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 莫熙禮 劉圣 李永紅 熊明 祝鴻浩
摘要 采用不同的浸種時間、不同的溫度和光照、不同的消毒處理方法、鹽堿脅迫對蘆筍種子進行處理,研究其對種子發(fā)芽影響。結果表明:(1)浸種24 h能有效促進蘆筍種子發(fā)芽,其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都是最好的;培養(yǎng)溫度為25℃時,對蘆筍種子發(fā)芽有促進作用,有光照處理的胚根較粗和根毛較多,遮陰處理的胚根較細和根毛較少;(2)經50℃熱水攪拌浸泡消毒或50%多菌靈浸種后,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得到明顯提高;(3)用濃度為0.1% NaCl處理后,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與對照(CK)差異不顯著,在生產上可以使用濃度0.1% NaCl對蘆筍種子進行鹽堿脅迫,增強蘆筍幼苗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關鍵詞 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
中圖分類號:S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5–0019–03
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是反映種子質量優(yōu)劣的主要指標之一,是鑒別種子發(fā)芽整齊度的主要指標,也是計算播種量的重要因子,發(fā)芽率高、發(fā)芽勢強,預示著出苗快且整齊,能夠保障后期蘆筍產量和品質。研究不同蘆筍種子處理方法對發(fā)芽率的影響,為以后蘆筍進一步試驗示范、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施用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材料:蘆筍。藥品:50%多菌靈(購買于安龍縣農藥店);NaCl、NaHCO3(分析純,由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實驗室提供)。
1.2 試驗時間、地點
2017年4—5月,在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實驗室內進行。
1.3 試驗設計
1.3.1 不同的浸種時間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參照宋素智等[1]的方法,將蘆筍種子在25℃的水中分別浸種0、8、16、24、32、40 h,觀察不同浸種時間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每個處理取100粒種子置于培養(yǎng)皿中,重復3次,在25℃條件下催芽,計算蘆筍種子發(fā)芽率及發(fā)芽勢(即發(fā)芽8 d時計算發(fā)芽勢、發(fā)芽15 d時計算發(fā)芽率)。同時每個處理取蘆筍種子100粒不經過催芽直接播于0.5 m2的苗床中,苗床營養(yǎng)土由8份篩園土與2份有機肥混合后,每立方的營養(yǎng)土加入1.5 kg三元復合肥配制而成,苗床營養(yǎng)土厚度10 cm,將苗床灌水充分浸透后播種,覆蓋2 cm左右的營養(yǎng)土,在播種后第8天和第15天觀察出苗率及幼苗長勢,幼苗的長勢用幼苗整齊度來表示。
1.3.2 不同的溫度和光照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參照宋素智等的方法,將需要播種的蘆筍種子浸種24 h后放入培養(yǎng)皿內(底部放入2層濕潤的濾紙,但不積水),并放在15℃、20℃、25℃、30℃、35℃不同溫度條件的光照培養(yǎng)箱進行培養(yǎng),探討不同的溫度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采用遮光方法進行光照對蘆筍種子發(fā)芽影響試驗,即在15℃、20℃、25℃、30℃、35℃等不同溫度培養(yǎng)條件下開展發(fā)芽試驗,分為兩組,一組用黑色塑料薄膜遮光,另一組則不包膜,兩組同時放在光照培養(yǎng)箱中,每天光照時間為10 h,光照強度為3 000 lx。每個處理取100種子放入培養(yǎng)皿中,重復3次,每天14:30換水清洗,并記錄蘆筍種子當天的發(fā)芽數,計算發(fā)芽率及發(fā)芽勢。在第15天,目測觀胚根的粗細和根毛的數量。
1.3.3 不同的消毒處理方法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參照楊紅雁等[2]、馬子平等[3]方法設置4種種子消毒處理方法:CK1為不經過浸泡和消毒處理;CK2為常溫(設置為25℃)下自來水浸泡24 h;H1為用50℃熱水攪拌浸泡1 h冷卻后,常溫放置24 h;D1為用50%多菌靈300倍液浸種2 h清洗后,常溫放置24 h。然后將每個處理的蘆筍種子放入培養(yǎng)皿內(底部放入2層濕潤的濾紙,但不積水),置于25℃的恒溫光照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每天光照時間為10 h,光照強度為3 000 lx。每個處理取100粒種子放入培養(yǎng)皿中,重復3次,每天14:30進行換水清洗,并記錄蘆筍種子當天的發(fā)芽數,計算發(fā)芽率及發(fā)芽勢。同時觀察不同消毒處理的蘆筍種子在浸種24 h后播于苗床的出苗及幼苗長勢情況。
1.3.4 鹽堿脅迫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參考閆峰等[4]的方法,將NaCl、NaHCO3溶液濃度設置為0(CK)、0.1%、0.3%、0.5%、0.7%共5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選取100粒飽滿的蘆筍種子,置于鋪有2層濾紙培養(yǎng)皿內,分別加入10 mL上述不同濃度的NaCl、NaHCO3溶液,置于25℃的恒溫光照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每天光照時間為10 h,光照強度為3 000 lx。每天14:30定量補充蒸餾水以保持濾紙濕潤。計算蘆筍種子發(fā)芽率及發(fā)芽勢,并計算相對發(fā)芽率。同時,觀察不同消毒處理的蘆筍種子在浸種24 h后播于苗床的出苗及幼苗長勢情況。
1.3.5 計算公式 (1)發(fā)芽率(%)= 15 d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2)發(fā)芽勢(%)= 8 d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3)出苗率(%)=出苗的棵數/供試種子數×100%;(4)幼苗整齊度=幼苗平均株高/株高的標準差。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的浸種時間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由表1可知,將蘆筍種子在25℃的水中分別進行浸種0、8、16、24、32、40 h處理,蘆筍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24 h浸種處理達到峰值,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分別為73.9%、95.6%,說明浸種24 h能有效促進蘆筍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對浸種0、8、16、24、32、40 h處理后的種子進行苗床栽培試驗發(fā)現,出苗率、整齊度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經24 h浸種處理的出苗率、整齊度都是最好的,為74.2%和15.24,與上述的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的表現情況一致。
由表2可以看出,蘆筍種子經浸種24 h后置于15℃、20℃、25℃、30℃、35℃的溫度條件下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產生了較大影響,在有光照的條件下發(fā)芽率分別為84.1%、90.42%、93.94%、89.14%、88.21%,發(fā)芽勢分別為49.32%、61.38%、72.35%、63.21%、52.31%,表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25℃的處理表現最好;在遮陰的條件下發(fā)芽率分別為84.1%、90.23%、94.01%、89.21%、88.55%,發(fā)芽勢分別為49.22%、61.98%、72.54%、63.54%、52.14%,也表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25℃的處理表現最好。光照處理和遮陰處理對蘆筍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影響不大,而對胚根大小和根毛多少影響較大,有光照處理的胚根較粗和根毛較多,遮陰處理胚根較細和根毛較少。
