巴基斯坦東部(北緯23~27°N)和馬拉維(南緯16°S),在冬季有一段休眠期,或生長相對緩慢。僅僅根據(jù)氣溫就可以解釋這種休眠,因為茶樹生長在赤道附近,如錫蘭(7°N),或生長在赤道(如肯尼亞和烏干達)上,但海拔較高,氣溫相似,有時更低,但全年仍在生長。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但似乎沒有一種解釋具有普遍的適用性。Harler[28]認為,當1月和7月的日平均氣溫差超過11℃時,在冬季會引起休眠。然而,有些茶區(qū)的氣溫年變化幅度遠低于10℃,但仍處于冬季休眠狀態(tài),如巴基斯坦東部和坦桑尼亞南部。
冬季休眠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基于光周期反應。這一觀點是由Schoorel提出的,他觀察到,在13°N~13°S之間種植的茶樹全年都在生長,而22°N和17°S以南四季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后來,Carr指出,通過人為地將白天延長到13 h(黎明前或黃昏后),成功打破了阿薩姆邦茶樹的冬眠狀態(tài)。補充光照促進芽的生長,加速芽的斷裂,抑制了開花。在短日照季節(jié)向植物注射赤霉素也具有類似的促進生長的作用,這表明短日照是通過內(nèi)部生長調節(jié)劑發(fā)揮作用的。Barua認為茶樹會經(jīng)歷一段完全休眠期,即冬季白天短于約11 h 15 min的臨界長度,至少持續(xù)6周,這種休眠發(fā)生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的緯度大于16°~18°的地方。在坦桑尼亞南部的Mufindi區(qū),緯度只有8.5°S,海拔1 900 m,即使最短日照時間不低于11 h 40 min,冬季休眠仍然存在。這時已經(jīng)可能是土壤溫度較低導致茶樹休眠。
茶樹對水分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Eden[29]指出,茶樹種植區(qū)年雨量至少需要1 150~1 400 mm,而且要求雨量季節(jié)分配均勻;如果有灌溉水可以利用,那年降水量小于1 100 mm的地區(qū)仍然可以種植茶樹,并獲得產(chǎn)量;提高空氣濕度有利于茶樹生長,空氣相對濕度在73%~85%之間有利于提高茶樹產(chǎn)量和品質。目前,還沒有確定茶葉能夠成功種植的最大年降雨量。在錫蘭年降雨量為5 000 mm的地區(qū),茶樹生長良好,因此他認為沒有決定性的上限。Harler認為過多的雨水會使土壤淹水,減緩茶樹生長。這兩種理論不互相排斥,因為降雨量的影響還取決于其他環(huán)境因素,如日照、土壤排水特性和地下水位高度。
空氣濕度高有利于茶樹生長。Lebedev發(fā)現(xiàn),每天中午間歇灑水會提高茶樹叢周圍的濕度,降低茶樹叢周圍的空氣溫度。這改善了植物水分的平衡性,并對所測的很多生理參數(shù)產(chǎn)生了有利影響,使產(chǎn)量比未灌溉的產(chǎn)量提高了5倍,比每10 d灌溉一次的產(chǎn)量增加了50%。
多數(shù)學者認為,茶樹是一種耐陰植物,喜歡散射和漫射光[30]。Hadfield對葉姿平展型(H型)、直立型(E型)茶樹及印度東北茶區(qū)夏季高溫與強光照適應性的試驗研究表明,H型阿薩姆種茶樹若要獲得最大生長量則需要遮陰。
Roy等指出氣候變化影響茶葉生長和產(chǎn)出。在印度東北部,天氣模式發(fā)生了變化:多年來降雨量減少了約為200 mm,過去93年平均氣溫上升了約為1.3℃,特別是過去30年,超過35℃的高溫日數(shù)明顯增加;年降雨量的減少與月降雨量分布發(fā)生顯著變化,季風后期和冬季月降水量較多。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大氣中CO2濃度的上升。近年來,阿薩姆邦的CO2含量增加到398 ppm,比過去10年的CO2含量高了很多倍,2008年CO2含量在364 ppm左右。由于這些氣候變化,近年來與茶樹有關的總體害蟲情景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目前,茶樹害蟲通過提高繁殖潛力、取食率、分布格局、生育期縮短、年世代數(shù)增多、遷移等途徑對茶樹造成更大的危害,并伴有一些次生害蟲暴發(fā)。
