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治理與制度完善的法理思考

    2021-09-13 02:23:24鄧喜蓮
    社會科學家 2021年4期
    關鍵詞:罪錯收容教養(yǎng)

    鄧喜蓮

    (湖北文理學院 政法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019年10月20日,轟動全國的大連“少年殺人案”經過大連公安警情通報之后,引起了社會民眾強烈的憤恨與不滿,認為此案中的少年殺人犯應當償命,或者應該突破刑法限制而追究兇手的刑事法律責任。然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未達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引發(fā)公眾憤慨,激起公眾要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在南方都市報的一項“是否贊成將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的話題調查中,約80%的人持贊成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觀點[1]。

    隨著未成年人犯罪趨勢已呈現(xiàn)低齡化、暴力化、成人化,而我國《刑法》在規(guī)制未成年人犯罪領域卻表現(xiàn)出的弱性與無力感,公眾對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質疑也降低了司法公正的信任,侵蝕良法善治的社會運行基礎。因此,正本溯源地闡述刑事責任治理方面的法理基礎,才能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不合理之處尋求完善的途徑。

    一、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的現(xiàn)狀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數據分析

    是否應該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自然會涉及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現(xiàn)狀分析。查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統(tǒng)計公報,據公報現(xiàn)有2003年到2018年的數據①2003年不滿18周歲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為58870人,2004年為70144人,2005年為82721人,2006年為83697人,2007年為87525人,2008年為88891人,2009年為77604人,2010年為68193人,2011年為67280人,2012年為63782人,2013年為55817年,2014年為50415人,2015年為43839人,2016年為35743人,2017年為32778人,2018年為34365人.(見圖一),可直觀顯示2008年為轉折點,自2003年到2008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總體上呈增多的勢頭,但從2009年到2018年間,全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呈持續(xù)下降趨勢,近五年的降幅相對比較大。明顯可見,2009年到2018年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2003年到2008年的上升幅度,與2003年相比,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甚至了降低約42%①數據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統(tǒng)計公報.http:/gonghan.cout.gov.cn/Articlel.ist.html?serial_no=sftj。。故根據以上數據分析,降低論者認為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不斷增長的趨勢似乎有些站不住腳。實證數據相反表現(xiàn)出全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整體呈持續(xù)下降的趨勢。大連十三歲少年殺人案經過大量媒體報道,由于媒體傳播的放大效應,公眾難免會產生我國未成年人低齡化犯罪形勢嚴峻,須立即予以調整的看法。但是冷靜下來思考,媒體所披露的低齡作案者實施的案例,在中國一年到底發(fā)生了多少似乎未曾可知,由于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在法院的統(tǒng)計數據中無法了解。因此如果僅根據個案的發(fā)生,匆匆要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卻沒有相關準確的數據統(tǒng)計顯然是不太妥當的。

    圖1 不同年份全國未滿18周歲犯罪人數變化的曲線

    據中國司法大數據統(tǒng)計報告顯示(參見圖二),以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新發(f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為標本,16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犯罪占比近九成。其中,17周歲未成年人涉案最多,占比五成以上,16周歲位居第二,占比三分之一以上,但14周歲犯罪人數占比明顯非常少[2]。由于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中最新數據為2018年上傳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統(tǒng)計,雖然據今相差兩年,但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變化趨勢較小,故該數據可從一定側面反映出當前我國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人數比例情況。因此,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者所稱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普遍的觀點顯然站不住腳。

