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 要:在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各個階段的教學都開始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數學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水平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有較大的意義?;诖?,本文探究幾點數學文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有助于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數學文化 應用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16
一、追溯本源,滲透數學文化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而要想實現這一點,對數學知識的背景進行了解就非常重要。數學史就是數學知識的發(fā)展歷史,其中蘊含著數學知識、思想以及方法的發(fā)展過程,將數學史應用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诖?,教師在教學中對某一段的數學歷史進行有效應用,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其不僅學到數學知識,還能解了這一知識產生的背景和深化的過程,這就創(chuàng)設了精彩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勾股定理》的知識時,教師就可將介紹勾股定理的產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將一些與勾股定理有關的典故和趣事講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再如,美國著名的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證明了“費馬大定理”。17世紀,數學家費馬在聽教師講述勾股定理時,就寫下了一個結論:“Xn+Yn=Zn,當n>2時方程不存在整數解?!边@被稱為“費馬大定理”,由于費馬沒有記錄推演過程,就給后人留下了一道難題。勾股定理與“費馬大定理”的產生息息相關,通過這類故事,可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學,大幅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展示數學美,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蘊含著較多的美學因素,對數學文化中的美學元素進行挖掘并使用,可以有效滲透數學文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美學理念結合數學的概念、定理、公式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簡潔美。教師不僅可從理念入手來實現對學生美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可以利用豐富的語言、靈活的動作、跳躍的思維對美學知識進行呈現,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文化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幾何圖形”的相關知識時,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多會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刻板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無法滿足現代教育需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一些現代化教學工具,如投影儀、多媒體等,對數學文化進行展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可用投影儀給學生播放古建筑圖案,讓學生更加形象地體會古代數學文化的美,引導其從文化的角度對幾何圖形進行全面認識,產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幾何圖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將生活中的幾何圖形展示給學生,從生活入手對幾何知識中的數學思想進行歸納,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圖形中的對稱美。再如,教“黃金分割”的知識時,教師就可利用各種古建筑、書畫中的藝術造型,對黃金分割知識進行介紹,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對稱美、和諧美融入數學教學。
三、探究數學的文化內涵,滲透傳統(tǒng)文化
“數學=邏輯”是很多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將教學變成了枯燥的練習題,使學生無法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應該對數學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發(fā)揮出傳統(tǒng)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實際上,數學知識與很多領域、很多科目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應用數學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深入發(fā)掘數學文化的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一些語文學科里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就可以用以表達數學思想,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可以用來描述三視圖。再如,數學與物理也具有密切的聯系,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最終的目的就是研究自然,數學工具可以解決物理問題,將物理與數學進行聯系,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為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素賢《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策略探究》,《考試周刊》2020年第45期。
[2] 傅紅霞《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教學策略》,《讀天下(綜合)》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