Duncan 等發(fā)現(xiàn),當月平均氣溫高于26.6℃時,變暖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茶葉產(chǎn)量隨平均氣溫升高而下降;干旱強度不影響茶葉產(chǎn)量,降水變異性,特別是降水強度,對茶葉產(chǎn)量有負面影響。Jayasinghe等發(fā)現(xiàn),在MIROC5和CCSM4全球氣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低海拔地區(qū)的大部分最優(yōu)和中等茶樹適宜性種植區(qū)域比高海拔地區(qū)減少得更多。就目前和未來適宜茶種植區(qū)分布的比較顯示,“最佳”“中等”和“邊緣”適宜區(qū)分別下降了約10.5%、17%和8%,這意味著到2050年和2070年,氣候將對斯里蘭卡茶樹的種植適宜性產(chǎn)生負面影響。
6 國外茶園小氣候研究進展
茶園小氣候研究,國外也做了不少研究。Fordham在馬拉維中非茶葉研究進行了茶樹小氣候觀測,測定內(nèi)容有茶葉氣孔開度、太陽輻射、氣溫、風速等,得出了灌溉茶園的小氣候規(guī)律。俄羅斯學者曾研究過不同季節(jié)在不同天氣條件下茶園內(nèi)的葉溫和茶樹的活動面溫度,為茶樹冬季防凍、夏季防高溫提供了氣候依據(jù)。觀測表明茶樹的葉溫與氣溫的差值、季節(jié)、天氣狀況有關。晴天,夜間葉溫比氣溫低,但變化很小;早晨日出后,葉面溫度增加很快;下午太陽輻射減弱后,葉溫也逐漸下降。而陰天,夜間葉溫與氣溫基本相同;白天葉溫比氣溫也只高了1℃~2℃。無論晴天還是陰天,葉溫與氣溫的差值都是冬季比夏季大。白天葉溫比氣溫高,而夜間葉溫比氣溫低,因此葉溫的日變化比氣溫的日變化幅度大。
Callander等在肯尼亞研究了種植園中茶樹冠層熱量水分等的傳輸,Kairu也對成年茶樹冠層上獨特的邊界層氣候情況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在灌溉茶園小氣候方面,F(xiàn)ordham曾在馬拉維茶區(qū)旱季降水前后定義了它的小氣候并計算了波文比。觀測結果表明,旱季灌溉可改變作物表面能量平衡,使小氣候得到改善。
7 國外茶葉氣象災害研究進展
東非、俄羅斯和印度等茶區(qū),受高溫和干旱影響較大,他們主要采用建造防護林,噴灌和種植遮陰樹等方法減輕旱熱害。Harler指出,降雨量過多或排水不暢,會引起茶樹濕害,降雨量太少且氣溫太高會引起茶樹旱熱害。
Lengerke指出,在印度南部尼基里斯高原,海拔1 800 m以上,茶樹每年都會遭受輻射型霜凍。從上一年的10月第3周到第2年4月第2周,近6個月是潛在霜凍季節(jié),夜間霜凍會對茶樹造成嚴重的損害和產(chǎn)量損失。噴水防凍是一個有效的防御方法,但其應用僅限于實際發(fā)生霜凍的夜晚。
國外對茶樹防御寒凍害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歸納起來有回避的預防法、永久的預防法、抵抗的預防法、應急的預防法和補救法等?;乇茴A防法選擇有利的地形等小氣候種植。在茶場四周種植防護林等是防御寒凍害的永久方法,影響凍害的主要因子是最低氣溫和大風。抵抗的預防法主要是選擇耐寒性強的茶樹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等手段。高緯度種植茶樹國家常常采取適當密植、適時定值、合理修建、合理采摘等措施進行防凍。低溫來臨前,世界各國采取防霜設備和防凍材料防御茶樹寒凍害的方法很多。目前,采取較多的是風障法、覆蓋法、噴灌或噴霧法、噴施化學藥劑法、煙熏法、扇風法和加熱法等。當茶樹遭受寒凍害后,各國也采取一些挽救措施,對受凍的茶樹加施氮肥和礦物質肥料,促使茶樹重新生長新稍。俄羅斯也比較重視受凍茶樹的修剪和采摘,以迅速恢復茶樹長勢。
在肯尼亞的克里科和南迪山地區(qū),以及巴基斯坦東部和印度東北部,冰雹可能是茶葉減產(chǎn)的主要原因之一。茶樹芽葉被冰雹砸碎,當冰雹伴有強風時,會損壞茶樹叢部分樹皮。當茶樹叢正在從嚴重干旱影響中恢復時,或從早先冰雹災害中恢復時,這種情況尤其有害。
參考文獻
[1] 莊晚芳.茶作學[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56.