    圖2 2016年-2017年全國未成年人犯罪年齡分布圖

    (二)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原因探究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復雜的原因,主要是未成年人的自身特性與外部影響兩方面的原因。由于未成年人易受影響的自身特性,導致未成年人在社會化進程中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1.家庭方面原因。在未成年人的行為習慣、心理發(fā)展、品格塑造方面,家庭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參見圖三),以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全國法院審結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數據為樣本,統(tǒng)計其家庭狀況發(fā)現(xiàn):來自流動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家庭、單親家庭、再婚家庭的未成年人人數排名前五[2],這表明家庭環(huán)境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當前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導致家庭出現(xiàn)結構失衡,家庭功能不存在,致使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缺少完整的父母教育,特別容易出現(xiàn)危險人格。2.學校方面的原因。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新型復合型人才是我國教育部門貫徹素質教育思想的最終目的。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老師的工作考核標準主要以學生的成績、升學率為準,使得教育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意義。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校沒有把握好懲戒的尺度,無形中會對未成年人的內心造成極大傷害,給其帶來諸多心理不健康暗示,也易造成其形成逆反心理,甚至產生暴力傾向與報復社會心理。3.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中的有害信息助長了罪錯未成年人不良個性的形成。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報告:就互聯(lián)網使用規(guī)模而言,我國未成年人使用人數已經達到1.69億人次,我國未成年人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93.7%;就互聯(lián)網瀏覽內容而言,大約15%的未成年人表示曾經經歷過網絡暴力,大約30.3%的未成年人表示他們在互聯(lián)網中瀏覽過不良信息,[3]如吸毒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梢?,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給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沖擊,如果未成年人在互聯(lián)網使用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克制自身,則其極易受到互聯(lián)網上的不良信息的影響。4.國家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規(guī)制未成年人的法律主要有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但這三部法律中有關未成年人犯罪的規(guī)定比較原則化,其中對于我國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替代性約束措施不足,犯罪預防措施不足,導致未成年人漠視法律,也難以對罪錯未成年人起到矯治作用。

    圖3 2016年-2017年全國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情況統(tǒng)計圖

    綜上所述,鑒于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復雜原因,僅單純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法律措施,而不改變外部環(huán)境對未成年人格的影響,加強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矯正,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是難以實現(xiàn)的。

    (三)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爭議的觀點分析

    對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調整,法律界有過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

    1.贊成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

    一種觀點為贊成降低我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這觀點往往為司法實務界持有。首先,從我國刑法的立法歷程出發(fā),我國1979年首部《刑法》將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確定為14周歲,1997年《刑法》仍然予以沿用未做改動,到如今已經過去了23年,而在這23年中,社會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互聯(lián)網普及程度空前擴大,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與23年前有很大的差別?,F(xiàn)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未成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成熟度較以往而言已經提早,而且刑事責任年齡的考慮不僅僅涉及刑法以及心理因素,更包括社會差異,如教育發(fā)展水平、地理環(huán)境以及經濟發(fā)展情況等差異。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兩面性,加害人為未成年人,而大多數受害人往往也是未成年人,對于加害人由于其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一放了之,那么同為未成年人的受害人的利益該如何保護?因此通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及時滿足受害人要求懲罰犯罪的愿望,平息民憤,防止受害人產生不信任法律的念頭,從而避免受害人“以暴制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的下限標準下調至8周歲,立法者已經充分認可目前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實際狀況,因此,降低我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能有效回應當前公眾的關切,進一步增強刑法的威懾力,也遵循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符合刑事立法的價值取向。

    2.反對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

    主張維持罪錯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者認為這體現(xiàn)了刑法的謙抑性。此觀點多以學者為代表。如張明楷教授認為:“刑法的謙抑性,指的是要控制刑法的處罰程度與范圍[4],也就是說如果其他方法足以制止某種違法行為,保護合法權益時候,就不要將其規(guī)定為犯罪處理”。刑法的謙抑性可從處罰的范圍和處罰的程度兩個方面進行解讀,既包括處罰范圍的謙抑,又包括處罰程度謙抑。

    張明楷教授指出,大約84%以上的歐洲國家同樣規(guī)定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為14周歲,因此目前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14周歲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適當的[5]。他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由于未成年人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他們的價值觀在合法與違法之間來回地漂移,因此,大連13歲少年的行為符合犯罪三階層理論中的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但是不符合有責性。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無法解決一切問題,假設降低到了12周歲,那以后若出現(xiàn)10周歲未成年人犯罪情況,是否要再次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復雜原因,須多方共同努力。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將更多的未成年人犯罪納入刑罰范圍易造成交叉感染,不僅無法達到矯治,反而由于其年齡尚小、模仿能力強,易受環(huán)境影響,使得其更容易再次犯罪,成為社會安定的隱患。王利明教授認為:“刑法具有謙抑性,才能更好保護公民各種合法權益,限制公權力范圍,發(fā)揮刑法懲罰犯罪、預防犯罪與維持社會秩序功能”[6]。