2.3 不同的消毒處理方法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由表3可知,經過消毒處理后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得到明顯提高。經50℃熱水攪拌浸泡消毒后(H1)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分別為55.4%、96.42%、55.1%、16.21;經50%多菌靈浸種后(D1)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分別為54.7%、97.45%、54.9%、16.56,顯著優(yōu)于CK1和CK2。
2.4 鹽堿脅迫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濃度的NaCl對蘆筍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濃度為0.1% NaCl處理后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分別為49.12%、91.95%、49.35%、15.43,與對照(CK)50.71%、94.54%、53.32%、16.35 差異不顯著,與濃度為0.3%、0.5% NaCl處理差異顯著,濃度為0.7% NaCl處理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均為0。
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濃度的NaHCO3對蘆筍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濃度為0.1% NaHCO3處理后種子的各項指標表現最好,其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分別為40.21%、70.45%、38.73%、10.14,但是與對照(CK)49.54%、93.24%、50.43%、15.35差異還是很明顯,與其他濃度處理差異更為顯著,其中濃度為0.7% NaCl處理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均為0。
3 結論
浸種24 h能夠有效促進蘆筍種子發(fā)芽,其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都是最好的,在生產時間中浸種時間應選擇24 h。培養(yǎng)溫度為25℃時,對蘆筍種子發(fā)芽的影響最好,光照處理和遮陰處理對胚根大小和根毛多少影響較大,有光照處理的胚根較粗和根毛較多,遮陰處理胚根較細和根毛較少。經50℃熱水攪拌浸泡消毒或50%多菌靈浸種后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得到明顯提高。不同濃度的NaCl和NaHCO3對蘆筍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濃度為0.1% NaCl處理后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出苗率、整齊度與對照(CK)差異不顯著,在生產上可以使用濃度0.1% NaCl對蘆筍種子進行鹽堿脅迫,以提高蘆筍幼苗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 宋素智,柴全喜,張大彪.2018年果樹花期凍害調查[J].北方果樹, 2018(4): 37-39.
[2] 楊紅雁,冀愛青.祁縣酥梨花期凍害分析及防御對策[J].山西果樹, 2012(3): 37-38.
[3] 馬子平,王金鳳,郗秉韜,等.山西隰縣玉露香梨花期凍害成因分析[J].農業(yè)災害研究, 2020, 10(1): 102-104, 110.
[4] 閆峰,姚樹然,司麗麗,等.河北省梨樹花期凍害特征及其風險區(qū)劃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 2016, 36(19): 89-90, 92.
[5] 柴芊,栗珂,劉璐.陜西果業(yè)基地蘋果花期凍害指數及預報方法[J].中國農業(yè)氣象, 2010, 31(4): 621-626.
[6] 張建光,張江紅,李英麗.我國北方梨樹花期霜凍發(fā)生特點與防控[J].果樹學報, 2018, 35(S1): 31-38.
責任編輯:黃艷飛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 Treatment Methods on Germination Rate of Asparagus
DENG Wei et al(Southwest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 Different soaking time,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light, different disinfection methods and saline alkali stress were used to treat asparagus seeds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seed ger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Soaking seeds for 24 hour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germination of asparagus seeds, and the germination rate, germination potential, emergence rate and uniformity were the best; When the culture temperature was 25℃, the germination of asparagus seeds was promoted. The radicle with light treatment was thicker and more root hairs, while the radicle with shade treatment was thinner and less root hairs; (2)The germination rate,germination potential, emergence rate and uniformity of seed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soaking in 50℃ hot water or soaking in 50% carbendazim; (3)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rmination rate, germination potential, emergence rate and uniformity between 0.1% NaCl and CK. 0.1% NaCl could be used to treat asparagus seeds under saline alkali stress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asparagus seedlings to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Germination rate; Germination potential; Emergence rate; Uniformity
基金項目 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支撐[2018]2333號)。
作者簡介 鄧偉(1972-),男,貴州貞豐人,副教授,從事種苗生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通信作者:莫熙禮(1982-),男,廣西梧州人,副教授,從事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和科研工作,E-mail:moxili1982@163.com。
收稿日期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