[2] 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中國農(nóng)科院農(nóng)業(yè)氣象室.中國茶樹氣候區(qū)劃[J]. 農(nóng)業(yè)氣象, 1982(1): 1-5.
[3] 黃壽波.浙江茶區(qū)主要氣候及農(nóng)業(yè)氣候特征分析[J]. 茶葉科學, 1965(1): 54-60.
[4] 黃壽波.浙皖山地主要垂直氣候特征及茶樹栽培適宜高度的探討[J]. 茶葉, 1982(4): 12-16.
[5] 謝慶梓.福建山地氣候生態(tài)特征及其宜茶氣候帶的劃分[J].山地研究, 1993(1): 43-49.
[6] 莊雪嵐.茶樹光合作用的基本變化趨勢[J]. 茶葉科學, 1964(1): 33-37.
[7] 王利溥.光照時間對茶葉生產(chǎn)的影響[J].云南熱作科技, 1995(3): 15-18.
[8] 李倬,姚永康,陳平.茶園中太陽輻射能譜的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 1990(3): 38-41.
[9] 蔣躍林,李倬.我國茶樹栽培界限的氣候劃分[J]. 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 2000(1): 89-92.
[10] 黃壽波,姚國坤.從生態(tài)農(nóng)業(yè)角度試論提高我國茶葉質量的途徑[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1989(6): 50-58.
[11] 楊清平,毛清黎.獼猴桃與茶間作對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夏秋茶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J].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3, 52(11): 2566-2568.
[12] 翁友德.茶園間作對茶葉生長及生態(tài)的影響[J]. 中國茶葉, 1988(4): 33-35.
[13] 潘根生,黃壽波,周靜舒.茶園噴灌的小氣候效應及對茶葉產(chǎn)量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81(1): 51-63.
[14] 黃壽波.茶園小氣候特征的研究[J].農(nóng)業(yè)氣象, 1983(4): 35-39.
[15] 李倬,柯泳平.茶樹群體及單叢小氣候特征[J]. 茶葉通報, 1997(1): 13-14.
[16] 黃壽波,許允文,俞忠偉,等.塑料大棚茶園微氣象特征與龍井茶生產(chǎn)[J]. 浙江林學院學報, 1997(1): 60-61+63+65-68.
[17] 班昕,李圣奎.山東建塑料大棚茶園經(jīng)濟效益明顯[J]. 中國茶葉, 1997(5): 20-21.
[18] 儲長樹,朱軍.塑料大棚內(nèi)空氣溫、濕度變化規(guī)律及通風效應[J]. 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 1992(3): 32-35.
[19] 婁偉平,吉宗偉,溫華偉.龍井43春季茶葉生化成分對氣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J]. 生態(tài)學雜志, 2014, 33(2): 328-334.
[20] 黃壽波.我國茶樹氣象研究進展(綜述)[J]. 浙江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1985(1): 89-98.
[21] 謝慶梓.福建山地氣候生態(tài)特征極其適宜茶氣候帶的劃分[J]. 山地學報, 1993(4): 5-8.
[22] K?ppen W. Versuch einer Klassifikation der Klimate, vorzugsweise nach ihren Beziehungen zur Pflanzenwelt[J]. 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1900, 6(11): 593-611.
[23] 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M].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11.
[24] Domro?s M. Agroclimate of ceylon[M].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1974.
[25] Hadfield W. Leaf temperature, leaf pose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tea bush[J]. Nature, 1968(14): 282-284.
[26] Chang J. Climate and agriculture[M].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1968.
[27] Carr M K V. The physiology of tree crops[M]. London:Academic Press, 1970.
[28] Harler C. Tea growing[M]. Long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29] Eden T. Tea[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4.
[30] H.J. von Lengerke. On the short-term predictability of frost and frost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n dunsandle tea estate in the Nilgiris (South India)[J].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1978, 19(1): 1-10.
責任編輯:黃艷飛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y
YANG Ming (Xinch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nchang, Zhejiang 31250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y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n microclimate of tea garden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qualit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y abroad;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climate in tea garden abroad;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broad.
Key words Tea;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