    二、國內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治理的制度比較

    (一)我國未成年刑事責任治理的制度分析

    我國罪錯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爭議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國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后并無有效干預措施。我國立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懲罰與不懲罰之間的制度設計上缺乏一個緩沖地帶,主要的法條依據是《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之規(guī)定,但是該條在實踐適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困境,追究罪錯未成年人責任的法律存在缺位和軟弱。

    1.家長管教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對于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以刑事處罰的應責令家長或監(jiān)護人管教。該條設置初衷認為家庭是未成年人的港灣,家庭也是未成年人價值觀形成的場所,未成年人與家庭聯(lián)系緊密,立法者期望通過家庭教育來教育挽救罪錯未成年人。但家長管教在實踐中收效甚微。

    首先,責令家長管教存在邏輯悖論。根據上文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可知,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來自家庭教育不當。往往“問題家庭”更容易產生“問題少年”。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很大程度是受家庭環(huán)境以及不適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故將罪錯少年再次交回給家庭,寄希望于家長管教,似乎是一種美好想象。其次,在發(fā)生罪錯未成年人犯罪時,有關辦案機關依照刑法之規(guī)定責令父母管教是有法可據,但是后續(xù)家長是否真正履行了管教義務?家長管教的具體方式如何?家長怠于管教時是否有一定的懲罰措施等都未見于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也沒有相應機關予以追蹤記錄。可見在實踐中,責令家長管教的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也明顯缺乏可操作性以及相適應的配套措施,導致對于罪錯未成年人的管教極易流于形式,淪為沉睡中的法律。

    2.收容教養(yǎng)制度相關規(guī)定過于模糊。首先,收容教養(yǎng)適用條件模糊。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該條僅有概括性和原則性規(guī)定,具體實施細則和要求散見于各部門規(guī)章和地方性規(guī)范文件中。根據我國立法法規(guī)定,只有法律能規(guī)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梢?,當前通過部門規(guī)章等法律文件規(guī)定有關收容教養(yǎng)的做法不符合我國立法法的要求,導致收容教養(yǎng)法律依據不足,執(zhí)法效果堪憂。目前實踐對收容教養(yǎng)適用條件的細化規(guī)定見1995年《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guī)定》中[6],其規(guī)定必要的時候,應當指不可以由家長負責管教觸法未成年人的時候。但是此種規(guī)定仍然模糊,具體什么時候家長能負責管教在實踐中往往由公安機關自由裁量,易導致收容教養(yǎng)適用的混亂。其次,收容教養(yǎng)的執(zhí)行場所不明確、程序性規(guī)定不明確。最初在少年犯管教所進行收容教養(yǎng),后來1996年司法部決定將收容教養(yǎng)的罪錯少年移到勞動教養(yǎng)所。但201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廢除勞動教養(yǎng)相關法律法規(guī),全國大部分的勞動教養(yǎng)所變更為強制戒毒隔離所,而此時罪錯少年該在何處進行收容教養(yǎng)未有相關法律明確。因為收容教養(yǎng)是由政府進行,實踐中通常決定權在公安機關,但公安機關對收容教養(yǎng)的決定程序并未公開,也沒有其他機關對公安機關做出的收容教養(yǎng)決定進行監(jiān)督,導致在收容教養(yǎng)問題上出現(xiàn)公安機關一言獨大的情形。

    (二)國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治理的制度分析

    1.德國法的相關規(guī)定

    德國少年刑法以“教育為導向”,根據德國《少年法院法》第二條,少年刑法的目的是教育罪犯,并使他們再次成為守法公民。德國《少年法院法》規(guī)定,保護處分應優(yōu)先適用于犯罪少年①德國《少年法院法》第5條第2款:教育處分不能奏效時,方可判處懲戒處分或少年刑罰。。具體而言包括教育處分和懲戒處分。教育處分的實質是對未成年人采取教育措施來矯治其嚴重不良行為,且對于少年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后應優(yōu)先考慮教育處分而不是懲戒處分,其原因在于比例原則所要求的必要性原則;懲戒處分的設置目的是起到教育作用。懲戒處分具體而言又分為三種,即警告,規(guī)定義務,少年禁閉。警告是最為溫和的懲戒處分措施,適用情況是未成年人輕微過錯案件。規(guī)定義務適用于警告無法達成既定目的情形,它可視為一種強化的警告。它通過一定義務的強制執(zhí)行使得未成年人認識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并能彌補自己行為的損害,比如,賠償損失,道歉和履行某些工作義務。懲戒處分中最嚴厲措施則為少年禁閉。少年禁閉的執(zhí)行場所包括青少年拘留中心或業(yè)余時間禁閉場所。它主要是通過一定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教育未成年人,使其認識到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日本法的相關規(guī)定

    日本《少年法》是一部將實體和程序結合在一起的專門法律,其調整對象為“非行少年”,它具體涵蓋了三類少年,即犯罪少年,觸法少年,虞犯少年。其中,犯罪少年指觸犯刑法,犯了罪的少年;觸法少年是雖觸犯刑罰法令,但不滿14周歲由于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少年;虞犯少年是指有犯罪可能的少年。在日本少年司法制度中,保護為其核心,其目的是促進少年復歸社會。

    日本保護處分分為三類:即保護觀察、移送兒童自立支援設施或養(yǎng)護設施、移送少年院。其中,保護觀察指在社會內進行的矯正措施,屬于社會內處遇,即把少年安置于家庭社會中,而不是某個設施中,同時讓保護司以及保護觀察官提供幫助和指導。保護司是主任官,其是一位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及更生保護知識的國家公務員。保護觀察官則是負責少年監(jiān)督和指導的具體負責人;兒童自立援助設施適用于對實行不良行為或者有不良行為傾向的兒童進行教育保護。兒童養(yǎng)護設施的適用對象則是受虐待,或沒有父母而需要保護的少年。兩種設施均是開放的,基于家庭式的非強制性收容措施;移送少年院是日本保護處分措施中最具強制性的方式,并且相較于日本其他保護處分措施而言,少年院具有非開放性。基于少年的年齡以及其身心是否有疾患,日本將少年院分為四個類別,具體包括:身體和精神無明顯疾患,已滿14不滿16歲的少年由初等少年院收容;身心無明顯疾患,已滿16周歲不滿20周歲的少年由中等少年院收容;身心無明顯疾患,大約16歲到23歲的虞犯少年由特別少年院收容;對于身心有明顯疾患和障礙,已滿14周歲不滿26周歲的少年則由醫(yī)療少年院收容[7]。

    3.美國法的相關規(guī)定

    1899年美國伊利諾斯州頒布的《少年法院法》在少年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它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制度分離,并且建立了特殊的少年司法制度。美國少年司法是以援助而非懲罰為視角來保護少年。在面對少年罪錯行為時,美國受到啟蒙思想影響,強調自由意志理論,反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性刑罰,以此構建對罪錯少年的處遇措施。主要包括三類:保護觀察、安置于專門處所、收容于安全警戒機構。其中,保護觀察指由少年法院的觀護官指導監(jiān)督少年,使其能夠遵守相關條件,目的是修復社會關系。保護觀察可附加一般條件與明確條件,該條件要求少年以某種方式為一定行為;安置于專門處所可分為三種類型:在其所處社區(qū)通過各種積極的措施,依靠志愿者的幫助來對少年進行矯治、安置于寄養(yǎng)家庭,適用于家庭不適宜居住或無人照顧的少年、收容于居住處遇中心,例如集體之家,讓犯罪少年離開家庭去特定地點接受矯治,使少年在充滿關心、愛護的環(huán)境中進行矯治;收容于安全警戒機構,少年犯進入安全警戒機構有一套特有的分類程序,即這些少年犯需要完成心理測評、人際關系測評以及行為測評,然后根據他們的測評結果以及現(xiàn)實狀態(tài)進行分別處置。

    4.英國法的相關規(guī)定

    自1847年《未成年犯罪人法》的頒布以來,英國開始對少年犯和成年罪犯進行區(qū)分,對兩者適用不同的司法制度。21世紀,英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以保護未成年人權利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為視角,同時也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社會協(xié)助參與。

    英國少年法院通常對少年犯使用社區(qū)判決即非拘禁判決,包括以下幾種。一為社區(qū)感化令,要求未成年人彌補自身行為帶來的傷害,反思自身行為,接受集中監(jiān)督。二為社區(qū)懲罰令,要求未成年人完成社區(qū)自愿勞動。三為行動計劃令,則要求未成年人根據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組①青少年犯罪特別小組(youth offending team)是由英國地方政府牽頭,將警察、社會福利機構、衛(wèi)生部門、教育部門、志愿機構等方面人士聯(lián)合組織起來,有規(guī)范的工作章程。固定的辦公地點,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預防和干預轄區(qū)內青少年犯罪的專門機構。制定的改正不良行為的方案來參與一些特定活動。四為補償令,要求未成年人修復自己行為帶來的損害,具體操作方式是由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組決定。五為出席中心令,要求未成年人出席一定次數的特別活動。六為移交令,即未成年人被移交給由負責犯罪工作的工作人員和社區(qū)志愿者組成的特別小組,由他們會同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受害人一起指定有關項目。

    另外,針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方面,英國規(guī)定有“養(yǎng)育令”,即規(guī)定罪錯少年的監(jiān)護人可以被判令參加未成年人監(jiān)護指導課程或者判令其遵循一定的禁止令,如有違反,會對監(jiān)護人予以罰款等處罰。

    (三)國內外比較借鑒分析

    德國《少年法院法》是針對少年犯罪的專門立法,該法中違法矯治措施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聯(lián)系,具有一定的優(yōu)先順位,能夠有效地貫徹保護未成年人理念,從未成年人利益角度治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其違法矯治措施的相關規(guī)定對于我國構建罪錯未成年人責任承擔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日本《少年法》中對非行少年的保護處分的適用對象、條件、審理組織、程序等均有明確規(guī)定,有利于實踐操作。對非行少年設置的保護處分具有濃厚福利色彩,凸顯少年主體地位,加強少年人權保障。美國對罪錯未成年人的矯治措施體現(xiàn)了美國少年司法矯治的獨立性,即其完全獨立于成年人刑事司法,其對少年犯罪是不把其當作真正犯罪處理,也不是以懲罰為目的,而是根據少年特有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設計適合少年的矯正方法,來挽救少年,最終能使得少年健康成長,回歸社會。在矯正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美國不僅依靠國家和政府的理論,還建立了由學校、家庭、社會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矯治網絡,依靠各方力量完成矯治工作。美國對少年的矯治也注重人文關懷,對罪錯少年進行補救,關注其發(fā)展需求,積極促進罪錯未成年人的成長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

    英國在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方面主張通過監(jiān)禁替代措施教育挽救犯罪未成年人,因為封閉的監(jiān)獄被視為更容易影響未成年人正常情感,人際關系和交往能力的地方。而監(jiān)禁替代措施可以使未成年犯罪人獲得更多與家人和社會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并更好地教育改造他們。此外,英國政府通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英國建立有龐大的社會志愿服務隊伍,各方面人才廣泛參加。例如英國救助兒童基金會,他們在幫助“問題學生”學習的同時,更注重他們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以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制度完善的法理基礎

    2020年10月1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進行了二次審議。草案擬在《刑法》第十七條中規(guī)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jié)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統(tǒng)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yǎng)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草案還規(guī)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刑事法律體系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作為保護個人利益的最后手段的公法,刑法是所有法律的保障手段,因此,針對我國未成年人的某些違法行為懲治不力時,從法理學視角分析刑法的制度完善彰顯其必要。

    (一)以“預防為主,懲罰為輔”為指導奠定立法基調

    “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成為各國少年司法的準則。我國在罪錯未成年人矯治方面也應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懲罰為輔”理念,此理念是由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決定的。一方面罪錯未成年人處于從懵懂走向成長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未成年人知識積累不多、涉世不深、是非模糊、可塑性強。故在該階段更多的是需要給予罪錯未成年人引導,讓他能夠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其進行塑造、教育、培養(yǎng)和保護。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罪錯行為不是未成年人一個人的責任,很明顯,家庭、學校、社會都應當負一定責任。故從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客觀原因看,教育改造未成年人應當遵循預防為主,懲罰為輔的理念。

    (二)建立分級干預矯治措施

    現(xiàn)代社會,許多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套符合未成年人罪錯行為規(guī)律的矯治措施,具有輕重有別,循序漸進之特征的措施體系,即實施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進行分級干預。近年來,我國已逐漸意識到對未成年人犯罪分級干預措施的重要性。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9年2月發(fā)布的《2018-2022檢察改革工作規(guī)劃》顯示,我國將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的臨界預防、家庭教育、分級處遇和保護處分制度,并且未來我國會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相關法律的修改工作??梢?,目前我國建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體系,完善對罪錯未成年人嚴重危害行為的矯正措施已成為趨勢。具體而言是指:針對罪錯未成年人的行為,在現(xiàn)有措施基礎上設置階梯式的分層化適用模式,并由有關部門及時對罪錯未成年人的罪錯程度和性質進行針對性干預。我國在維持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基礎上,有必要對罪錯未成年人的矯治措施予以完善,以期實現(xiàn)未成年人保護與懲罰相平衡。

    (三)推行強制親職教育制度

    英國教育學家尼爾認為: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我國對罪錯未成年人的矯治措施第一步則為責令家長或監(jiān)護人管教。但上文已指出責令家長管教在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困境,對此可借鑒域外有關經驗,如英國的教養(yǎng)令規(guī)定了罪錯少年的監(jiān)護人可以被判令參加未成年人監(jiān)護指導課程或者判令其遵循一定的禁止令,如有違反,會對監(jiān)護人予以罰款等處罰。德國通過相關學校專門對父母進行相應授課。這些措施對我國建立強制親職教育具有指導意義。目前我國多地已經探索了有關強制親職教育措施,如2013年在北京海淀區(qū)法院舉辦有親職教育課堂、2016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檢察院開展強制親職教育試點、上海普陀區(qū)法院于2016年7月舉辦親職教育培訓班、2017年2月湖北實行《湖北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第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司法機關將放任未成年人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監(jiān)護人納入強制親職教育名單。盡管我國強制親職教育制度亟待完善,但是此項制度對我國完善責令家長管教措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中國犯罪學會副會長周光權教授認為:“立法,特別是刑法的立法,永遠取決于災難和一些讓人觸目驚心的事件?!薄缎谭ㄐ拚福ㄊ唬ú莅福穼ξ闯赡耆诵淌仑熑纬袚c治理問題在當下合理遵從了刑事立法日益活躍的趨勢,邁進更理性與正當的立法活性化時代,預防性刑法理念的積極實踐彰顯新時代立法有效性的多元取向。

    猜你喜歡
    罪錯收容教養(yǎng)
    河北棗強:依法對7名罪錯未成年人開展訓誡教育
    方圓(2020年11期)2020-07-16 03:53:46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罪錯未成年人擬分級處分值得期待
    科教新報(2019年8期)2019-10-21 10:25:48
    分級干預:未成年人罪錯行為處置的優(yōu)化選擇
    新華月報(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對罪錯未成年人不能“一放了之”
    科教新報(2019年52期)2019-09-10 07:22:44
    教養(yǎng)方程式
    媽媽寶寶(2018年9期)2018-12-05 02:19:48
    收容教育所舉辦文藝匯演
    土地廟
    教養(yǎng),就是選擇做個更好的人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31
    十二位果敢媽媽不同尋常的教養(yǎng)筆記
    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 13:09:27
    长垣县| 宽甸| 信丰县| 丹棱县| 巫山县| 垣曲县| 太仆寺旗| 潜山县| 喀喇| 稻城县| 仁怀市| 江西省| 江北区| 长白| 突泉县| 澄迈县| 梅河口市| 莱州市| 宝清县| 惠东县| 久治县| 福贡县| 四平市| 齐河县| 彭阳县| 苏州市| 莆田市| 寿宁县| 双牌县| 德令哈市| 左云县| 鄂温| 如东县| 赤峰市| 大兴区| 改则县| 安丘市| 手机| 广东省| 涟源市| 馆陶县|